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文輝
【摘要】借班教學是對教師教學水平與課堂應變能力的考驗,而且借班教學也是眾多學科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手段。在借班上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本文主要介紹了借班上課在語文公開課教學中的好處與弊端,并且深入探討了在語文公開課中借班上課的有效方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借班上課;語文;教師;利弊;有效方法
借班上課指的是教師來到陌生的環(huán)境為陌生的學生講授知識。借班上課屬于一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與突破性的工作,它不僅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種體驗。借班上課中包含很多不確定因素,不僅需要掌握教學內容,還需要綜合設計教學過程與方法,注重細節(jié)方面的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夠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突顯教師的教學特點。
一、借班上課在語文公開課教學中的好處
(一)對于教師來說,借班上課的過程可以促使教師更加有效的進行語文教學,可以為教師提供一個在陌生環(huán)境展示自己的機會,提高在不同教學情境中的應變能力,同時也是對教師教學機智的一次考驗,這樣可以幫助教師發(fā)現(xiàn)自身教學方式的不足,并加以改善。
(二)對于學生而言,面對這樣一次特殊安排的課堂教學活動,好奇和期待帶給自己的新鮮感已經可以替代重讀教材所帶來的厭倦感,可以被認為是一次“履新”的過程。這樣的安排也可以讓自己領略到同一個學科里不同老師所帶給自己的“別開生面”,獲取對教學內容的不一樣的認識和理解。
(三)借班上課的出現(xiàn)似乎帶著一種歷史和現(xiàn)實的邏輯,它的優(yōu)越性突出地顯現(xiàn)在可以避免因異地授課所帶來的諸多不便,提高活動開展的效率,更有利于發(fā)現(xiàn)教師在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和學生時能否上好課的問題。即使借班上課存在著自身難以克服的局限,但是為了各種教育實際的需要,借班上課仍然還在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是這種作用的范圍有所縮小。
二、借班上課在語文公開課教學中的弊端
(一)借班上課是一種為適應教育實際的順應性行為,但并非能成為我們去值得推廣的模式。借班上課存在的特殊性并不能詮釋教學活動的本真面目,也不能充分地檢驗出教師真實的教學水平和教育素養(yǎng),更不能通過借班上課來檢驗出學生在課堂上的常態(tài)化表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只會對重點進行標記,而不能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借班上課對教師的綜合能力要求相對比較高,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縮短因師生生疏而產生的心理距離和隔閡,摸清學生學情,就不容易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進而會影響教師的授課和與學生的互動,學生也會被動地處于一種緊張的心理氣氛之中,難以還原真實的課堂生活。在短暫的幾十分鐘的新教師與新學生的接觸中,需要更迅速地導入課堂,而往往出現(xiàn)由教師不了解學生,學生不了解老師而造成整堂課始終處于“原地踏步”的狀態(tài)。
三、在語文公開課中借班上課的有效方法
(一)重視課前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在正式開始之前,教師應該及時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在溝通過程中了解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溝通是一門特別的藝術,教師在此過程中應該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同時,在借班上課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進行借班上課的教師都會在開始上課后的幾分鐘內與學生交流,而且方法有很多,比如唱歌或者猜謎等。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創(chuàng)造輕松的課堂氣氛,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打下基礎。同時,課前與學生的溝通可以幫助教師了解整堂課的教學安排,教師可以將學生引導到實現(xiàn)設計好的教學框架中,促進生的學習。在初中語文閱讀過程中,閱讀方面的學習基礎是學生的學情。因此,在課前的幾分鐘內,教師應該重視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重點了解學生對即將接觸的課文的認識。課前的交流非常重要。教師可以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習慣與知識水平后,介紹自己的教學風格,分析師生間是否會盡快適應。如果有不適應的方面,應該適當?shù)恼{整教學方式。
(二)在語文課堂上鼓勵學生多發(fā)言。教師在語文公開課中,應該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為學生創(chuàng)造搶答的環(huán)境,鼓勵他們勤動腦,多發(fā)言,促進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這種方式的目的在于緩解學生的緊張心理,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自由的思考與討論。改變過去“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加強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促使教師了解學生的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及時的調整教學內容,有效的提高學習效率。
(三)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了解學生的學習經驗。在借班上課的過程中,很難的一部分是對學習預習情況的了解。因為在不同的班級中,帶班教師強調的知識重點也各有不同。因此學生的預習情況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此,借班上課的教師不應該想當然地認為所有學生都完成了預習,而安排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對語文課本的預習程度,以及學生關注的知識點。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幾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從而探究學生的學習經驗。
一般情況下,教師都會問“同學們讀過這篇課文了嗎”一般都會有兩種答案。第一種答案是“沒有”,但是這種情況的頻率不是很高。教師可以問學生從中了解到哪些信息,那么學生可能會考慮到文章的內容,展開思考,也可以考慮文章的題材。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回答,來明確學生掌握的知識,以及還沒有學會的知識。然后,閱讀教學的重點就會圍繞學生不擅長的知識。第二種答案,大多數(shù)學生回答“讀過了”。讀過課文與讀懂課文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教師預設的問題是:“讀了幾遍呢?”“請讀過一遍的同學談談:喜歡讀這樣的文章嗎?為什么?”通過這些預設的問題,教師很輕易了解學生的學情。這樣是為了避免重復教授學生已知的內容,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了解學生的學情,其出發(fā)點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其實質是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其關鍵是深度解讀文本、把握文本的核心價值,其指向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敖璋嗌险n怎么了解學情”,這個問題的回答將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不斷完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借班上課是教育工作者進行教育研究工作,舉行教學競賽等活動的主要方式。盡管借班上課的弊端很多,但是教師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來減少借班上課存在局限性,利用一些特別的教學步驟來拓寬學習語文的途徑,更新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借班上課固有的弊端并不會完全否定其繼續(xù)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