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摘 要:中國“世界加工基地”、巴西“世界原料供應基地”,中巴之間存在很強的利益互補性,良好的中巴關系對于促進中巴兩國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但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僅限于高層之間,在巴西民眾之間依然存在對中國的巨大認知分歧,巴西人對中國的文化、政治體制、民族、宗教等的不認可都嚴重阻礙中巴關系發(fā)展。那么,中國應如何改變在巴西的形象,積極開展同巴西民眾的交流和溝通?將成為新時期中國日常外交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通過分析中巴認知分歧現(xiàn)狀以及分歧產(chǎn)生的根源,并借鑒巴西外交經(jīng)驗從而去解決中巴當前所面臨的公共外交難題。
關鍵詞:公共外交;認知分歧;本地化經(jīng)營;媒體效應;精英理論
1 中國和巴西的利益互補性與認知分歧
(一)中國和巴西的利益互補
作為面臨著共同機遇和挑戰(zhàn)的兩個發(fā)展中國家,中國和巴西其實存在很多的共識,有著緊密的互補利益。中國和巴西都認同和平與發(fā)展的世界主題、并主張建立一個國際政治經(jīng)濟新秩序;并為推動多極化世界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貢獻;并在處理國際事務中持有相同或相似立場,如捍衛(wèi)國家主權、反對干涉別國內(nèi)政。而在社會層面,兩國的共同任務是發(fā)展本國經(jīng)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證社會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經(jīng)濟方面,中國對巴西原料的需求,巴西對中國市場的需要,使得兩國在經(jīng)濟上有很強的互補性。因此,促進中巴進一步加強雙邊關系的堅實政治經(jīng)濟基礎就是雙方之間的相同的處境、共同的利益和使命和互補的經(jīng)貿(mào)關系。
(二)中國和巴西的相互認知現(xiàn)狀
盡管近年來中國和巴西兩國高層互訪頻繁,高層交往愉悅,但中巴兩國人民之間卻缺乏足夠了解,巴西民眾對中國的存在諸多誤解,認知差。
根據(jù)2009年的“拉美晴雨表”各國在巴西的認同度評估中,中國占到58%,日本占到63%,美國占到74%,而在2014年的皮尤全球態(tài)度中中國在巴西的軟實力評估只占到43%,中國對巴西持負面印象占41%,由此也說明巴西對日本的印象反而比對中國的好。而且,每年兩國之間旅游來往的人數(shù)相當少,只有幾千人,這也阻礙了彼此之間的互動交流。照抄美歐報紙成為巴西對中國的報道的一種常態(tài),而且關于介紹雙方的媒體對彼此也知之甚少。我們提不出任何研究中國問題的巴西專家,更不要說在中國有多少研究巴西的學者。很多巴西人仍然認為中國是一個充滿著神秘感、詭異的國家。中國人對巴西的了解最多的是巴西足球,和熱情洋溢扥的桑巴舞,還有巴西是一個野蠻落后的國家。此外,雙方派駐的記者也極為有限,雙方的媒體交流存在障礙。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巴相互認知存在如此巨大分歧?
(三)中巴民眾相互認知分歧的根源
在我看來,巴西民眾之所以對中國存在如此巨大的誤解,一方面是由于拉美國家對華固有的認知邏輯以及對華認知悖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勞資關系不協(xié)調(diào)、文化差異、民族認知差異、環(huán)境保護的觀念差異、媒體溝通、語言障礙等因素的作用。
1.拉美對華固化的認知邏輯。在拉美國家,一直流傳著這樣幾句諺語:“中國遙不可及,很神秘”“中國假貨多”“像中國人那樣臟,像中國人那樣工作”,可見,在拉美人心中對于中國的生活方式是有著很大的不認可和誤解的,在他們的思想中已然形成對華的固有模式,這種固化的思想模式將深刻影響著中巴間的交流與認知。
2.拉美對華認知悖論。巴西一方面希望依靠中國拉動經(jīng)濟,緩解對美的依附關系的同時吸引美國的注意,并共同推動全球秩序改革,但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國利用巴西原料制成工業(yè)品出口到巴西,進行新一輪的殖民擴張,控制巴西的經(jīng)濟,并且巴西人認為正是中國榨取巴西原料,向巴西出口工業(yè)品,使巴西過早進入工業(yè)化。所以,巴西對華存在著收入與依附的矛盾,這種矛盾的存在,使得巴西人對華始終存在一種戒備的心里,始終不愿意對華認可。
3.中巴勞資糾紛問題。中巴之間存在著一種角色認定的不同。巴西人喜歡超前消費,他們的享受要高于工作,因此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生活,而不是工作,這就給以工作為重的中國企業(yè)形成了一種懶散的印象。而眾所周知,中國人向來是以工作為重,主張先吃苦后享樂,因此就要求員工每天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用于工作,這引起了巴西人極大不滿,抱怨中國企業(yè)的工作時間長,工資報酬低,因此在巴西常常會出現(xiàn)中國企業(yè)與員工的勞資糾紛問題,嚴重影響著巴西民眾對中國的認知。
4.文化、民族認知差異及媒體溝通與語言障礙。巴西的文化屬性是歐洲文化,在社會治理中崇尚精英治理,而巴西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教育,對于中國的威權體制有著極大的不認可;在宗教方面,巴西人信奉天主教與中國的信仰無神論的世俗觀念有很大差異,特別是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令巴西人反感,認為中國人對生命過于漠視;在媒體溝通方面,巴西的媒體對中國的報道經(jīng)常是照抄美歐報紙上的東西,很大程度上受西方媒體的誘導,污蔑中國。另外中巴之間存在語言障礙問題,中國能說葡語的人極少,因此造成雙方文化和其他領域交流的困難。
2 公共外交對于增進中巴互信的重要意義
(一)開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意義
公共外交與傳統(tǒng)外交不同,它超出了兩國政府外交范圍,將社會公眾因素納入其中,通過做公眾的輿論工作,進而間接影響政府外交決策的制定。從本質(zhì)上來說,它是對傳統(tǒng)外交的補充和發(fā)展,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確立正當性和認同度的一項重要戰(zhàn)略。它所關注的是不同國家公民社會之間的關系,關注的是跨國社會交往對外交提出的挑戰(zhàn),從根本上是不同國家間的文化和價值觀的關系。它所承擔的理論使命是溝通不同的文明和文化裂痕,架起不同民眾超越文明和文化隔閡的橋梁,它在塑造國家形象時依靠的是更加廣泛的社會力量,采取的是不同于嚴肅的正式外交形式的生動活潑的非傳統(tǒng)外交形式,以贏得別國民眾的尊重和信賴為出發(fā)點,突出強調(diào)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最終達到文化認同、政治互信的目的。
正是在此基礎上,公共外交對于消除巴西人對中國的誤解,達成諒解與共識,增進彼此政治互信、經(jīng)濟利益最大化都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公共外交可為中巴互動創(chuàng)造信任機制。公共外交被視為在國外培植信任和理解的一種有效工具,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向國外民眾展示本國正面形象,感化國外民眾,以對本國形成親和力。其次,這種“軟性”政策最直接效果就是帶來中巴兩國經(jīng)濟利益的最大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與經(jīng)濟、情感與品牌、管理與價值觀不再分離,與國外民眾的信息文化交流將催生充滿活力的大眾消費社會。
當然,在面對公共外交對發(fā)展中巴兩國關系帶來的巨大好處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當前我國的公共外交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亟需解決。
(二)中國公共外交體系存在的問題
中國真正開展公共外交的時間并不長,總體來說取得過一定績效,但仍有缺失,主要表現(xiàn)為重硬權力輕軟權力、公共外交理論的不成熟,外交機制的不完善。
其一,重硬權力輕軟權力。中國長期以來都十分注重發(fā)展自身在經(jīng)濟領域的硬實力,而忽視了對軟權力的建構,其中包括塑造傳播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價值。改革開放以后,在以提高經(jīng)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標指引下,我國確立了符合國情的以經(jīng)濟為主導的外交思想。雖提高了國力,卻使得一些人認為,國力是改變國家形象的唯一因素,致使國家忽視了對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中華文化的宣傳,以及中國形象的塑造,致使“中國威脅論”長期在國際上蔓延,而缺乏應對政策,使巴西形成對華的長期誤解。
其二,公共外交理論的不成熟,處理公共外交事件的機構不完善。文化差異決定中西方不同的外交政策。西方大張旗鼓的侵入式的公共外交模式是完全不同于中國的“內(nèi)向外交的”例如,中國是無法認可美國一些的外交政策的,認為其存在“干涉”別國內(nèi)政的嫌疑。以此為鑒,中國在處理外交事務時就顯得更為柔和,也忽視了對公共外交的一種建立,導致了中國公共外交理論的不成熟,機構建立的不完善,政府未在國外建立一種有效操縱一國的輿論和外部社會的外部宣傳機制,始終認為這種做法是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其實,這只是讓外國人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的一種有效手段,并且也是符合國際法的規(guī)范的。
3 公共外交:國際經(jīng)驗與啟示
如何利用公共外交解決中巴分歧
面對中國公共外交中存在的問題,中國應從公共外交強國中汲取經(jīng)驗,不斷完善中國公共外交理論,為解決中巴分歧提供方法和措施,并為中國發(fā)展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關系提供借鑒。
(一)巴西對非洲的關系對中國的啟示
巴西在對非合作中十分注意策略,有其獨特之處,受到世界輿論的好評和非洲國家的歡迎,值得我國分析和借鑒。
1.巴西巧妙利用文化淵源。早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與非洲發(fā)展關系之時,巴西為了避免被懷疑為征服”“經(jīng)濟侵略”等,推出了基于和非洲歷史文化同根同源的戰(zhàn)略,巧妙運用種族、文化等方面的深厚淵源形成的天然親近感,從走近非洲之時就強調(diào)其歷史文化的深厚淵源,而且高度肯定了非洲文化對巴西文化、風俗、生活習慣的貢獻和影響,并且通過外交官、政界、商界甚至宗教界人士的共同參與下全面推進,從而建立起信任感,淡化其走進非洲的利益訴求。
實現(xiàn)本地化經(jīng)營。這是巴西與中國和印度最大的差別,也是巴西受到歡迎和好評的主要原因。例如巴西建筑業(yè)巨頭在安哥拉項目中90%的員工是安哥拉本國人,成為當?shù)刈畲蟮乃綘I雇主。巴西企業(yè)遵守當?shù)胤?,給予員工良好待遇,注重保護其各種權益,并進行技術培訓,培養(yǎng)技術人員和工程師,既滿足了巴西企業(yè)在當?shù)氐挠霉ば枨?,也促進了非洲的就業(yè)和人才培養(yǎng)。
3.巴西關注非洲社會發(fā)展。巴西在進行商業(yè)合作的同時,還努力幫助非洲促進社會發(fā)展巴西將在本國取得成功的“零饑餓計劃”和“家庭補助金計劃”等減貧項目引入非洲,幫助非洲扶貧減貧。巴西在非洲實行的“光明計劃”十分有名,用10年時間讓300萬非洲農(nóng)民用上了電,獲得聯(lián)合國盛贊,被列為樣板工程。巴西還幫助非洲國家防治艾滋病、瘧疾等多發(fā)疾病。
(二)增進巴西民眾對華了解的具體措施
其實,中國完全可以可以借鑒一些巴西在非洲發(fā)展的思路和做法,來進一步深化中巴關系,甚至成為中國與更多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關系時的有效借鑒。例如,在增強巴西民眾對中國的認同感方面,可以訴說兩國人民的共同歷史遭遇和傳統(tǒng)友誼,并講好中國故事,宣傳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在巴西社會發(fā)展領域加大投入,幫助非洲培訓各類實用人才;推動中國企業(yè)著眼長遠,適應當?shù)匚幕L俗,逐步提高本地化經(jīng)營水平,注意回饋社會,保持良好形象。
同時,我國還應加大對公共外交的資金投入,重視媒體外交,培養(yǎng)能在國際上產(chǎn)生較大影響的媒體單位,并邀請巴西媒體來華訪問,將我們的正面聲音傳出去。還應在增強媒體溝通的同時充分利用網(wǎng)絡技術。
而且還可以充分發(fā)揮首腦外交的積極作用,如2014年7月17日習近平對巴西進行首次國事訪問,給巴西帶去了一份特別的禮物--三張DVD光碟(是此前中國熱播的《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失戀33天》)這引起了巴西青年的極大關注,改變了巴西青年對中國的印象。此外,還可以加強中巴兩國學者的跨國交往,通過對巴西精英受眾的觀念改變進而影響具有“跟隨效應”的巴西民眾。
4 結(jié)語
開展公共外交,助推中巴關系發(fā)展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但是在中巴關系發(fā)展中獲得的經(jīng)驗和教訓將有利于豐富和發(fā)展中國公共外交理論,構建公共外交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