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岳紫竹觀音為例"/>
何 明,許 偉
(1.重慶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重慶 401120; 2.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重慶 400067)
?
論民間信仰觀下觀音造像審美認同
——以安岳紫竹觀音為例
何明1,許偉2
(1.重慶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重慶401120; 2.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重慶400067)
摘要:民間信仰觀下進行鑿刻的西南地區(qū)觀音石刻造像,其視覺表征與民間信仰文化內涵辯證關系,呈現于民間崇拜對象即石刻觀音造像的體態(tài)、氣質、意象三維度審美層次中。以安岳石刻的紫竹觀音為例,解讀西南地區(qū)不同村寨鄉(xiāng)人對民間信仰與審美認同的文化互動與突破。
關鍵詞:民間信仰觀;審美認同;安岳石刻;紫竹觀音;觀音造像
本文引用格式:何明,許偉.論民間信仰觀下觀音造像審美認同——以安岳紫竹觀音為例[J].重慶與世界,2016(5):78-82.
Citation format:HE Ming,XU Wei.On Aesthetic Identity of Guanyin Statues Under the Folk Beliefs Concept:A Case Study of Anyue Zizhu Guanyin[J].The World and Chongqing,2016(5):78-82.
一、引言
民間信仰觀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信仰范疇,它囊括了人們對自然物、自然力、幻想物、附會超自然力的人與物的崇拜。觀音屬于民間信仰重要的文化符號崇拜,無形中規(guī)范著民眾的日常生活與生產實踐。安岳紫竹觀音鑿刻于北宋,位于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石羊鎮(zhèn)塔子山毗盧洞觀音堂。毗盧洞觀音堂是北宋時期四川佛教密宗主要道場,其紫竹觀音上承敦煌、云崗、龍門石窟,下啟大足石刻,以親民世俗化特征成為民間信仰對象,慰藉歷代鄉(xiāng)民的精神世界,賦予他們人生的安全感和強化他們幸福生活的信念。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說:“生命是非常嚴肅場合的一場游戲,在所有生命都必將終結的陰影下,它頑強地生長,渴望超越。”[1]在生命途程中,人們總會遇到各種信仰危機,這時就需要情感寄托和精神慰藉,“作為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的傳統(tǒng)民間信仰深深扎根于民族成員的精神世界,在社會中形成了民眾普遍的行為標準和個體安身立命的處世哲學,在協(xié)調人際關系和促進自我身心和諧方面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安岳紫竹觀音將宗教文化功能結合世俗女性形象,迎合鄉(xiāng)民世俗審美需要,以生活中翹腳休憩怡然自得生活少女形象作為崇拜對象,這種既富世俗人情味,又兼具宗教神秘與女性圣潔基調的多元特質使得安岳紫竹觀音突破宗教神靈形象,做最本真親和的神,她更有效地解除了人神之間陌生感和縮短人神間心靈對話距離,并驅使人們不斷在苦難中完成精神的超越,在生產創(chuàng)造實踐中使人格得到持續(xù)升華,從而極大化完成精神崇拜偶像撫慰鄉(xiāng)民精神的作用。
二、安岳紫竹觀音造像視覺表征
自魏晉、南北朝后,佛教日益興盛,道教趨于流行,宗教發(fā)展迅速,寺廟道觀遍及各地,宗教的繁榮發(fā)展為繪畫藝術提供充滿想象力的多元化題材,唐代畫家周昉開創(chuàng)宗教審美世俗化先河,以現實生活人物作為宗教人物創(chuàng)作的原型和范本繪制水月觀音造像,將客觀對象進行宗教藝術神像的加工與統(tǒng)一。張彥遠對此作出很高評價:“衣裳勁簡,采色柔麗,菩薩端嚴?!薄肚搴訒嫹弧访枋鰹椋骸澳坎ǔ熙r,眉無連卷,朱唇皓齒,修耳懸鼻……”[3]安岳紫竹觀音形象塑造深受周昉水月觀音造像風格的影響,其形象端莊圣潔、風姿綽約、飄逸空靈仙氣,同時兼具了民間美女承接地氣的俏麗活潑、柔麗嫵媚、親和雅致。
安岳紫竹觀音側身翹腳懸坐突兀巖石空間,右足置于座上,左足踏蓮花,背靠浮雕紫竹、柳枝凈瓶,頭戴裝飾華麗寶冠,身披短袖紗衫,金色瓔珞盤曲而下,繡花長裙薄如蟬翼,裙角褶紋飄逸自然;坦胸露肘,眼簾微閉,悠閑淡定,怡然自得;翹腳側坐異于常規(guī)佛像造型正襟危坐定式,啟用桀驁不馴和天真無邪凡間少女的造型,暗喻民間信仰對象滿足了民眾渴望打破日常生活中陳規(guī)陋習的迫切愿望和偶爾不按常理出牌所帶來的歡欣愉悅。輔助裝飾視覺元素沿用常規(guī)民間崇拜的紫竹林、光焰,強化民間信仰對象安岳紫竹觀音的神秘圣潔和空靈靜謐美。黑格爾說:“靈魂在這個道路上穿過它自己的本性給它預定下來的一聯串的過站,即經歷它自己的一系列的形態(tài),從而純化了自己,變成為精神;因為靈魂充分地或完全地經驗了它自己以后,就認識到它自己的自在?!盵4]安岳紫竹觀音世俗化審美視覺表征與民間信仰理想統(tǒng)一在石刻藝術形式中,能給人們帶來強大的精神慰藉。她之所以能成為人們精神依托對象,是因為她承載了廣大百姓對真善美虔誠向往的本質和具有加強純化民間傳統(tǒng)文化傳承作用的意義。
三、安岳紫竹觀音造像審美的3種維度
安岳紫竹觀音在精神境界、美學范疇、人文價值三方面有很重要體現,是參照現實人物體態(tài)進行的塑造,運用充滿生活趣味的動態(tài)和神態(tài),營造出神靈的真性情,詮釋出生命的真實存在感,“尚真、崇善,重美”是其重要的藝術特質。安岳紫竹觀音造像審美演繹如表1所示。
表1 安岳紫竹觀音造像審美演繹
(一)和諧體態(tài)優(yōu)美
體態(tài)美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雙重屬性,自然性是體態(tài)優(yōu)美形成的基礎,社會性則是體態(tài)美人化與升華的結晶。人們對體態(tài)美認知取決于文化觀念對美的認識和區(qū)域差異對美的理解印象?!霸煨褪沁\用藝術手段依賴美的規(guī)律,將處于變化運動中的事物予以概括、綜合、凝聚、固定的物化與升華的過程;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形象的提煉,加工以至必要的夸張、變形,都是為了更有效地突出形象本身審美特點;造型不是創(chuàng)作的最終目的,而是揭示藝術基本主題的手段。”[5]安岳紫竹觀音體態(tài)美一是遵照形式美法則,表現其身形、體態(tài)、容貌的線條流暢,遒勁有力,舒展而有變化,人物動態(tài)的整體與各局部的比例分割勻稱;造像與周邊環(huán)境的巧妙融合,輔助裝飾圖形與觀音造像主圖形的結合都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而符合世俗審美尺度。二是對造像氣質風韻的表現;將健、力、美統(tǒng)一展現在塑像過程中,表達出活潑、勇敢、熱情、蓬勃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
安岳紫竹觀音體態(tài),至今使人視覺審美愉悅,讓人真切感受到造像者對人體結構比例的透徹理解及神韻內涵本質力量恰到好處的藝術表現。安岳紫竹觀音體態(tài)之所以符合現代人對人體美的認知標準,就在于人神內在統(tǒng)一于外在健美和諧的體征。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美女的定位就介于人性與神性之間的自由切換,神性兼顧人性,使得神靈充滿人情味,人性依附神性,則提升人性的境界。作為觀音這種神祗形象,以民間美女形象為摹本就顯得順理成章,安岳紫竹觀音以翹腳、斜視、閑適的體態(tài)示人,突出體現了安岳紫竹觀音造像者世俗化審美,和將人神兩者藝術典型與統(tǒng)一性結合的造型觀。其形象塑造突破了傳統(tǒng)宗教造像清規(guī)戒律,傳達出濃濃的世俗審美標準和審美情趣,但也不乏宣傳宗教倫理道德理想的功能。宗教神像視覺形式基于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更加強調真善美精神實質的認知,審美的表達著重于宗教神秘美感的意境營造——安岳紫竹觀音夸張婀娜的坐姿,大小層次空間背景的襯托,香火煙霧繚繞的夢幻視覺效果。作為具有宗教功能的審美對象,具有調適人與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矛盾關系,給予人們精神庇護和精神寄托;以此堅定人們找回對自身本質力量的信心,這就使得紫竹觀音這個宗教對象不只是教化作用,因其美的無意識表現而具藝術傳播功能,即外在健美體態(tài)與神性精神啟迪美得到和諧統(tǒng)一。
(二)圣潔氣質唯美
安岳紫竹觀音地處清、幽、遠的環(huán)境中,以奇、古、柔的氣場容納“心跡超邁,不污塵垢”的圣潔美感。正如莊子云“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猶如黑格爾所說“永恒的無為自守的安靜”。安岳紫竹觀音的閑適恬淡,體現塑造者在藝術表現上對物我兩忘的精神追求,是創(chuàng)造主體在精神和心靈上對“物役”的解脫,即擺脫外界事物的侵擾,不受個人得失憂患的困擾,享受清靜和空明的心境,甘守寂寞,忘乎物我的超時空精神狀態(tài)。藝術創(chuàng)作者于這孤寂清聊中,創(chuàng)造作品具有宗教審美的圣明與潔凈,恰恰成全了紫竹觀音在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所呈現的美妙絕倫:遠望去,觀音主體懸刻端坐于石窟,背倚浮雕紫竹和柳枝凈瓶,面東背西,側身蹺腳于蓮臺,俊美的臉龐在縷縷自然光線照射下,顯得格外慈祥并閃耀著圣潔的光芒;近觀之,整個刻像線條明快,刀法自然,尤其見長于衣飾裙角,衣裙輕薄,皺紋飄逸自然、裝飾華麗,質感鮮明、褶紋更顯風韻。黑格爾說:“藝術拿來感動心靈的東西就可好可壞,既可以強化心靈,把人引到最高尚的方向,也可以弱化心靈,把人引到最淫蕩最自私的情欲,所以上述見解替藝術所規(guī)定的任務仍然完全是形式的,藝術還是沒有一個確定的目的,對一切可能的內容和意蘊就只能提供一種空洞的形式?!盵5]58鑿刻者在藝術構思時,不僅僅是完成一尊空洞的觀音造像,而是博采眾家之長,匠心獨運地融合五代畫風的疏朗、秀逸、俊雅的技法,將藝術人物內在情思婉轉呈現,把人引導到最高尚的方向,云霞縹緲以窮其態(tài),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獨步石刻藝術殿堂,安岳紫竹觀音閃爍著神性的光輝,更彰顯人間女性的情貞,具有濃郁的世俗美——倜儻不輕佻,溫雅又端莊。就連赤金與青紫兩種強烈對比色經過歲月洗禮,那份凝重滄桑,最后也被紫竹觀音那份恬靜與寧謐尊重生命的圣潔美所浸潤著。
(三)文化意象至美
達爾文進化論告訴我們:人類原始審美初衷是視覺感官審美,是以體貌特征為主的基礎審美,但隨著人類文明的產生,便逐步發(fā)生著改變,即由“感性美”變成“理性美”,并產生“美感必定內涵”現象,進而深化至更高層面的想象空間的延生即意象美。
安岳紫竹觀音意象,是民間燒香拜佛民風民俗與雕刻工藝共同創(chuàng)造的視覺意象,是民間百姓傳統(tǒng)拜神求平安對“神靈”感情依賴的視覺表述。神靈意象是超越主客觀存在的一種宗教文化符號存在,它是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兩者對立統(tǒng)一的契合物。百姓對神靈崇拜之“情”,燒香求圣靈佑護場域之“景”,對命運人生經營順利平安之“意”與受人情感膜拜與心理傾述對“象”交融,就產生了超越主客體的安岳紫竹觀音“意象”。這個觀音意象是符合當地民風民俗和百姓需要的。古代匠人通過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把超自然能力的幻象進行具體可感的故事形象的塑造,表現人們熟知的民間人物形象,構成符合人們審美情趣的人文偶像。從安岳紫竹觀音造像的時代背景來看,當時正處于五代十國年間,政權更迭頻繁,戰(zhàn)爭硝煙四起,人們顛沛流離,內心充滿不穩(wěn)定和不安全因素,精神世界極其空虛和苦悶,這些均成為宗教繁榮發(fā)展和影響力擴大的信仰基礎。此時,身心俱疲的人們只能將對生活無限美好的憧憬與對平安吉祥的祈愿,寄托在充滿宗教色彩又無所不能的紫竹觀音意象上,安岳紫竹觀音造像凝聚了當地不可或缺的文化情結。黑格爾說:“藝術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藝術形象的形式去顯現真實,去表現……那種和解了的矛盾,因此藝術有它自己的目的?!盵6]48安岳紫竹觀音意象在滿足人們世俗化審美同時也營造出觀音神靈應有的文化符號,讓百姓在燒香拜神的傳統(tǒng)中得到精神的慰藉與心靈的凈化。
四、安岳紫竹觀音造像的文化突破
文化精神是一個民族深層靈魂所在,是民族的性格特征。安岳紫竹觀音造像的人文精神體現的是中國人樸實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自主自強的獨立精神。宗教神像的世俗化其實是宗教在現實社會環(huán)境中必然遭遇的整體性人文情境,折射出民間老百姓在宗教信仰中的“燒香拜佛”行為是有著極強功利實用性的。要讓神靈符合老百姓的審美心理,讓老百姓為之信服和遵從,必然要求造像者創(chuàng)作出別具一格和富有人情味的百姓保護神。著名畫家雷諾茲曾說過:“藝術,在其最高領域,不是訴諸粗糙的感覺,而是訴諸精神的渴求,訴諸我們內心神性的活力,他山之石不能容忍周圍世界的拘束和禁錮?!盵7]安岳紫竹觀音造像于當時中國宗教儒、釋、道三家交流嬗變的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多元的宗教神學信仰文化為安岳紫竹觀音造像提供了更為靈活的造像思維,其摒棄了宗教的清規(guī)戒律和冰冷說教,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世俗情欲的合理,以此作為安岳紫竹觀音造像獨特造型的基調。安岳紫竹觀音以“人”為本的藝術造像觀,其文化核心儼然超越了宗教的精神藩籬:觸及儒教理性的網,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和個性張揚;挑戰(zhàn)道教玄虛神秘,反映與神靈相比,世俗人的作用更為重要和根本;突破佛教戒規(guī)的限,強調鮮明的重人文人倫的主旨。安岳紫竹觀音造像體現出當時的中國百姓追求人本真的美善,追求人的生命理想,如海德格爾述“此在(人)與一般存在物的區(qū)別就在于它具有自身的優(yōu)越性”[8]。西南區(qū)域的宗教石刻藝術的典型性特征即是宗教的世俗化體現。
安岳紫竹觀音式文化符號僅僅是散落在西南地區(qū)各民間石刻世俗化宗教造像群體的一個典型案例,它為川渝地區(qū)石刻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重要的范本作用:以中國式觀音造像方式雕刻充滿世俗社會化和人情味的神靈。這種積極主動應對社會變化發(fā)展需要的觀音造像方式,關鍵就在于充分關注人們的世俗需要,重視人們的世俗利益,以宗教藝術的名義,更好地介入人們的精神生活中,在人們心理層面發(fā)揮自己的獨特作用。通過這種通俗的視覺造像,把專屬于宗教道德、宗教倫理、宗教文化的正面價值追求的善心善行以符合世俗的文化教義輸入社會大眾,為提升作為信眾或非信眾百姓們對生活的熱情和信心;也正是在神靈崇拜情結的形成過程,安岳紫竹觀音也就實現了其作為文化偶像的社會功能。
安岳紫竹觀音體態(tài)的自由,從根本上體現出當時中國人文思想上的開放性,和對人性的尊重性,藝術造像與人文思想及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安岳處于四川偏安一隅,雖經戰(zhàn)爭年代,但是在當時背景下,安岳紫竹觀音造像的人性內涵得以充分表現和豐富的演繹,從而消除了外來宗教思潮帶來的虛空心理影響,消除了戰(zhàn)爭導致人們流離失所帶來的浮躁心理影響。藉由宗教符號的觀音以雕塑的手法實現宗教神靈形態(tài)向人文藝術形態(tài)的轉化。安岳紫竹觀音異化了傳統(tǒng)宗教觀音符號體系的程式,這個性感莊嚴、充滿人性光輝的青少女以自由舒適的體態(tài)、以親民調皮的姿態(tài)將世俗的美好性格特點入駐于宗教觀音信仰的體系,或許這與青春崇拜相關,這與自由向往有關;宗教與藝術從古至今都是緊密相連的文化范疇,偶像的表征都需以一人、一事、一物作比,并曉知一理。安岳紫竹觀音更多的是將復雜、抽象的宗教神性要義體系用象征和比喻的藝術手段,化繁為簡,將復雜的神性語系向直白單純的民間大眾人事物語系轉化,將所塑安岳紫竹觀音的身份、精神特質與雕塑手法、雕塑形式進行民間人性的文化同構,突破了宗教造型在塑造的理念、塑造的手法、塑造精神內涵方面的框框,展示出飽含東方智慧的民間根脈相系的藝術方式及神韻。
五、結論
社會歷史流變促進中國人文精神在內涵和外延的不斷擴張,廣闊開放的民間文化信仰將傳統(tǒng)與現代文明相融滲。民間信仰觀在多元共存、多元互補的現代文化格局下固守“中國人文精神”中道德的成分,不是保守的狹隘的民族主義,它能促進現代中國藝術在國際文化風格中,形成人類文化生態(tài)圈中的特色化文化發(fā)展。安岳紫竹觀音造像作為一種民間信仰傳統(tǒng)文化符號存在,透過石刻藝術傳達出大眾的視覺審美認同感及中國百姓生活實踐中的道德規(guī)范,同時體現出民間審美認同具有恒定性和流變性,這種藝術的恒定性形態(tài)使它凝聚了長久以來人們一種向善、追求美好的意愿。安岳紫竹觀音造像的精神追求與美的表現理念,潛藏著群體智慧、本體意識和民族精神,凝聚著善的意識和美的追求,傳承著民俗文化底蘊,其所產生的美感張力,是對理性和自然美的充實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雅斯貝爾斯.存在與超越[M].北京:三聯書店,1987:44.
[2]譚志滿.少數民族民間信仰的功能及調適研究——以武陵民族地區(qū)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7):29-33.
[3]張丑.清河書畫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M].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54.
[5]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
[6]黑格爾.美學(第1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58.
[7]丁寧.西方美術史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7.
[8]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12.
(責任編輯張佑法)
基金項目: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校級科研重點項目(KY201303A)
作者簡介:何明(1980—),女,講師,研究方向:藝術學及美學;許偉(1975—),男,副教授,哲學博士,研究方向:哲學及宗教學。
doi:【中外文化】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05.018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111(2016)05-0078-05
On Aesthetic Identity of Guanyin Statues Under the Folk Beliefs Concept:A Case Study of Anyue Zizhu Guanyin
HE Ming1,XU Wei2
(1.Chongqing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Chongqing 401120,China;2.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The southwest Guanyin stone statues were chiseled in the view of folk belief concept,and its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ual representatio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folk beliefs was presented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of the aesthetic of its body,temperament and images of the objects of worship. This paper took Anyue Zizhu Guanyin stone as the example,the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folk beliefs and aesthetic identity in countrymen of different villages of southwestern region were interpreted.
Key words:folk belief view; aesthetic identity; Anyue stone inscription; Guanyin stat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