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
6月3日,穆罕默德·阿里在美國亞利桑那州一家醫(yī)院與世長辭,享年74歲。18歲獲得奧運冠軍,22次重量級拳王,29000多下頭部重擊,這些冰冷的數(shù)據(jù)勾畫出的,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拳手之一;穆斯林、黑人精神領袖、反戰(zhàn)斗士……這些多重身份的集合,才是一個完整的“拳王”阿里——阿里的個人魅力超越了體育運動,成為社會變革的全球符號。阿里留下的遺產(chǎn),絕不僅僅是引發(fā)其4妻9子爭奪戰(zhàn)的8000萬美金。
“不一樣的黑人”
“默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并非這位拳王的本名。
原名為卡修斯·馬塞勒斯·克萊二世(Cassius Marcellus Clay Jr.)的阿里出生于1942年1月17日。他在路易斯維爾長大,是家中長子,他還有一個弟弟。阿里的父親老卡修斯是位標識及壁畫畫家,已故母親敖德薩·李·格雷迪是富人家庭的清潔工。
阿里12歲開始練習拳擊:在自己的自行車被偷后,當?shù)氐囊晃痪旃膭钏麑W習如何搏擊自衛(wèi)。之后他成為一名成功的業(yè)余拳擊手。
1960年,18歲的休斯·克萊加入美國國家隊,出征羅馬奧運會并獲得了自己唯一的一枚奧運會金牌。眼前的榮譽,讓阿里誤以為,他已經(jīng)用勝利改變了人們對有色人種的偏見,但依然殘酷的現(xiàn)實,打碎了他的夢想。
阿里的弟弟魯?shù)婪颉ぐ⒗镎f:“他把金牌掛在脖子上到鬧市區(qū)的一家飯店吃飯,但是沒有人給他服務。他說:‘我是冠軍!我是金牌得主!得到的回答是:‘我們才不管你是誰呢!”
憤怒的阿里將自己的金牌扔進了大海,他說,我再也不愿意為這樣的國家效力了。在羅馬夏季奧運會后,他轉為職業(yè)拳擊運動員。
1964年,22歲的克萊參加人生的第一場拳王爭霸賽。在此之前,美國拳壇是索尼·利斯頓稱霸的“魔王時代”,他是一個有37厘米拳圍的“殺人機器”,如果沒有這個毛頭小子的出現(xiàn),或許他會是世界重量級拳擊史上最無敵的霸主。1964年2月25日在邁阿密,克萊7回合擊敗利斯頓,贏得個人的第一個“世界拳王”頭銜。
就在比賽結束的第二天,克萊正式宣布皈依伊斯蘭教,名字也改成了默罕默德·阿里,他想讓全世界記住他的信仰,到頭來,還是記得“蝴蝶步”的人更多。無論如何,世界拳壇的“阿里時代”到來了。
起初,很少有新聞記者接受這個新名字,再加上是個黑人,阿里幾乎把那個時代美國最敏感的身份標簽都貼上了身。二戰(zhàn)之后,世界格局大變,來自中東、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前蘇聯(lián)的穆斯林涓涓細流般的涌入美國。越來越多的美國本土人也皈依伊斯蘭教,黑人是其中最大的群體,伊斯蘭教成了美國黑人民族主義和白人基督教文化一爭高下的壁壘。民權運動的浪潮轟轟烈烈,默罕默德·阿里自然身在其中。
2001年,邁克爾·曼拍了電影《拳王阿里》,威爾·史密斯主演。1964年到1974年的十年里,他的人生幾經(jīng)改寫,沒變的是叛逆、張狂、孤傲、我行我素。從鏡頭第一次畫過那張稚嫩無畏的臉龐起,濃濃的青春期荷爾蒙味道就彌漫著整部電影。
在每場比賽之前,阿里都要在賽場上寫一首詩送給對方,“朋友,這樣的比賽有什么好打?我半拳就會讓你趴下!趴倒在賽場滿地找牙……”他像所有青春期的少年一樣,認為整個世界都在與他為敵,他想要一個擺脫黑人努力身份的自由,他想要在戰(zhàn)場上痛揍對手而無論有沒有拳擊證的自由。
帶著宗教和種族的雙重壓力,阿里的日子過得并不順利。在宣布成為穆斯林的三個月后,當他出場迎接前重量級拳王帕特森的時候,全場噓聲一片,加油聲都是送給帕特森的。打到第12回合時,阿里獲勝,幾乎所有的觀眾無聲退場,這大概是對一個拳手最大的羞辱。
阿里精神
這場比賽之后不久,阿里接到了征兵信。正在戰(zhàn)爭中的越南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國際焦點,帶著對“二戰(zhàn)”的厭惡,青年人一直持續(xù)著反戰(zhàn)的游行。1968年2月,哈佛大學等大學的學生絕食3天反越戰(zhàn),之后哈佛大學法學院竟開設了一門課,教學生如何合法地躲避征兵,抵制戰(zhàn)爭?!霸綉?zhàn)”好像完全失去了作為一場戰(zhàn)爭應有的嚴肅性。
此前,阿里從報紙上看到過一張照片:一堆尸體中,一個越南的小女孩吃力地往外爬,四周到處是鮮血、尸體和彈坑。他的信仰和他的內(nèi)心都把他推到“反戰(zhàn)”的浪口,在接到入伍通知后,阿里很快就通過媒體發(fā)表了他著名的反戰(zhàn)宣言:
“為什么政府要求我穿上軍裝去萬里之外向越南的黃種人頭上投擲炸彈,而在我們身邊的路易斯維爾,政府對待黑人像狗一樣,并且拒絕給他們基本的人權。不,我絕不會離開家去萬里之外,為屠殺另外一個可憐的弱小民族出力,這樣做只會幫助白人奴隸主穩(wěn)固他們對有色人種的殘酷統(tǒng)治……我們黑人的真正敵人不在萬里之外就在我們身邊……”
阿里的這些話很快登上了美國各大報刊的頭版,全國嘩然。
1965年6月,世界拳擊協(xié)會吊銷了阿里的拳手執(zhí)照,所有有關的比賽都被取消。1967年,他再次被通知去征兵中心體檢,他仍然拒絕。于是,對他最重的處罰下來了:休斯頓聯(lián)邦法庭判處他五年徒刑,罰金1萬美元。后來,阿里被保釋。一直到1970年,隨著國內(nèi)的反戰(zhàn)呼聲越來越高,他才被宣布無罪,并被恢復參賽資格。阿里無疑成了反戰(zhàn)的一面旗幟,那些激昂的宣言一直在風中飄著。
1975年,阿里加入伊斯蘭教中的“遜尼派”,他作為黑人、穆斯林、反戰(zhàn)人士的形象被越放越大。就像那部電影一樣,“阿里精神”衍化成一種被政治壓制的精神反抗的符號,加上在1974年他又重新奪回了闊別7年的金腰帶,阿里是一個十足的“美國偶像”了。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艾拉·伯科(Ira Berkow)稱,1985年,阿里被問及穆罕默德·阿里與卡修斯·克萊有何不同,阿里是這么回答的:
“區(qū)別猶如晝夜。卡修斯·克萊在美國和歐洲受人歡迎;但穆罕默德·阿里在全世界的粉絲要多出10億??ㄐ匏埂た巳R對自我沒有認識。他以為克萊是他的名字,卻發(fā)現(xiàn)它只是一個奴隸的名字。但阿里的意思是‘最高的,穆罕默德的意思是‘值得贊揚的,值得稱道的。”
多年以后,阿里已經(jīng)不再是那個虎虎生威的拳手,帕金森綜合癥一直困擾著他,他作為文化、體育的使者和一個慈善家,穿梭于世界各國,直到去世。
中國“情緣”
拳王阿里與中國頗有淵源,退役之后,他曾三次到訪中國,每次都引起巨大的轟動,對中國體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
1979年,拳王默罕默德·阿里應國際管理集團亞洲分部的邀請來到香港,他計劃中的行程有一站是北京。當時香港與北京之間還沒有直通航線,阿里一行先到的廣州,準備從那里飛往北京。當時剛下過了一場大雪,他們的航班被取消。
阿里一行下榻在廣州的“東風賓館”,正考慮放棄北京之行。第二天,國際管理集團的一位官員突然接到了國家體委一位老友的‘神秘電話:“我們誠懇地建議你們能夠來北京,有一位重要人物想見你們”。
直到會見之前,阿里才知道那位“重要人物”就是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這位名叫艾佛里的國際管理集團官員一直致力于與中國體育界的合作,他后來回憶說:“當時,我還不理解鄧小平先生接見阿里的真正寓意。我記得他談笑風生,談吐輕松而且詼諧,氣氛非常愉快。事后多年,我才明白了中國領導人的高明用意。原來鄧小平先生是通過拳王阿里向美國政府傳達一個重要信息:中國希望同美國建立良好關系,中美關系對整個世界的和平和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p>
在游覽八達嶺長城和故宮期間,阿里向鄧小平建議中國應取消自1958年來拳擊項目的“被禁”狀態(tài),開展拳擊運動。對此,鄧小平回答:人民群眾喜歡的體育運動在中國一定會開展。
阿里的中國拳擊“破冰”之旅并未就此結束。1985年,阿里第二次來到中國,當時,阿里已經(jīng)43歲,但面對眾人邀請,他仍欣然走上拳臺,,與有著“新中國第一代拳王”之稱的王守忻“切磋”了一次,讓國人第一次近距離地見識到了“拳王”風采。
1986年,拳擊運動在中國正式解禁,中國重返世界拳擊舞臺。國家領導人在世界拳王面前的表態(tài),無疑為拳擊運動的恢復釋放出積極的信號。
阿里的第三次訪華是1993年。這一年,北京第一次舉辦世界拳擊比賽,阿里來為比賽捧場,還訪問了上海體育學院,與師生進行交流。當然,推廣拳擊運動仍然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阿里在中國辦過很多拳擊培訓班、裁判培訓班,給中國拳擊事業(yè)發(fā)展提供過很多援助。此外,阿里還收過一個中國徒弟。
2012年,熊朝忠奪得了中國首個職業(yè)拳擊WBC迷你輕量級世界拳王金腰帶。 “在隨后舉行的WBC年會上,阿里讓他夫人找到我,說要收我為徒,因為他曾有過承諾,如果中國出了第一個職業(yè)拳王,他就收為徒弟?!毙艹艺f,“我深深地被阿里信守諾言的品德所感動,在心里,我一直把他當作師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