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香港兩依藏博物館邀請到全球最大的裝飾及設計藝術博物館——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攜手呈獻“英國銀器珍藏展”。展覽中的46件銀器,其中7件古銀器屬羅莎林德和阿瑟·吉爾伯特收藏系列,39件當代銀器屬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它們將展示:15世紀至現(xiàn)代銀器發(fā)展演變的一個概況。
在古代金銀匠的檔案記載中,“重鑄”這個術語屢屢出現(xiàn):任何一件銀器,無論怎樣巧妙設計,都存在著被回爐重鑄的風險。雖然世代更迭,那些最杰出的英國銀器仍被收藏和保存至今。銀器專為王室和貴族,以及宗教機構而制作,其中亦包括許多著名的學術機構;小件銀器如湯匙,通常被用作紀念特殊場合的禮物。一位于1584年到訪過倫敦的德國人曾說:“他絕對是一個貧窮的農民,因為他沒有任何鍍銀鹽瓶、銀杯和湯匙。”反映出銀器是財富的象征。
時至今日,因各種緣由,這些耀眼的杰作依然讓收藏者沉迷,它們中的一部分作為家族的傳家之寶而流傳,而不僅僅是藝術品。盡管隨著替代品的出現(xiàn),如19世紀鍍銀制品的盛行導致對銀器需求的減少,但英國銀器因其出處和豐富的歷史傳承仍吸引著收藏者。
英國銀器在某種程度上是有質量保證的,那是憑借法定要求,確保銀器的制造需依照質量標準并完備制造者的標記。純銀標準和質量保證在14世紀時被引入英國倫敦,并一直由1327年獲得皇家特許狀的金匠公司控制。
“我只愛美麗的東西!”這簡短的話語是阿瑟·吉爾伯特爵士(Sir Arthur Gilbert,1913~2001,于2000年封爵)的收藏宣言。2000年時,他收藏的古代銀器精品與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的當代銀器佳作首次聯(lián)袂展出,吉爾伯特爵士在展覽中與記者們分享他的收藏準則。
阿瑟·吉爾伯特爵士1913年生于英國倫敦,1949年,他與第一任妻子羅莎林德(1913~1995)及小兒子科林(1947年出生)移居美國洛杉磯。其后,阿瑟·吉爾伯特爵士成為一名成功的房地產(chǎn)商人。在20世紀下半葉,他以雄厚的財力慢慢成就出一個非凡的歐洲裝飾藝術風格收藏系列。除銀器外,阿瑟·吉爾伯特爵士的藏品亦包括19世紀古羅馬藝術風格的琺瑯彩繪藝術品、鼻煙壺和微型馬賽克拼圖。他成為20世紀第一位擁有完整英國銀器收藏序列的收藏家。為了和社會公眾一起分享這些珍寶的價值,吉爾伯特家族將藏品借給博物館做學術研究、出版著作,并舉辦導賞和展覽,后兩者更令普通人,而不僅僅是有經(jīng)驗的收藏家受益。
作為一名企業(yè)家,阿瑟·吉爾伯特爵士將十分現(xiàn)代的建筑形式和材料應用到房地產(chǎn)建設中,與他們夫妻倆精心揀選的大部分為1900年前制造的藝術品相比,存在相當大的審美落差:他們的收藏通常是大型的,甚至是不朽的作品,大部分有著最出色的細節(jié)裝飾。如一個底部以龍裝飾的18世紀咖啡或熱水壺,在歐洲,龍的寓意并未如中國文化里有著吉祥的象征,但其積極正面的寓意使它成為紋章的流行裝飾主題。這銀壺在英國都鐸王朝時由一名英國貴婦擁有,以龍的尾部作為鏈條的提手,亦反映出當時中國風在倫敦盛行。
吉爾伯特家族于“二戰(zhàn)”期間在倫敦經(jīng)營時裝生意,特別注重豐富的視覺效果和可愛的細節(jié)。一張戰(zhàn)時訂單上寫著“空襲期間未能保證送貨”,可見他們的高標準。當時阿瑟·吉爾伯特在業(yè)務上奔波,妻子羅莎林德則負責設計服裝,靈感來自巴黎時尚界的天才人物艾爾莎·夏帕瑞麗(Elsa Schiaparelli)。羅莎林德·吉爾伯特的時裝公司提供度身定制服務,亦可提供不同的布料??蛻艨梢栽趥惗刈罡呒壍陌儇浌具x擇他們喜愛的布料以定制服裝,這些百貨公司至今依然家喻戶曉。羅莎林德的工作室有一段時期設于牛津街的北邊,貼近倫敦主要購物區(qū)。標志這對夫婦達至成功頂峰的事件是他們參加了1946年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舉辦的“英國制造”(Britain Can Make It)展覽,當時的倫敦因為“二戰(zhàn)”時德國納粹的狂轟亂炸而遭受巨創(chuàng)。
三年后,阿瑟·吉爾伯特爵士一家離開倫敦,移民至美國。即使在陽光燦爛的加利福尼亞,英國的美學和文化價值體系仍深深影響著阿瑟·吉爾伯特爵士的自我認同感及世界觀,以及他對于藝術和設計的執(zhí)著。英國銀器成為阿瑟·吉爾伯特爵士最早收藏的藝術品,一些古代銀器的特質,與他的時裝事業(yè)不謀而合:當產(chǎn)品的設計核心理念一旦建立,就會在制作過程中不斷重復,但根據(jù)各種訂單,會注入不同客戶的要求和細節(jié),就像家族標志一樣,每件產(chǎn)品都獨一無二。這種情形被倫敦金銀匠界的兩位重要人物保羅·德·拉米熱(Paul de Lamerie,1688~1751)和保羅·斯托爾(Paul Storr,1771~1844)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17世紀晚期,拉米熱家族以宗教難民的身份移居倫敦,他們聚居的街區(qū)居民超過60萬,已成為倫敦一個大街區(qū)。他的父母信奉胡格諾派,教徒中包括許多技術精湛的工匠。他們的法式風格和無與倫比的工藝改變了英國的銀器工藝,使得倫敦成為18世紀銀器工藝最具創(chuàng)新精神的中心之一。保羅·德·拉米熱為一法國籍工匠的學徒,他于1713年注冊第一個商標后,立即成為倫敦最受歡迎的工匠之一。1738年,拉米熱在蘇豪區(qū)萊斯特廣場北面的爵祿街設立工作坊,標示著1743~1744年份的咖啡壺或熱水壺,為他工作室最具創(chuàng)新性的產(chǎn)物。這件作品體現(xiàn)了設計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在簡單的形狀上以漩渦形裝飾貝殼、花朵和丘比特,塑造成一件洛可可風格的作品。
同時期,保羅·斯托爾亦領導著當時最成功的銀器工廠之一。他優(yōu)雅作品的靈感來自古代藝術。如本次展覽中標示1806~1807年份的帶蓋雙耳湯鍋,四件套之一,為坎伯蘭一世公爵和漢諾威國王(1771~1851)所制,是19世紀用于晚宴的器具套裝中的一件,其提手上的蛇和獅子設計汲取了古埃及和古希臘的文化因素。
經(jīng)過前期的準備工作,阿瑟·吉爾伯特爵士收獲了第一批藏品,并尋求專家的建議,有系統(tǒng)地建立起一個綜合性的收藏系列。他們非常幸運地找到一些稀有而精致的作品,如嬌小的伊麗莎白時代玫瑰香水鍍金銀瓶,這件銀瓶是后文藝復興時期的產(chǎn)物,如此奢華的飾品在16世紀是被王室推崇的禮物,他們一般用作噴灑玫瑰香水于雙手和身體,在當時非常時尚且極為少見。相似的香水瓶至今只發(fā)現(xiàn)四只,這件是同類品中僅存的一個,瓶上標示年代為1553~1554年。阿瑟·吉爾伯特爵士收藏系列從14世紀后期的杰作開始,它們是時尚風潮變遷的見證,亦揭示了不同時期社會精英的奢華生活。
海螺杯以海蛇和神話人物作支架裝飾,海龜作底。因其稀有的工藝,很可能是出自王室的收藏。當時社會著迷于異國物料的產(chǎn)物,物料來自當時歐洲新興的航海貿易。杯上無標記,可能是16世紀晚期英國或法蘭德斯(中世紀西歐的一個國家,今為歐洲西北部的一個地區(qū))出產(chǎn)。
香爐用來消除食物的異味,展出的這件香爐有兩個容室,下層用于燃燒火炭,使盛于上層的香精揮發(fā)。這類大型銀器是17世紀貴族身份的重要象征,一般會伴隨其他銀器如吊燈和儲酒器一并陳列。豐富的裝飾受17世紀晚期法國路易十四宮廷風格所啟發(fā),由三個獨立元素組成,專為一個宏大的空間訂制。其中帶翼天使和面孔的裝飾元素暗示著該件物品可能為基督崇拜而制作,但此類題材亦為當時銀器的流行裝飾。與此同時,亞洲瓷器亦為幾個世紀以來備受追捧的奢侈品,當時的著名收藏家威廉·貝克福德(William Beckfod,1760~1844)委托倫敦金匠詹姆斯·奧爾德里奇(James Aldridge)制作的一對乾隆時期(約1736年)瓷咖啡壺的鍍金和銀底座是最好的見證。
羅莎林德1995年去世后,阿瑟·吉爾伯特爵士決定把他的收藏遷移到家鄉(xiāng)倫敦,他的珍藏先在一所博物館展出,直至2008年遷入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如今,吉爾伯特收藏系列由倫敦吉爾伯特藝術信托基金和洛杉磯吉爾伯特公共藝術基金共同持有。此收藏不斷發(fā)展,并超越了阿瑟·吉爾伯特爵士的生命周期,每次收藏的準則,會秉持阿瑟·吉爾伯特爵士的宣言——“不只為我們,而是為所有人?!彼M柚┪镳^的展覽,吸引更多的觀眾。至今整個收藏規(guī)模已達1200件(套),而銀器占近40%,其中包括最近添置的、英國國王喬治二世于1731年贈送給他的教女Emilia Lennox of Goodwood的洗禮杯。
在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阿瑟·吉爾伯特爵士為他的珍藏找到了新的方向,隨之而來的是大批的藏品收購。當然,他從未失去對銀器的初心,這件仿真的銀天鵝是他于1987年,為他家的飯廳而配置。它顯示了銀器工藝的傳承,2000至2008年在薩默塞特府展出時是特別受歡迎的一件展品,當時的薩默塞特府是獨立的吉爾伯特博物館之所在。中世紀時,銀制動物模型已經(jīng)開始生產(chǎn),到了18、19世紀非常盛行。作為一件高度仿真的當代藝術品,它為這次展覽的開篇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銀器制作這項傳統(tǒng)工藝,一直在倫敦的工作坊中延續(xù)并傳承著。銀匠工藝師們,不論何時,都致力于探索銀器的美和工藝,并以不同的方式尋求新的突破!
1743~1744年 咖啡壺或熱水壺
1670年 香爐
乾隆時期 咖啡壺(中國)
1585年 海螺杯
1553~1554年 香水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