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古至今,無論中外,每個國家都存在著大量的家庭暴力的問題,家庭暴力的過于普遍,已讓其成為了常態(tài),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家庭暴力問題已經(jīng)成了一般公眾和學者越來越關注的問題。針對這一事實,如何對施暴者進行懲處以及對受暴者進行保護顯得尤為重要,在實踐中尋求解決之道,提出救濟與防治的措施,進而維護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個人利益,使家庭內(nèi)部穩(wěn)定,從而使社會秩序更加健康、有序、安定,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關鍵詞:家庭暴力;原因;影響;救濟與防治
對于“家暴問題”以前我國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但就在2015年12月27日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會議上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此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我國的“家庭暴力”問題。作為我國首部反家暴法,該法共六章38條,將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此次“家暴問題”入法將極大的推進我國的民主法治進程以及家庭和諧。
1 家庭暴力的概念
根據(jù)我國最近的一項社會實踐調(diào)查結果顯示,在生活中,曾遭受過配偶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33.5%,其中,明確表示遭受過配偶毆打的女性為8.9%,農(nóng)村和城鎮(zhèn)分別占12.3%和5.5%。比起上一次這樣的調(diào)查結果(12%)高了不少。那什么是家庭暴力呢?我國2001年修訂的《婚姻法》中首次提出了“禁止家庭暴力”, 但《婚姻法》并沒有對家庭暴力進行詳細界定。2001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一條規(guī)定:婚姻法所稱的“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他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持續(xù)性、經(jīng)常性的家庭暴力,構成虐待。在去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中,第二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jīng)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此兩部法律的相關條文都比較清楚的說明了我國對家庭暴力的定義,其實它是一個有嚴重傷害他人身心情形的行為,所以家庭暴力問題必須引起重視,我們也一定要提高對其的重視。
2 家庭暴力產(chǎn)生的原因
(一)思想原因
在社會上不少人認為,結了婚配偶就屬于自己的“私人物品”,自己對其做什么都是內(nèi)部的問題,當出于合理的動機和目的,對家庭成員的施暴就不屬于家庭暴力犯罪,比如丈夫因為妻子有婚外戀行為而對妻子的毒打,父母出于教育目的而對子女的肉體懲罰。這是一種長久以來的誤解,妻子并不是丈夫的私人財產(chǎn),孩子也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丈夫或者父母并沒有權利任意處置妻子或者孩子,無論是出于怎樣的動機或目的,只要是對他人實施了暴力行為,我們都應當堅決反對,我們反對家庭暴力,是因為暴力行為本身侵害了家庭成員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嚴。受害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法律意識、法律信仰還有待提高。有的受害者在遭受家庭暴力之后,完全不知所措,先是一再隱忍,繼而以暴抗暴,根本就沒有想到可以通過法律途徑來保護自身的權利。
(二)經(jīng)濟原因
有很多的女性結婚后就在家做全職太太、家庭主婦,沒有自己的經(jīng)濟來源,而且由于經(jīng)濟結構的調(diào)整使一些女工下崗、失業(yè)或缺乏就業(yè)機會,導致男女勞動收入差距大,女性沒有經(jīng)濟地位,只能依附于丈夫,使得丈夫?qū)ζ拮佑辛俗銐虻目刂屏?,男性成為家庭中的控制角色,女性一旦與這種控制角色發(fā)生沖突,妻子就很可能成為丈夫隨性所欲施暴的對象,就容易發(fā)生家庭的暴力。
3 家庭暴力產(chǎn)生的影響
(一)對加害者和受害者個人的影響
家庭暴力直接或間接對受害者的身體、精神造成傷害,有的甚至威脅生命,是一種嚴重侵犯人身權利和人格尊嚴的違法行為,家庭暴力不僅對受害人造成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看,它還表現(xiàn)為對家庭中弱勢群體人權的嚴重侵犯,具體表現(xiàn)為侵犯受害者的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和自由權。長期對他人實施暴力,會使施暴者習慣于對他人實施暴力,人格逐漸扭曲,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變態(tài),時間一旦過長,施暴者將會越發(fā)的暴力,在家里也會越發(fā)的不可一世,極有可能成為一個對家庭內(nèi)部的施暴者變成一個對家庭外部其他人的施暴者。
(二)對社會的影響
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是社會生存、發(fā)展的締造者,社會的發(fā)展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yè),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共同參與,而那些基本的身心健康都無法得到保障的受害者,是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到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中去的。如果受暴力者的人權得不到保障,又無合理有效的權利救濟措施,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滋生對社會的不滿情緒,這些不滿情緒在得不到合理宣泄的情況下就極易出現(xiàn)“以暴制暴、暴力對抗”的犯罪現(xiàn)象,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就會被打破,如此一來,不僅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反而還會阻礙社會的發(fā)展,使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施暴不會有什么不利的懲罰,也加入到施暴的行列中去,在社會上造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極大的影響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
4 家庭暴力的救濟與防治
(一)做好教育工作,加大教育力度,全面提高人們自身的素質(zhì)
現(xiàn)代社會是學習文化知識的社會,教育對社會成員社會地位的取得和流動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作用,婦女文化教育水平與其社會地位成正比例,所以我們需要重視提高女性自身的文化素質(zhì)和勞動技能,加強女性就業(yè)的競爭力,激勵女性發(fā)揚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以自身的進步與貢獻贏得社會和家人的支持與尊重。還應該加強人們的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使每一個人在腦海里都構建起一個“和諧社會、家庭和睦”的概念,讓人人都意識到家庭暴力是一個錯誤的事情。
(二)建立并完善救濟家庭暴力問題的社會保障體系
家庭暴力不僅是一個區(qū)域內(nèi)的現(xiàn)象,還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建立一個全球性的網(wǎng)絡平臺,把社會工作、法律、教育、衛(wèi)生及受暴力者庇護等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幫助受暴力者。各個機關部門、社會組織、新聞媒體應該通力合作,為大家營造一個沒有家庭暴力的社會氛圍。
(三)加大執(zhí)法力度,建立相關的民事保護令制度
執(zhí)法人員要轉變思想觀念,各司其職,依法辦事。公安機關要明確干預家庭暴力的職責,及時防止可能發(fā)生的傷害,而且要認真做好接待工作,確保受害婦女投訴有門,“110”要及時出警根據(jù)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出相應處理,把好“防暴第一道防線”。另外可以引入國外的民事保護令制度,保護令是由受害者向法院提出要求而啟動的,它可以及時有效地保護受害者的人身安全和利益。比如,強令施暴者遷出受害者的住所,遠離受害者的住所、工作場所,禁止對受害者進行騷擾、禁止損害受害者的財物,保護令還涉及到子女監(jiān)護、撫養(yǎng)費的支付等多方面的問題。
盡管我國一再的制定法律,相關部門也一再的制作相關節(jié)目來引起大家對這個問題的重視,但是大多數(shù)人仍然把家庭暴力視為家庭內(nèi)部糾紛,并沒有給予其足夠重視。很多時候,人們都認為這是別人家自家的事情,這似乎不關我們的事。但是,若人人都這樣想,當家庭暴力有一天落到其本人的身上時,會對其造成的傷害遠超他們自己的想象,甚至會成為他們一生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為了保護社會成員的基本人權,為了維護家庭內(nèi)部的和諧穩(wěn)定,為了促進社會的進步發(fā)展,我們都應該要堅決抵制家庭暴力,讓我們的頭頂撐起一片沒有暴力的藍天。
參考文獻
[1] 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diào)查課題組. 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diào)查主要數(shù)據(jù)報告[J]. 婦女研究論叢, 2011(06).
[2] 張曉玲. 社會弱勢群體權力的法律保障研究[M].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9.
作者簡介
楊瀏(1991-),男,重慶萬州人,貴州師范大學2014級訴訟法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