2012年,《蒙特利爾公約》對子宮移植做了種種技術和倫理上的規(guī)范,要求供體、受體和醫(yī)療小組都必須符合一些條件。如供體需子宮功能正常、身體健康,受體(患者)不能有遺傳性疾病,醫(yī)療小組必須有在靈長類動物實驗成功的經(jīng)驗,之后才能進行人體臨床子宮移植;而且最好的供體是已有成功分娩史且無生育要求的受體母親或姐妹等親屬。
在對楊華進行子宮移植前,該例手術通過了西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首先,供受雙方為母女關系,不存在任何利益糾葛;其次,供受雙方是完全出于自愿,且積極要求手術。此外,供體只是提供孕育生命的平臺,受體的懷孕、生產(chǎn)都是其丈夫以及本人的遺傳物質(zhì)所決定的?;谝陨显?,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了該例手術。
子宮移植應有適應癥,即受者為子宮性不孕(UFI),指子宮發(fā)育不良(包括體積過小、子宮頸相對較長等)或者由于子宮肌瘤、手術感染等原因?qū)е伦訉m病變,最終致使女性無法正常懷孕。當然,像楊華一樣先天性無子宮陰道的女性更屬于子宮移植適應癥的范圍。
除了受者,對子宮移植的供者也有一定的條件,例如,要排除供者的遺傳性、器質(zhì)性疾病。此后需要對供體和受體的DNA進行配型,以確保遺傳匹配。接受親人或近親的子宮會讓DNA的配型更容易成功。瑞典的9例子宮移植都是采用近親的供體子宮,因而成活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