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鑾
?
新生兒血培養(yǎng)陽性標本的目標性監(jiān)測和假陽性控制研究
周傳鑾
【摘要】目的 探究新生兒血培養(yǎng)中出現(xiàn)假陽性原因和應對策略及其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性研究2013年1月~2015年12月新生兒血培養(yǎng)陽性病例,分析假陽性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并及時地應用相應的對策。結果 條件致病菌屬于主要的假陽性病例的病原菌;干預前的假陽性率是24.6%,干預后的假陽性率是6.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新生兒血培養(yǎng)陽性標本中,假陽性病例較多,需要及時地加強目標性監(jiān)測,確保檢驗準確度,為臨床診治提供更加準確可靠的參考信息。
【關鍵詞】新生兒;血培養(yǎng);假陽性;目標性監(jiān)測
在診斷新生兒敗血癥等疾病時,常用的檢查方法就是血培養(yǎng),但是在這一檢查過程中,血培養(yǎng)假陽性情況也比較常見,會影響診治效果,這就要求要全面地加強新生兒血培養(yǎng)工作的目標性監(jiān)測工作[1]。為了系統(tǒng)地探究新生兒血培養(yǎng)中出現(xiàn)假陽性的原因和應對策略及其應用價值,2013年1月~2015年12月回顧性分析我院所有新生兒血培養(yǎng)陽性病例的血培養(yǎng)資料,由于本次研究達到了預期的研究目標,所以現(xiàn)作如下匯報。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所有新生兒血培養(yǎng)陽性病例進行回顧性研究。其中,2013年1~6月,共有57例陽性病例;2013年7月后我們及時地應用了相應的干預措施;2013年8月~2015年12月,我們共監(jiān)測了313例陽性病例。
1.2 血培養(yǎng)方法
本研究中使用BAC 8515全自動血培養(yǎng)儀(西門子公司),使用VIT-2500型全自動細菌鑒定分析儀(飛利浦公司)進行細菌鑒定。
1.3 血培養(yǎng)假陽性的臨床評定標準
本研究中依據(jù)2001年版的《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假陽性為既不滿足病原學診斷條件,也不能夠與血流感染的臨床診斷相符合的病例。
2.1 干預前本組假陽性率分析
2013年1~6月,干預前的57例血培養(yǎng)陽性標本中,共計14例(所占比例是24.6%)為假陽性。
2.2 14例假陽性病例的具體病原菌分布情況分析
14例假陽性病例中,人葡萄球菌共計4例,表皮葡萄球菌共計4例,溶血葡萄球菌共計2例,假絲酵母菌屬與頭狀葡萄球菌分別為2例,孔氏葡萄球菌為1例,金黃色葡萄球菌為1例。
2.3 干預后本組假陽性率分析
2013年8月~2015年12月,干預后的假陽性率是6.5%。如表1所示。
表1 干預后本組假陽性率分析
3.1 新生兒血培養(yǎng)假陽性的相關原因分析
本研究中,條件致病菌屬于主要的假陽性病例的病原菌,且人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其原因在于,條件致病菌主要分布于機體的皮膚黏膜部位,所以在采集血液標本的過程中極容易對標本造成污染[2],如果采血護士忽視了無菌操作的意義,就會在皮膚消毒以及血培養(yǎng)瓶膠蓋的消毒等諸多方面存在違規(guī)行為,均會導致病原菌污染血液標本[3]。
3.2 干預對策分析
3.2.1 完善血培養(yǎng)采集工作的相關制度 在穿刺前,需要徹底清潔患者的局部皮膚,同時,針對采血點周圍的皮膚,也需要全面地消毒,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細菌含量;與此同時,采血人員需要具備較強的無菌操作意識,嚴格落實洗手制度,并要佩戴醫(yī)用手套,同時也要做好針對血培養(yǎng)瓶膠蓋的全面消毒工作;在穿刺過程中,要堅決避免與穿刺點進行接觸[4]。
3.2.2 加強人員的培訓工作 定期以專家講座、報告、研討會等形式對采血人員進行系統(tǒng)化的培訓,要不斷地加強相關人員的培訓,為其全面地講解血培養(yǎng)的正確采集方法以及運送規(guī)范,注重為采血人員深入地介紹血培養(yǎng)過程中始終堅持無菌操作的意義與價值,同時重點為其介紹血培養(yǎng)過程中常見的導致假陽性的因素以及相應的預防對策[5],同時也要注意加強技能操作培訓,在此過程中,也要定期對相關人員進行考核[6],并要注意將考核的結果與人員的職稱評選、績效獎金等掛鉤,以充分地調動相關人員在血培養(yǎng)工作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2.3 加強目標性監(jiān)測工作 全面地保證好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質量以及過程管理工作,在目標性監(jiān)測過程中,要定期檢查與反省血標本受污染的原因,并通過小組討論等形式及時地制定有效的預防對策,要加大對血培養(yǎng)工作的監(jiān)督工作,針對在血培養(yǎng)工作中存在不足之處的工作人員,要及時地給予相關工作人員有效的指導和糾正意見,以有效地改進其工作,以確保血培養(yǎng)假陽性率能夠得到顯著降低,增強臨床診斷的準確性[7]。
本研究中,干預前的假陽性率是24.6%,干預后的假陽性率是6.5%,與干預前比較,干預后的假陽性率明顯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也就證實,在新生兒血培養(yǎng)陽性標本中,假陽性病例較多,需要及時地加強目標性監(jiān)測,確保檢驗準確度,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的參考信息。
參考文獻
[1]曾淑娟,趙文利,周偉勤,等. 中國可疑血流感染新生兒行血培養(yǎng)陽性率的系統(tǒng)評價和Meta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4,29 (35):5941-5944.
[2]李擁玲,劉君,李順安,等. 湘潭地區(qū)血培養(yǎng)中細菌的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4(14):1830-1832.
[3]曠凌寒,江詠梅,胡正強,等. 新生兒科血培養(yǎng)病原菌變遷及主要病原菌耐藥性分析[J]. 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3,40(5):837-839.
[4]陳子松,李磊,周杭杰,等. 新生兒血培養(yǎng)陽性病原菌分布及耐藥狀況分析[J]. 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5,27(6):715-717.
[5]王娟,閆梅,劉偉. 新生兒血培養(yǎng)常見細菌感染及耐藥性分析[J].菏澤醫(yī)學??茖W校學報,2013,25(4):47,54.
[6]晉興,黃波,武愛榮,等. 血液或無菌體液培養(yǎng)陽性標本中病原菌檢測結果分析[J]. 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29):5708-5712,5715.
[7]歸巧娣,蒼金榮,劉英. 2010-2012年血培養(yǎng)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 現(xiàn)代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28(5):165-166.
【中圖分類號】R3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08(2016)09-0022-02
doi:10.39696/j.issn.1674-2016.09.014
作者單位:棗莊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山東 棗莊 277100
Objectiv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n the Control of False Positive About Neonatal Blood Culture Positive Samples
ZHOU Chuanluan, Neonatology Department, Zaozhuang of Maternity and Children's Health Care Center, Zaozhuang Shandong 2771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false positive in neonatal blood cultur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and application value. Methods The positive cases of neonatal blood culture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to analyze the main causes of false positives and to timely apply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Results 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 belongs to main false positive cases; the false positive rate before intervention is 24.6%, the false positive rate is 6.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In neonatal blood culture positive specimens, the false positive cases is more, which need to strengthen the timely target monitoring,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test, to provide more accurate and reliable reference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The newborn, Blood culture, A false positive, Objective monito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