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澤峰,王曉霞,郭貴寶,王正德,閆 慧
更昔洛韋與DNA分子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譜研究
賀澤峰,王曉霞,郭貴寶,王正德,閆 慧
(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內(nèi)蒙古 包頭 014010)
在不同濃度、時間、pH等條件下,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更昔洛韋(GCV)與鮭魚精DNA的相互作用。結(jié)果表明,鮭魚精DNA紫外吸收值隨溶液中GCV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在pH=4.0~9.0條件下,GCV與DNA大分子以槽溝式結(jié)合。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利用雙倒數(shù)分析法計算出GCV與鮭魚精 DNA相互作用的結(jié)合常數(shù)為KDNA-GCV=6.51×102mL·mg-1。
鮭魚精DNA;紫外光譜;更昔洛韋
脫氧核糖核酸(DNA,Deoxyribonucleic acid),又稱去氧核糖核酸,是生物體的重要組成物質(zhì),也是遺傳信息的載體和基因表達的物質(zhì)基礎,它在生物體的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DNA與藥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對探討生命過程的機制、DNA生物傳感器的研制、DNA藥物的設計與合成以及藥物抗病機制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2]。在醫(yī)學中,也經(jīng)常將DNA與小分子物質(zhì)相互作用,用以研究和闡明抗腫瘤、抗病毒以及致癌致病機制,同時也為新型藥物設計合成以及藥物體外篩選提供理論支持[3]。因此,研究DNA與藥物小分子的相互影響,對于理解其物理和生物機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
更昔洛韋(丙氧鳥苷,GCV,DHPG),別名賽美維、麗科偉,化學名9-(1,3-二羥基-2-丙氧甲基)鳥嘌呤,是一種新的核苷酸嘌呤類抗病毒藥物,臨床上用于預防和治療巨細胞病毒感染。但是該藥物毒性大,僅限于治療嚴重免疫功能并發(fā)的巨細胞病毒感染,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化療的腫瘤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的器官移植病人等[4]。我們在不同濃度、時間、pH等條件下,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更昔洛韋(GCV)與鮭魚精DNA的相互作用,通過系列實驗,旨在對GCV的理化性質(zhì)和與DNA的作用原理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進而對GCV在臨床上治療免疫功能并發(fā)的巨細胞病毒感染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
1.1 儀器與試劑
試劑:Tris(分析純),濃鹽酸(分析純),NaCl(分析純),鮭魚精DNA,更昔洛韋,GCV。
用PHS-25C pH檢測計配制pH為2.01、3.00、4.06、5.02、6.01、7.01、8.01、9.05的Tris-HCl溶液。
將鮭魚精DNA用濃度為0.05mol·L-1的NaCl溶液配成DNA溶液,置于4℃下保存,用260nm處的吸光度與280nm處的吸光度比值檢驗DNA純度,A260/A280>1.83則符合要求。紫外分光光度計在260nm處檢測的DNA濃度為1111μg·mL-1。
用電子天平稱取一定量的GCV,用pH=7.4的Tris-HCl緩沖溶液配制成濃度為1.0×10-4mol·L-1的工作液。
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發(fā)現(xiàn),濃度為0.21mg·mL-1的鮭魚精DNA,1.0×10-4mol·L-1的GCV的紫外吸收值在0.434左右,誤差最小。
1.2 實驗方法
1.2.1 GCV濃度遞增與固定濃度DNA的反應
準備9支干凈的10mL試管,每個試管均加入濃度為0.21mg·mL-1的DNA工作液1mL,從第1個試管到第9個試管依次加入0、0.5、1.0、1.5……4mL的濃度為1.0×10-4mol·L-1的GCV工作液,然后定容到10mL。靜置反應一段時間之后,以二次蒸餾水為參比,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GCV和鮭魚精DNA的混合溶液。
1.2.2 DNA工作液濃度遞增與固定濃度GCV的反應
準備9支干凈的10mL試管,每個試管均加入1mL濃度為1.0×10-4mol·L-1的GCV溶液,從第1個試管到第9個試管依次加入0、1、2、3……8mL的濃度為0.21mg·m L-1的DNA工作液,然后定容到10mL。靜置反應一段時間之后,以二次蒸餾水為參比,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GCV和鮭魚精DNA的混合溶液。
1.2.3 不同反應時間對反應體系的影響
準備1支干凈的10mL試管,試管內(nèi)加入1mL濃度為0.21mg·mL-1的DNA工作液和1mL濃度為1.0×10-4mol·L-1的GCV溶液,然后定容到10mL。以二次蒸餾水為參比,將混合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完后將被檢測液再倒入原10mL試管,反應時間為0、4、8、12、16、20、24、28、32、42min,即每隔4min測量1次,待到反應32min檢測完之后,隔10min測量1次即可。
1.2.4 不同pH值對反應體系的影響
準備9支干凈的10mL試管,每個試管均加入1mL濃度為1.0×10-4mol·L-1的GCV溶液和濃度為0.21mg·mL-1的DNA工作液1mL,第1個試管不加Tris-HCl緩沖溶液,從第2個試管開始依次加入2mL的pH為2.01~9.05的Tris-HCl緩沖溶液,然后定容到10mL。以二次蒸餾水為參比,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GCV和鮭魚精DNA的混合溶液在不同pH值條件下的紫外光譜。
2.1 GCV與DNA工作液反應的紫外光譜
圖1是GCV與濃度為0.021mg·mL-1的DNA混合液的紫外吸收光譜。由圖1可見,隨著GCV濃度的增加,DNA紫外吸收光譜的最大吸收峰從0.0038增加到0.3856,增加了0.3818;最大吸收波長從263nm左移到252nm處,藍移了11nm。
圖1 GCV與0.021mg·mL-1的DNA混合液的紫外吸收光譜
圖2是DNA與濃度為1.0×10-5mol·L-1的GCV混合液的紫外吸收光譜。由圖2可見,隨著DNA工作液濃度的增加,GCV藥物紫外吸收光譜的最大吸收峰從0.1031增加到0.1288,增加了0.0257;最大吸收波長穩(wěn)定在252nm(253nm)處。
圖2 DNA與1.0×10-5mol·L-1的GCV混合液的紫外吸收光譜
紫外吸收光譜圖(圖3)分別為濃度為0.21mg·mL-1的 DNA工作 液(曲 線 a)、1.0× 10-4mol·L-1的GCV(曲線b)以及兩者混合液的吸收曲線(曲線c)。由圖3可見,DNA在波長263nm處有一較大的吸收峰(曲線a),而GCV(曲線b)的最大吸收峰在波長252nm,兩者混合后的吸光度相對于DNA的吸收,吸光度明顯增大且伴隨藍移(曲線c,252nm)。實驗證明,根據(jù)紫外吸收值具有疊加效應[5-7],可以得出GCV與DNA發(fā)生了相互作用并形成了復合物,進而改變了DNA原來的紫外吸收性質(zhì),最終表現(xiàn)為特征峰波長藍移,強度增加,但又不完全等于單純的a、b曲線疊加。
根據(jù)long[8-10]的理論,小分子與DNA發(fā)生插入式結(jié)合時,將會發(fā)生紅移與減色。而本實驗發(fā)現(xiàn)GCV與DNA結(jié)合時呈現(xiàn)的卻是藍移增色現(xiàn)象。這表明該藥物沒有插入到DNA堿基對之間的平面中,可能通過氫鍵作用結(jié)合在DNA螺旋結(jié)構(gòu)的大小溝上,也就是說結(jié)合在DNA上的GCV藥物是暴露在溶液中,所以表現(xiàn)為在DNA溶液中隨著GCV濃度的增加,結(jié)合在DNA上藥物物質(zhì)的量也隨之增加,這就必然導致DAN吸收強度的增加(圖3所示)。而GCV在中性條件下的特征峰出現(xiàn)在252nm處,所以隨著GCV物質(zhì)的量的增加必然引起DNA紫外吸收發(fā)生相應的藍移。增色效應和減色效應是與DNA雙螺旋結(jié)構(gòu)和空間構(gòu)型密切相關(guān)的特有光譜性質(zhì)。因此,綜上所述,可得出GCV與DNA的結(jié)合方式為槽溝式,并非插入式。
圖3 DNA、GCV及其兩者混合物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2.2 更昔洛韋的濃度對DNA的影響
圖4是DNA紫外吸收峰值隨GCV梯度濃度的變化關(guān)系圖。由圖4可見,DNA的最大吸收值隨GCV藥物與DNA濃度的比值呈線性關(guān)系。根據(jù)文獻[11]的研究觀點,說明GCV與DNA結(jié)合是一配基一受點的結(jié)合方式。根據(jù)雙倒數(shù)公式有[12-13]:
圖4 DNA紫外吸收峰值隨GCV梯度濃度的變化關(guān)系
式中:A0、A分別表示加入DNA前后的藥物紫外吸收值,K表示結(jié)合常數(shù)。
代入實驗結(jié)果(圖5),經(jīng)計算,DNA與濃度為1.0×10-5mol·L-1的GCV相互作用的結(jié)合常數(shù)為KDNA-GCV=6.51×102mL·mg-1,這說明GCV在DNA上存在很多結(jié)合位點。
圖5 DNA與GCV反應的雙倒數(shù)曲線
2.3 不同反應時間條件下更昔洛韋與DNA的紫外吸收情況
表1是GCV(1.0×10-5mol·L-1)與DNA(2.1× 10-2mg·mL-1)反應后混合溶液紫外吸收值隨時間變化的情況。由表1可見,隨著時間的延長,GCV 與DNA在不同時間上的紫外吸收光譜曲線峰值從0.1061增加到0.1847,總體上升了0.0786。即隨著反應時間的增加,GCV與DNA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峰值呈現(xiàn)上升趨勢。同時,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還可以得出,當反應達到一定時間(30min左右),混合溶液的紫外吸收值呈現(xiàn)出穩(wěn)定狀態(tài)。如此便說明GCV 與DNA在結(jié)合時伴隨有擴散過程[14-15]。
GCV加入到DNA溶液中時,GCV與DNA并沒有馬上發(fā)生反應,而是呈現(xiàn)出一種擴散趨勢,此時的DNA并沒有受到GCV藥物分子的影響,對應的DNA特征峰值(263nm)沒有變化;但當GCV擴散至DNA分子附近時,GCV藥物與DNA便發(fā)生結(jié)合,在這個反應過程中該反應體系的紫外吸收峰值不穩(wěn)定。可能的原因是GCV上的基團與DNA不斷發(fā)生反應,二者相互作用,使得DNA分子上的堿基共軛基團受到了GCV的影響,因此表現(xiàn)為紫外吸收光譜中DNA特征峰強度逐漸增加。同時,隨著反應時間的增加,GCV與DNA反應的速率逐漸下降直至達到一個動態(tài)平衡。這也說明GCV與DNA的結(jié)合并沒有特異性,而是隨機的結(jié)合。
表1 GCV與DNA混合溶液在不同反應時間條件下的紫外吸收值
2.4 不同pH條件下更昔洛韋與DNA的相互作用
圖6和圖7是濃度為0.021mg·mL-1的DNA和濃度為1.0×10-5mol·L-1的GCV在不同pH下的紫外吸收光譜曲線。由圖6可見,當pH在3.00 和8.00左右時,有2個明顯的波峰,其中以pH為8.00左右時GCV與DNA混合溶液的紫外吸收峰為最大。其變化的總體趨勢為:2.00~3.00上升,3.00~5.00下降,5.00~8.00上升,8.00~9.00下降。由圖7可見,GCV與DNA相互作用后紫外特征峰波長隨pH值增加,總體呈現(xiàn)紅移,其中以pH值為9.05時,特征峰波長紅移現(xiàn)象最為明顯,紅移了4nm(從252nm移至256nm),當pH在2.01~7.01之間時,GCV與DNA的相互作用較為穩(wěn)定[16]。
由核酸化學可知,當pH低于4.0或者大于11.0時,酸堿可引起DNA堿基對之間的氫鍵變性,致使DNA雙螺旋結(jié)構(gòu)發(fā)生變化。結(jié)合理論,對圖6、7進行分析便可以得出,當pH值在8.00左右時,GCV 與DNA的混合液紫外吸收峰值最大,特征峰波長紅移。
圖6 GCV與DNA相互作用后紫外吸收峰強度隨pH值變化關(guān)系
圖7 GCV與DNA相互作用后紫外特征峰波長隨pH值變化關(guān)系
本文利用紫外光譜法研究了GCV與DNA在不同條件下的相互作用。實驗過程中,通過探究一定的藥物濃度、反應時間以及pH值條件下展開的系列實驗,得到的是GCV并沒有通過嵌插方式結(jié)合到DNA的堿基上而發(fā)生減色紅移,而是有明顯的增色藍移,這表明GCV是以槽溝式的方式與DNA相互結(jié)合。同時,利用雙倒數(shù)法求得GCV與鮭魚精DNA相互作用的結(jié)合常數(shù)為6.51×102mL·mg-1,即GCV與DNA已經(jīng)發(fā)生了相互作用。通過實驗結(jié)果還進一步得出,生物大分子(DNA)與藥物小分子(GCV)的相互作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藥物(GCV)的濃度、反應時間和pH值的不同,其中以藥物濃度的影響較為顯著。這就意味著,在生物分子領域,物質(zhì)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還是以靜電力、范德華力等電磁相互作用為主。
[1]費燕.創(chuàng)新藥物西那沙星與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機制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2008.
[2]文志剛,蘇曉玲,柏任流. 紫外-可見光譜法研究金霉素-Sm(Ⅲ)配合物與ctDNA的相互作用[J].化學試劑,2009,31(5):362-364.
[3]譚非.喹諾酮藥物與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5.
[4]李芙蓉,朱丙鵬,胡盧豐,張秀華. 更昔洛韋自乳化釋藥系統(tǒng)處方篩選[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2,32(20):1618-1619.
[5]武漢大學.分析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14-220.
[6]VRANA O, BRABEC V. Bioelectrochem, 1988(19): 145-160.
[7]WILLIAMS D H, FLEMING I.有機化學中的光譜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22.
[8]LONG E C, BARTON J K. Acc Chem Rcs., 1990(23): 273-281.
[9]彭俊峰,凌建亞,張含星,等. 蟲草素與DNA作用的光譜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4,24(7):858-861.
[10]羅黎,江崇球,李磊. 光譜法研究氧氟沙星-鋱絡合物與脫氧核糖核酸的相互作用[J].分析化學,2003,31(12):1504-1507.
[11]趙小輝. 鹽酸小檗堿與DNA作用的序列特異性研究 [J].分析測試學報,2008,27(6):567-571.
[12]高蘇亞,王黎,范濤,等. 光度法研究姜黃素金屬絡合物與鮭魚精DNA的相互作用[J].應用化工,2010,39(6):796-799.
[13]費丹,王興明,阮開敏,等. γ-環(huán)糊精-達旦黃包合物與鯡魚精DNA的作用機理[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0(2):367-374.
[14]天津大學物理化學教研室.物理化學(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55-257.
[15]汪慶詳,李文琦,倪建聰,等. 二茂鐵甲酸與鯡魚精DNA相互作用的電化學研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83-89.
[16]胡瑞定.喹諾酮鈀化合物合成、抗癌活性及鄰菲咯啉金屬配合物與DNA作用的光譜學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7.
Study on Interaction of Ganciclovir with DNA by 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HE Ze-feng, WANG Xiao-xia, GUO Gui-bao, WANG Zheng-de, YAN Hui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014010, China)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different times and different p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CV and salmon sperm DNA was studied by UV-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V adsorption values of salmon sperm DNA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GCV concentration. GCV binded DNA’s groove when pH=4.0~9.0. The combination constant between GCV and salmon sperm DNA was calculated by double reciprocal analysis and the combination constant was KDNA-GCV=6.51×102mL/mg.
salmon sperm DNA; UV spectroscopy; ganciclovir
Q 523
A
1671-9905(2016)06-0009-04
內(nèi)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3MS0209);內(nèi)蒙古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NJZZ14160);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基金(2014068)
王曉霞(1984-),女,內(nèi)蒙古包頭市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熒光光譜分析。電話:(0472)5951561;傳真:(0472)5951561;E-mail:wxx572369@163.com
20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