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萬曉強鄭念東衛(wèi)正洪張召文偉
翼點入路與眶上外側入路治療前循環(huán)動脈瘤的對比研究
雷波*萬曉強*鄭念東*衛(wèi)正洪*張召*文偉*
目的 對比研究應用翼點入路及眶上外側入路夾閉前循環(huán)動脈瘤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科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前循環(huán)動脈瘤的臨床資料共113例,分別采用翼點入路及眶上外側入路進行治療,比較兩種手術方式在開關顱時間、出血、骨窗大小、骨質缺損及并發(fā)癥等方面的差異。術前按照Hunt-Hess分級1-3級患者作為入選標準。結果 兩組患者術中夾閉動脈瘤成功率100%,兩組患者在切口長度(t=2.38,P=0.03)、開關顱所需時間(t=2.21,P=0.04)、開關顱出血量(t=2.86,P=0.006)、顳淺動脈損傷(χ2=80.1,P=0.008)、骨窗范圍(t=2.72,P=0.009)、骨質缺損(t=2.77,P=0.008)、顳肌萎縮(χ2=75.2,P=0.03)、腦脊液漏及顱內感染(χ2=70.6,P=0.04),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眶上外側入路具有快速、有效和微創(chuàng)的優(yōu)點,適合在低分級的前循環(huán)破裂動脈瘤中推廣應用。
翼點入路眶上外側入路前循環(huán)動脈瘤
翼點入路又稱“筋膜間翼點開顱”或“額顳蝶入路”,是開顱夾閉顱內前循環(huán)動脈瘤最常用手術入路。前循環(huán)動脈瘤即來自顱內Willis環(huán)前半部的動脈瘤包括頸內動脈顱內段,大腦前、中動脈及其分支,前交通動脈和后交通動脈,是顱內動脈瘤最常見部位[1]。近期,我們采用眶上外側入路[2]治療前循環(huán)動脈瘤,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入選標準:病史及頭顱CT證實為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均行頭CTA或DSA證實為前循環(huán)動脈瘤;術前Hunt-Hess分級1-3級。排除大腦中動脈M1以遠動脈瘤,大腦前動脈A2及其遠端動脈瘤。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共113例前循環(huán)動脈瘤入選,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男43例,女70例,年齡37~74歲,并發(fā)高血壓病22例,糖尿病9例。其中采用翼點入路手術61例,眶上外側入路52例,兩組間一般情況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1)。
1.2手術方法 翼點入路組手術切口起于耳屏前方約1 cm處顴弓上緣,垂直于顴弓,向上達顳線附近,再弧形轉向內前,止于發(fā)跡內中線處;眶上外側入路組手術切口位于發(fā)際內,起自中線旁1cm,向外下方弧形至耳前1cm,顴弓上方3~4 cm(圖1)。
1.3隨訪與結局 對比兩者切口長度、開關顱所需時間、開關顱出血量,比較顳淺動脈損傷情況、骨窗大?。ㄍㄟ^術后頭顱CTA來確定),比較術后1月內有無顳肌萎縮,有無腦脊液漏及顱內感染(通過腦脊液生化及細菌學指標確診)。比較兩者術后1月患者GOS評分:恢復正常生活,可能有輕度缺陷為恢復良好,評5分;殘疾但可獨立生活,能在保護下工作為輕度殘疾,評4分。
1.4統(tǒng)計分析 連續(xù)數(shù)據(jù)的正態(tài)性用Kolmogorov-Smirnov test進行檢驗。t檢驗比較呈正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變量兩組間有無統(tǒng)計學差異,Mann-Whit-ney檢驗用于比較呈非正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變量兩組間有無統(tǒng)計學差異,采用卡方檢驗計算分類變量的差異。檢驗水準α=0.05。使用SPSS 16.0完成統(tǒng)計學分析。
表1各組病人臨床統(tǒng)計學資料
兩組患者術中均順利夾閉動脈瘤,所有患者術后7~10d復查頭CTA,證實動脈瘤夾閉滿意;根據(jù)GOS評估標準,術后1月翼點入路組恢復良好患者58例,輕度殘疾3例,眶上外側入路組恢復良好患者50例,輕度殘疾2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67.4,P>0.05)。
兩組患者在切口長度、開關顱所需時間、開關顱出血量、顳淺動脈損傷、骨窗大小、顳肌萎縮、腦脊液漏及顱內感染(表2),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各組病人臨床統(tǒng)計學資料
長期以來,翼點入路是處理位于鞍區(qū)、鞍旁、Willis環(huán)、外側裂、上斜坡及基底動脈病變的標準手術入路[2]。它是利用切除蝶骨嵴、解剖外側裂及各基底腦池后所形成的錐形空間,達到對腦底面顯露。盡管該手術入路暴露范圍廣,但創(chuàng)傷較大,骨瓣包括額顳葉及蝶骨嵴,分離側裂及磨除前床突過程繁瑣,蝶竇開放可能引起腦脊液漏,甚至顱內感染[3]。由于可能引起顳肌萎縮,常影響患者容貌。
眶上外側入路是JUHA教授[2]在翼點入路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基礎上改進,是對翼點入路的繼承和發(fā)展。手術切口位于發(fā)際內,起自中線旁1cm,向外下方弧形至耳前1cm,顴弓上方3~4 cm,切口長度較經典翼點入路明顯縮短。顳淺動脈主干通常起源于耳屏前方約7mm左右,于耳廓上緣發(fā)出分支[4]。翼點入路時由于切口起于耳屏前方,容易造成顳淺動脈主干損傷,本組顳淺動脈損傷率高達68.9%,這也是翼點入路出血量較多的原因之一。眶上外側入路切口下緣起自顳淺動脈主干上方,因此不會造成顳淺動脈的損傷。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應用翼點入路,有6例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顳肌萎縮,主要是同健側肌肉相比明顯菲薄,甚至出現(xiàn)肌肉內陷,影響患者容貌。我們分析這與顳淺動脈損傷有直接關系,當然也與翼點入路骨質缺損范圍較大有關。
圖1黑色實線為翼點入路手術切口,虛線為骨瓣大??;紅色實線為眶上外側入路手術切口,虛線為骨瓣大小
我們運用眶上外側入路,采用頭高體位,額部后仰,向對側偏轉15°~30°,使額葉通過重力作用自然下垂,開顱后首先打開額底池,然后打開頸動脈池、視交叉池釋放腦脊液,必要時開放終板池,甚至Paine點穿刺額角降低顱內壓[5]。順行分離外側裂,松解額顳底面蛛網膜粘連,暴露頸內動脈近端,建立近端控制,然后向遠端探查,直至夾閉動脈瘤。對比骨窗大小發(fā)現(xiàn),眶上外側入路重點在于對額底的暴露,幾乎不需要顯露側裂外側的顳葉部分,骨窗大小明顯縮小,而翼點入路同時暴露額顳葉,平均骨窗范圍達到4.12cm2;翼點入路重點在于外側裂的解剖,對蝶骨嵴的磨除范圍更廣,故骨質缺損程度更大,眶上外側入路對蝶骨嵴磨除要求不高,因此骨質缺損范圍也較小,平均僅0.39 cm2,不到翼點入路骨質缺損的一半。這也是翼點入路開顱程序繁瑣,開關顱時間較長,創(chuàng)面較大的原因。本文翼點入路有2例術后出現(xiàn)顱內感染,表現(xiàn)為高熱、意識障礙、頸強直等,腰穿腦脊液渾濁,均經反復培養(yǎng)出同一細菌而確診,其中1例病人因急性腦積水、感染播散而最終死亡,而眶上外側入路患者無腦脊液漏及顱內感染發(fā)生。這可能與翼點入路手術切口大、暴露時間更長、術中出血較多、創(chuàng)傷較大有一定的關系。
對于Hunt分級4-5級患者[6],常合并顱內血腫、腦腫脹、腦積水等,顱內壓常較高,側裂及相關腦池解剖分離困難,術中可能需行去骨瓣減壓緩解高顱壓危象,因此適合翼點入路甚至擴大翼點入路。由于眶上外側入路暴露范圍小、骨窗小,不適合應用于此類患者。本研究選擇Hunt分級1-3級患者,此類患者通常病情較輕,腦組織腫脹不重,腦損傷較輕,術后恢復也較好。對比發(fā)現(xiàn),兩組手術入路均能滿足動脈瘤的完全夾閉,且術后GOS評分無明顯差異,說明眶上外側入路治療前循環(huán)動脈瘤安全、有效。
SALMA教授[7]在對翼點入路和眶上外側入路的顯露范圍及程度的比較研究中發(fā)現(xiàn),翼點入路顯露范圍更廣,操作空間更大。但是,眶上外側入路具有創(chuàng)傷小、顳肌損傷小的優(yōu)點,對鞍區(qū)、頸內動脈及前交通動脈區(qū)域病變,兩者顯露范圍接近。
通過兩組對比,我們體會到,眶上外側入路優(yōu)勢有:手術切口短、顳肌剝離范圍小,不會損傷顳淺動脈;骨窗范圍小,骨質缺損少,開關顱時間明顯縮短,出血明顯減少;術后發(fā)生腦脊液漏、顱內感染、顳肌萎縮、面癱等并發(fā)癥幾率低;該入路重點暴露額底,有效暴露范圍能達到標準翼點手術人路的要求,適合床突上段、A1段、M1段、前交通動脈瘤的顯露和夾閉。
總之,眶上外側入路簡化了手術流程、縮短手術時間,降低了開顱相關并發(fā)癥,一定程度上可作為傳統(tǒng)翼點入路的替代,適合在低分級的前循環(huán)破裂動脈瘤中推廣應用。
[1]趙繼宗,李京生,王碩,等.顱內動脈瘤1041例顯微手術治療臨床研究[J].中華醫(yī)藥雜志,2003,8(1):6-8.
[2]HEMESNIEMI J,ISHII K,NIEMELA M,et al.Lateral supraorbital approach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classical pterional approach [J].Acta Neurochir Suppl,2005,94:17-21.
[3]HEMESNIEMI J,DASHTI R,LEHECKA M.et a1.Microneurosurgical management of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J].Surg Neurol,2008,70(1):8-28.
[4]范鵬舉,張丕紅,楊興華,等.顳淺動脈分支與靜脈伴行解剖基礎及臨床應用[J].中華燒傷雜志,2010,26(4):268-271.
[5]CHA KC,HONG SC,KIM JS.Comparison between Lateral Supraorbital Approach and Pterional Approach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J].J Korean Neurosurg Soc,2012,51(6):334-337.
[6]景文記.超早期手術治療伴有顱內血腫的前循環(huán)破裂動脈瘤[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3,29(5):525.
[7]SALMA A,ALKANDARI A,SAMMET S,et al.Lateral supraorbital approach vs pterional approach:an anatomic qualitative andquantitativeevaluation[J].Neurosurgery,2011,68(1):364-372.
(責任編輯:甘章平)
R651
A
10.3969/j.issn.1002-0152.2016.03.013
*樂山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樂山614000)
(E-mail:22891442@qq.com)
2015-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