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 艷
談談初中美術課中的情感滲透
文/曹 艷
自從新課改以后,美術教育就把價值觀教育和情感教育作為重點教學內容,也成為美術教學的一大亮點。學生在學習繪畫時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將成為激勵學生前行的動力,需要美術教師的支持和鼓勵。但是現(xiàn)在的美術教學還是以學生的繪畫技巧和水平高低來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審美培養(yǎng)少之又少,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要想改變美術教學的現(xiàn)狀,就必須要充分發(fā)揮美術教師的作用,調動課堂氛圍,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在美術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下面我將對如何在美術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做出研究。
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所說:“心有所思,情有所溢,而后有所撰作?!彼?,一幅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無論創(chuàng)作者的初衷如何,其中必定包含了創(chuàng)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這無疑為我們進行情感教育提供了肥沃土壤。而身為美術教師的我們,則應充分重視能體現(xiàn)各種美好情感的美術教學資源,并對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內容進行大力挖掘,如體現(xiàn)正確價值觀的、體現(xiàn)愛國意識的、體現(xiàn)良好生活習慣的、體現(xiàn)良好品德的等等,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養(yǎng)。
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勞動——是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這部分教學內容時,因為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通過讓學生對表現(xiàn)勞動題材的優(yōu)秀繪畫作品的欣賞,培養(yǎng)學生對勞動的情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為了促使這一教學目標的達成,在美術課堂上我向學生進行了一些有關對勞動價值觀理解的知識和內容的講解,比如現(xiàn)代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深受父母和周圍長輩的寵愛,這就導致他們在嬌生慣養(yǎng)的背景下形成了錯誤的勞動價值觀,借此機會,對學生進行種種錯誤行為和意識的教育,從而端正學生的勞動態(tài)度,豐富學生的勞動感受,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勞動的正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念。
大自然中的所有風景,包括人類都是情感因素滲透在美術教學中的折射。波濤洶涌的大海、山清水秀的風景、遼闊的大草原、辛勤勞作的人類、清新質樸的鄉(xiāng)村、繁華熱鬧的城市等都是生活中的素材。一般藝術創(chuàng)造的靈感或者是思維都是從生活的素材中呈現(xiàn)的。學生可在自然的素材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了解社會不同角落人們不同的生活狀況。教師通過讓學生對這些美麗、清秀的風景進行領略,進而激發(fā)學生對自己所在的祖國以及從小對生活的家鄉(xiāng)的熱愛。同時,也能使學生的內在情操得以凈化。我國的山河是非常美的,有很多美麗的風景,學生應該投身在大自然的美之中,通過大自然感知生活的酸甜苦辣,進而激發(fā)內心藝術的靈感,使自己對生活的熱情得以感染和激發(fā)。例如:巍峨是大山的肖像,威嚴是大山的華裝,大山常以巍峨和威嚴,顯示它至高無上的存在和生命的永恒。波濤洶涌的大海,它的形象是湛藍、浩瀚無邊的,美麗的波浪、柔軟的沙灘、溫暖的陽光等。學生對生活的感情可以透過親身的感受或者想象,進而以一幅美術作品呈現(xiàn)出來,使自己的感情得到抒發(fā),激發(fā)出對生活中這些美好事物的熱愛。
透過美術課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中學美術教材中的欣賞部分,有大量的中國歷代以來各種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及圖片資料,如彩陶、青銅器、石雕、秦陵兵馬俑、秦長城、漢畫像石、壁畫、帛畫、版畫及有代表性的美術家及其作品等。這些教材中,又有大量的內容蘊含著愛國思想情感因素,可謂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師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內在思想性。在教學中,應首先圍繞作品的時代背景、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向學生作簡要的介紹。在此基礎上,對作品有關的愛國主義主題思想和藝術手法進行分析,使學生逐步加深理解、領會東方文化的驕傲——我國歷代美術作品自信、豪邁、博大、精深的藝術所孕育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通過教學,引導和啟發(fā)學生熱愛祖國悠久的光輝燦爛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美術;培養(yǎng)和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而加深對中華民族的熱愛。始終落實在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之上。
充分挖掘并發(fā)揮教學內容中每一個有利于學生情感升華、情操陶冶、人格完善的方面。比如“愛”、“關心”、“自信”等,并把它們與培養(yǎng)美術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等結合起來,在提高整體素質的同時,注重孩子的全面關心,防止教學傾向專業(yè)化、學科化,忽視情感、情操、人格等因素的培養(yǎng)。它們應是相輔相成的,技術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情感的抒發(fā)、思想的表達。同時,學生個人良好的情感狀態(tài)和人格魅力也會使他們筆下的作品更加生動,更具有審美價值。關注學生情感的升華。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都是心靈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是情感的高級階段。對于初中美術教育來說,因為中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人生的價值觀、社會的道德觀等,他們許多的是非觀念都還比較模糊,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完全用說教的方式進行教育,因此,情感培養(yǎng)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手段。孩子本身具有豐富的情感,極易被感情所打動,讓學生感受生活與世界中豐富的情感,感受愛,感受付出、關懷、尊重、理解、寬容等,并在感受與表現(xiàn)中學習生活、學習做人。注意情操陶冶、人格培養(yǎng)的方式,充分發(fā)揮美術教育的功能。教學中少作枯燥的講解分析,而要充分的利用作品、圖像以及多媒體,讓學生直觀感受、比較、分析;要多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情景,開展豐富多彩的體驗式活動,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和表現(xiàn)的沖動;要利用各種藝術形式來進行培養(yǎng),可以平面創(chuàng)作,也可以立體表現(xiàn),可以利用美術媒材,也可以開展游戲活動,也可以綜合音樂、戲曲、文學、詩歌、表演等,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藝術學習中得到最大的培養(yǎng)空間。
如在欣賞凡高《星空》這幅作品時,站在單純的認知角度將會看到,《星空》是后印象派畫家利用藍與黃的強烈對比,多變而富有生氣的繪畫技巧將零碎的色點和急促的線條組成旋渦狀的各種圖案,強化繪畫的表現(xiàn)力,表達畫家內心強烈的激情。而站在人文的角度將會看到多組對立物之間的融合和對話。不管是教堂還是村莊,不管是樹木還是炊煙,都統(tǒng)統(tǒng)被卷入一個個巨大能量的旋渦中,這能量傳到柏樹身上,使柏樹旋轉升騰,扶搖直上,形成天地之間的大循環(huán),天中有地,地中有天,一切都處于變化和流動之中。牙狀的新月和圓形的滿月,分別代表著開始和圓滿,新與老,缺與圓融為一體。在這里,前者看到的是畫的表象,而后者看到的是畫中更深的內涵,從中悟出人世的哲理。
(作者單位: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qū)新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