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梅,黃秋菊,焦圣蓉(湖北省遠安縣人民醫(yī)院,湖北 遠安 444200)
中藥配合針刺治療腰肌勞損臨床觀察
黃冬梅,黃秋菊,焦圣蓉
(湖北省遠安縣人民醫(yī)院,湖北 遠安 444200)
[摘 要]目的:觀察中藥配合針刺治療腰肌勞損的臨床療效。方法: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用中藥內(nèi)服配合針刺治療,對照組單用針刺治療。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3.3%、對照組8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VSA積分均下降,但治療組下降更明顯(P<0.01)。結論:中藥配合針刺治療腰肌勞損療效較好。
[關鍵詞]腰肌勞損;中藥;針刺
腰肌勞損是慢性腰痛的主要病因之一,以反復發(fā)作的腰部疼痛,每逢陰雨天或勞累加重,休息后可減輕,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具有發(fā)病率高、病程時間長、難根治、易復發(fā)等特點[1]。我們用中藥配合針刺治療腰肌勞損取得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共60例,均來為遠安縣人民醫(yī)院康復科門診及住院患者,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5~67歲,平均(42.58±9.14)歲;病程6周~4年。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4~65歲,平均(42.17±9.83)歲;病程8周~5.5年。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相關標準,X線檢查排除腰椎骨折、結核、腫瘤等疾病。
治療組:①中藥。獨活30g,杜仲30g,桑寄生20g,牛膝20g,茯苓 20g,當歸15g,秦艽15g,當歸20g,白芍15g,川芎10g,延胡索15g,乳香10,沒藥10g。日1劑,水煎,分3次服。②針刺。取后溪,腎俞,命門,大腸俞,委中。用一次性漢醫(yī)無菌針灸針(0.24mm×40mm)針刺,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min,每10min 行針1次。
對照組:用腰痛寧膠囊(頸復康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批號080403) 4片,每日1次,睡前0.5h用黃酒溫服。
兩組均治療4周后評定療效。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治愈:癥狀和體征均消失,勞累和天氣變化后沒有復發(fā)。顯效:疼痛癥狀基本消失,但在勞累和天氣變化后有輕微疼痛。好轉:疼痛癥狀明顯改善,但在勞累和陰冷天氣時加重。無效:癥狀沒有改善,體征無明顯變化。
用視覺模擬評分(VAS)法[4]評定腰部疼痛情況,最嚴重疼痛計10分,無痛計0分。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VSA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VSA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VSA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腰肌勞損屬中醫(yī)“腰痛”、“痹證”等范疇。發(fā)病的主要外因為感受外邪、外傷遷延、慢性勞損,主要內(nèi)因為氣血不足、肝脾腎虧虛等。腎主骨生髓,腰為腎之府,腎虧腰府失養(yǎng),故腰痛證與腎關系最為密切[5]。肝腎兩虛,風寒濕邪和跌打損傷,經(jīng)脈受阻、絡脈不通、血瘀阻滯[6]。治當以補益肝腎散寒除濕。
獨活寄生湯加減方中獨活祛除筋骨風寒濕邪,當歸、白芍藥、川芎養(yǎng)血活血,桑寄生、杜仲、牛膝祛風濕、強壯筋骨,茯苓補氣健脾。諸藥合用,共奏補益肝腎、益氣活血、固本培元之功。
后溪為手太陽經(jīng)腧穴,手足太陽經(jīng)相接,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而足太陽、督脈均行于腰背部,故治療腰痛療效顯著;委中為膀胱經(jīng)穴,足太陽主筋所生病,加之“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及”,可通調足太陽經(jīng)氣而散風寒之邪,是為“腰背委中求”;腎俞、命門補腎培元,舒筋活絡;大腸俞祛寒除濕,疏通經(jīng)絡。
觀察表明,中藥內(nèi)服配合針刺治療腰肌勞損具有很好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李英,高付蘭.腰肌勞損的綜合康復治療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9,13(18):123-124.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診療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53.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2-391.
[4] 葉應陵,周秉文.腰腿痛的診斷與治療[M].3 版.北京: 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 257.
[5] 周仲瑜,盧莎.補腎祛瘀針刺法治療腰肌勞損臨床療效評價[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5):15-18.
[6] 張艷萍.中藥內(nèi)服外用辨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82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10,25(6):134-135.
[中圖分類號]R246.98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6-0548-01
[收稿日期]2016-02-29
[通訊作者]焦圣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