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被孫中山譽為“革命模范”的夏思痛在苦苦求索和艱難斗爭中度過一生,他致力反清、冒死倒袁、積極護法,可謂勞苦功高。
關鍵詞:夏思痛;革命;反清;倒袁;護法
夏思痛,原名壽華,字卓春,辛亥革命失敗后更名思痛。1854年農(nóng)歷閏七月二十日出生,湖南桃江縣武潭鎮(zhèn)(今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武潭鎮(zhèn))寨子村人。他是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家,孫中山稱他為“革命模范”。
1 致力反清
夏思痛早年聰慧好學,參加科舉。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清廷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他目睹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遂絕意功名,積極投身于維新運動,后追隨孫中山,參加推翻滿清王朝的革命斗爭。1899年,他應漢陽兵工廠總辦沈錫周的邀請,被聘為監(jiān)工,研究制造槍炮彈藥的技術。在這里,他結識了唐才常、舒菩生等民主革命志士,共同密議起兵反清,并接受派遣回湘聯(lián)合哥老會,以便響應。不料事機泄露,謀劃者遍遭通緝,唐才常在漢口被捕就義,夏思痛只得逃往日本避難。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逃往西安,還簽訂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夏思痛對慈禧的賣國行徑極為憤慨,于1902年從日本回國,只身潛赴西安,準備刺殺慈禧太后。他裝扮成回民,晝伏夜出,伺機動手,終因對方防范嚴密,謀刺未遂。此后,他為聯(lián)絡志士以圖大舉,北歷秦、晉,南至川、黔、桂、粵諸省。
1903年,夏思痛潛赴云南,與周云祥共謀起義。周云祥起兵個舊,攻克臨安。夏思痛則潛往昆明,策動蔡榮九、蔡榮謙作內應,遣候補縣丞張鶴琴前往臨安催周云祥出師。周云祥因貪戀臨安財富未及時發(fā)兵,起事失敗,他只得再度流亡日本。
1907年,他回國去奉天(今沈陽),與革命志士羅永紹準備謀刺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時值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案發(fā),奉天當局亦風聲鶴唳,防范甚嚴,無從下手。后則追隨黃興、宋教仁等加入同盟會。1910年夏,他去廣州協(xié)助倪映典率新軍起義,不幸又未成功。后隱蔽至廣州巡警督練所任所長。
1911年4月27日,黃興領導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不少起義戰(zhàn)士如盧性正、姚大慈、李燮和等紛紛避入督練所,受到夏思痛的掩護。未幾,他繞道河內去云南,專程會見新軍統(tǒng)領蔡鍔,再次密商反清大計。同時勸說蒙自道臺龔心湛及其他邊軍將領,共為反清和創(chuàng)建民主共和出力,頗具成效。武昌起義爆發(fā)后,云南率先響應,未及三日,整個云南為革命勢力所統(tǒng)轄,夏思痛功不可沒。
2 冒死倒袁
辛亥革命后不久,夏思痛回到湖南,臨時就任譚延闿督府高等顧問??墒?,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總統(tǒng)后,圖謀恢復帝制,夏思痛堅決反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又走上了拚死反袁的革命道路。
當時,袁世凱為了籠絡人心,以民政總長的職位誘惑夏思痛。夏思痛洞燭其奸,堅決予
以拒絕。1913年3月,著名民主革命家宋教仁被袁世凱派人暗殺,孫中山得知這一消息后,從日本回到上海,發(fā)動“武力討袁”革命運動。夏思痛立即奔赴上海,與孫中山、黃興等人商討討袁計策,并約劉文錦聯(lián)絡長江督軍起兵討袁。討袁失敗后,夏思痛潛赴廣東。
1914年5月,夏思痛又只身遠赴新加坡,聯(lián)合陳炯明、李烈鈞等民國將領,再商反袁大計,并游歷南洋各地,在華僑中籌集反袁活動經(jīng)費。
1915年,夏思痛前往澳門,一方面與盧佛眼創(chuàng)辦澳門《救國日報》,并刊行《小游仙》詩集,揭露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陰謀;另一方面與黃虞石、盧佛眼等人在惠陽組織討袁義軍,并親自撰寫《討袁檄文》,痛斥袁世凱為“竊國大盜”。袁世凱對他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以高官厚祿利誘廣東都督龍濟光捕殺夏思痛,龍以10萬銀元懸賞輯拿。夏思痛被迫與盧佛眼等人避難于香港,龍濟光又買通港英當局于12月22日將其逮捕入獄,牽連無辜群眾20多人入獄。夏思痛在獄中備受嚴刑拷打,但仍然斗志昂揚,意氣風發(fā),以詩歌為武器聲討袁世凱。夏思痛在香港被囚70多天后,在陳英士、覃振等革命黨人努力營救下,得以出獄。在乘船赴上海途中,龍濟光急電上海巡捕:“有匪犯夏某等17人潛來上海,請予緝查。”幸得日本友人相助,才脫險去日本長崎。他在長崎停留月余,將袁世凱賊黨陷害之毒、英獄待遇之苛,整理成《香江獄記》一書,以喚醒民眾開展護國斗爭。是書出版后,廣受讀者歡迎,先后四次刊印,影響極大,使國人看清了袁世凱的反動本質。
3 積極護法
袁世凱死后,時任國務總理的段祺瑞拒絕恢復被袁世凱廢除的《臨時約法》和國會。為
此,一些革命志士又發(fā)動了護法運動,夏思痛又積極投身到這一革命運動之中。
1917年7月,孫中山率軍南下開展護法運動。夏思痛聞訊趕往廣東,多次會晤孫中山,
一起分析革命形勢,探討對策。孫中山對他很是贊賞,委任他為武岳招撫使,負責湘、鄂一帶駐軍與民軍的聯(lián)絡工作。當時,夏思痛雖已年過六旬,但為國事奔走,不辭辛勞。
1918年2月,陸榮延、唐繼堯為取悅北京政府,撤退岳州護法軍,夏思痛被迫避往廣州。廣州護國軍政府也發(fā)生變故,陸軍總長張開儒被捕,次長崔文藻被殺,大元帥府改為七總裁制,岑春煊為主席總裁,西南軍閥把持革命政權,孫中山被迫辭職,護法運動再次受挫。夏思痛悵然返湘。
1919年冬,夏思痛不畏艱險,前往湘西聯(lián)絡護法力量。正在這時,湘西護法軍總司令周則范被部將廖湘蕓殺害,湘西之行因此而作罷。
此后,他傷感時事,經(jīng)常在報紙上發(fā)表文章,誅奸懲惡,抨擊時弊。他深恐南北分裂引發(fā)列強覬覦之心,呼吁維護國家統(tǒng)一,反對分裂。1921年,他撰寫《我之統(tǒng)一說》、《性惡說》及《囈語》等篇,批判軍閥割據(jù)稱雄。印發(fā)《倭奴之野心》、《策倭卮言》等書,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領土的狼子野心,警告國人預籌拒倭對策。
1922年,湖南省長趙恒惕打著“湘人治湘”旗號,偽造省憲,高唱聯(lián)省自治。夏思痛作《湖南省憲駁議》一文,對偽省憲逐條批駁,對趙恒惕及其追隨者痛加撻伐。兩湖巡閱使吳佩孚曾以門生之禮拜見過夏思痛,他因此致書勸吳佩孚起兵討伐趙恒惕,“以武力統(tǒng)一中國”。這是他晚年對軍閥割據(jù)、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而產(chǎn)生的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4 以身殉國
夏思痛的晚年是在武漢漢陽鸚鵡洲胞弟夏受祺家度過的。此時,他哀嘆革命之艱難,復思自己已年逾古稀,心衰體弱,空有一番報國志,卻無力回天。悲憤之余,曾題自畫像:
面團團無福作富翁于家鄉(xiāng),身蹇蹇無命作貴人于朝堂。辜負卻男兒身手,菩薩心腸。愛
國之余無嗜好,罵人以外少文章。到而今,只剩得一頭霜雪,滿目豺狼。唉!冷乾坤何處灑一腔熱血?破河山何處容七尺昂藏?
他精神極度痛苦郁悶,難以發(fā)泄,決心以死來喚起更多的志士振興中華,遂于1924年端陽日投江自盡。身上系有木牌一塊,上書“益陽夏思痛,此生無補于國,決一死以謝國人。死后不可收尸,水葬、土葬、火葬,一也。”獲救后,他只求速死,三日不食而逝,享年70歲。次年春,其遺骸歸葬今益陽市桃江縣武潭東流村新鋪子田野南端朝北的高地,民國大佬于右任題寫碑文。
夏思痛的一生,是在苦苦求索和艱難斗爭中度過的。他不僅于反清、倒袁、護法有功,而且品德高尚,為人質樸,待人誠懇,生活嚴肅,不事聲色。他早年妻死子亡,孤身一人。辛亥革命勝利后,友人贈他一妾,他婉言謝絕,曰:“國難未已,何以家為!”終其一生,未曾續(xù)弦。孫中山見他為革命一生勞苦功高,晚境凄涼,擬每月發(fā)給400銀元作生活補貼,他也以國家多難而堅持不受。
作者簡介
邱少平(1963-),湖南沅江,漢族,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中國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