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炳銀
湖北鄂州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 鄂州 436000
?
腦梗死患者脂聯(lián)素瘦素及炎性因子水平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相關性研究
梅炳銀
湖北鄂州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鄂州436000
【摘要】目的分析腦梗死患者脂聯(lián)素、瘦素及炎性因子水平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的相關性。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88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組),按照腦梗死程度分為輕、中、重型組,同時選擇來我院體檢的60例健康志愿者為正常對照組。通過頸動脈彩色多普勒二位圖像測量IMT值,將研究組分為IMT<1.0 mm組和IMT≥1.0 mm組。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各組的血清脂聯(lián)素、瘦素、炎性因子(C反應蛋白、白介素-6)的水平。分析各因子水平與IMT的相關性。結果研究組血清瘦素、C反應蛋白、白介素-6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脂聯(lián)素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隨著病情程度的加重,IMT值、瘦素、C反應蛋白、白介素-6水平明顯升高,脂聯(lián)素水平明顯降低(P<0.05)。與對照組比較,IMT≥1.0 mm組、IMT<1.0 mm組的血清脂聯(lián)素水平明顯降低(P<0.05),瘦素、C反應蛋白、白介素-6水平明顯升高(P<0.05)。與IMT<1.0 mm組比較,IMT≥1.0 mm組的血清脂聯(lián)素水平明顯降低(P<0.05),瘦素、C反應蛋白、白介素-6水平明顯升高(P<0.05)。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腦梗死組患者的IMT值與血清脂聯(lián)素呈明顯負相關性(r=-0.833,P<0.05),與瘦素、炎性因子呈明顯正相關性(r=0.682,P<0.05;r=0.754,P<0.05)。結論腦梗死患者脂聯(lián)素、瘦素及炎性因子水平與IMT有明顯相關性。隨著患者IMT值的增加,血清脂聯(lián)素呈下降趨勢,瘦素、C反應蛋白、白介素-6呈上升趨勢。
【關鍵詞】腦梗死;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脂聯(lián)素;瘦素;C反應蛋白;白介素-6;相關性
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是臨床上用于腦血管病患病率、病死率預測的一項獨立危險因素[1-2]。IMT的超聲測量可作為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可靠評價指標。脂聯(lián)素、瘦素均為脂肪細胞因子,脂聯(lián)素具有抗炎、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能夠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等慢性炎癥狀態(tài),瘦素對動脈粥樣硬化等慢性炎癥狀態(tài)起促進作用[3]。炎性因子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整個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能夠正向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本研究旨在研究腦梗死患者脂聯(lián)素、瘦素及炎性因子水平與IMT的相關性,為腦梗死的發(fā)生、發(fā)展、預后提供新的診斷途徑。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1-09—2014-10收治的88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組),男59例,女29例;年齡56~79歲,平均(64.2±8.5)歲。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且均為第1次腦梗死發(fā)病,未接受過放射治療、體內同位素治療、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診斷排除惡性腫瘤、冠心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等。按照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分為輕、中、重型組,0~15分為輕型組33例,16~30分為中型組28例,31~45分為重型組27例。同時選擇來我院體檢的60例健康志愿者為正常對照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54~72歲,平均(62.1±7.5)歲;IMT值均在正常范圍內。各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受試者均于入院后的第2天晨起行空腹靜脈抽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各組的血清脂聯(lián)素、瘦素、炎性因子(C反應蛋白、白介素-6)的水平。同時檢測患者的基本情況(血壓、空腹血糖、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等)?;颊呷∑脚P位,通過頸動脈彩色多普勒(廠家:美國ATL公司;型號:HDL-1500;探頭頻率:40 MHz)測量患者的頸動脈分叉處、頸總動脈、勁內動脈的IMT值,以其中測定的最大值作為IMT值,將研究組分為IMT<1.0 mm組(19例)和IMT≥1.0 mm組(69例)。
2結果
2.12組臨床指標檢測項目比較2組各項血清一般指標項目比較,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血清學臨床指標檢測項目結果比較±s)
2.22組血清脂聯(lián)素、瘦素、炎性因子水平比較研究組血清瘦素、C反應蛋白、白介素-6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脂聯(lián)素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不同病情患者血清脂聯(lián)素、瘦素、炎性因子與IMT值比較根據(jù)病情程度劃分的輕、中、重型組患者的血清脂聯(lián)素、瘦素、炎性因子、IMT值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隨著病情程度的加重,IMT值、瘦素、C反應蛋白、白介素-6水平明顯升高,脂聯(lián)素水平明顯降低(P<0.05)。見表3。
表2 2組血清脂聯(lián)素、瘦素、炎性
表3 不同病情患者血清脂聯(lián)素、瘦素、炎性因子與IMT值比較±s)
注:與輕型組相比,△P<0.05;與中型組相比,▲P<0.05
2.4IMT分組與對照組血清脂聯(lián)素、瘦素、炎性因子比較與對照組比較,IMT≥1.0 mm組、IMT<1.0 mm組的血清脂聯(lián)素水平明顯降低(P<0.05),瘦素、C反應蛋白、白介素-6水平明顯升高(P<0.05)。與IMT<1.0 mm組比較,IMT≥1.0 mm組的血清脂聯(lián)素水平明顯降低(P<0.05),瘦素、C反應蛋白、白介素-6水平明顯升高(P<0.05)。見表4。
表4 IMT分組與對照組的血清脂聯(lián)素、瘦素、炎性因子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IMT<1.0 mm相比,▲P<0.05
2.5血清脂聯(lián)素、瘦素、炎性因子與IMT值的相關性分析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腦梗死組患者的IMT值與血清脂聯(lián)素呈明顯負相關(r=0.833,P<0.05),與瘦素、炎性因子呈明顯正相關(r=0.682,P<0.05;r=0.754,P<0.05)。
3討論
腦梗死是一種臨床高發(fā)病,其具有發(fā)病急驟,致死率、致殘率高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的基本病因,在動脈硬化的整個發(fā)展過程中,患者的動脈內膜成為最早受累部位。研究表明[4-5],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檢測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能夠及時了解患者的頸動脈管腔的狹窄程度,評估患者病情。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腦梗死病情程度的加重,IMT值明顯升高(P<0.05)。
在腦梗死的病情發(fā)展過程中,患者機體內的多項血清因子及檢測指標會隨之發(fā)生不同幅度的變化,而這種變化與病情的發(fā)展、轉歸有較大的相關性,可作為了解腦梗死疾病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腦梗死的診斷有積極作用[6-8]。血清C反應蛋白、白介素-6是兩種炎性細胞因子,對機體的應激反應、炎性反應具有一定促進作用。腦梗死患者由于血管等多項因子的影響,可能會促進炎性反應和血管硬化斑塊的形成。因此,對于C反應蛋白、白介素-6水平的檢測可以反映機體的病情嚴重程度。血清瘦素是一種多氨基單鏈蛋白質,具有調節(jié)攝食、激素分泌、能量代謝等作用。研究表明[9-10],血清瘦素的分泌與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密切相關。瘦素水平增加會導致下丘腦的負反饋調節(jié)作用失常,從而使患者的血壓、血糖、血脂代謝出現(xiàn)紊亂,因此瘦素水平的高低可以作為腦梗死發(fā)病的一項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腦梗死組患者的C反應蛋白、白介素-6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且隨著病情程度的加重,C反應蛋白、白介素-6水平明顯升高(P<0.05)。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腦梗死組患者的IMT值與血清炎性因子呈明顯正相關(r=0.754,P<0.05)。
脂聯(lián)素是一種脂肪細胞分泌的特異性蛋白,作用于動脈粥樣硬化病情發(fā)展的多環(huán)節(jié),能夠有效抑制巨噬細胞的活化及向泡沫細胞的轉化,抑制患者動脈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分化,抑制內皮細胞的皮下?lián)p傷區(qū)遷移,具有明顯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11]。
總之,腦梗死患者脂聯(lián)素、瘦素及炎性因子水平與IMT的有明顯的相關性。隨著患者IMT值的增加,血清脂聯(lián)素呈下降趨勢,瘦素、C反應蛋白、白介素-6呈上升趨勢。通過檢測各項指標因子,能夠較好地預測患者IMT的變化,間接了解動脈粥樣硬化的病情進展,為腦梗死的發(fā)生、發(fā)展、預后提供新的診斷途徑。
4參考文獻
[1]駱黎,徐芳.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腦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和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5):524-526.
[2]鄧遠瓊,鄧遠琪,劉伯勝,等.高血壓及葉酸、維生素B12干預對腦梗死患者血管內皮功能和血同型半胱氨酸、一氧化氮水平的影響[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3,26(6):411-414.
[3]徐素琴,王麗.阿托伐他汀對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血液流變學和血脂的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2,33(3):289-292.
[4]羅云,李敬偉,王翀,等.糖尿病影響腦梗死的形成與頸動脈斑塊相關[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2,11(1):83-86.
[5]吳鋼,許映雪,胡志堅,等.后循環(huán)腦梗死的相關危險因素及可能影響預后因素分析[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5,14(1):37-42.
[6]吳海琴,湯燕,張欣,等.幽門螺桿菌對腦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及凝血功能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41(5):547-552.
[7]張俊華,于明,蘇建華,等.瑞舒伐他汀對腦梗死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4,27(3):196-198.
[8]陸卉,蔡英,張雅靜,等.紅細胞參數(shù)和血漿蛋白對腦梗死早期進展及預后的影響[J].天津醫(yī)藥,2014,24(11):1 114-1 117.
[9]陳霓紅,周俊山,蔣伏平,等.阿托伐他汀對腦梗死患者血脂、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復發(fā)率的影響[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3,26(2):127-129.
[10]王東雁,周文江,丁俊,等.針刺與健康教育對腦梗死抑郁患者功能康復及血清SCD40L的影響[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5,25(z1):83-84.
[11]李猛,宣之東,于瑞敏,等.腦梗死患者血清脂聯(lián)素、瘦素、CRP、IL-6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相關性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3,24(2):118-122.
(收稿2015-06-07)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4-0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