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成章++傅文澤++何文中
摘要:泉薯17是泉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于2005年以徐薯22為母本、泉薯148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優(yōu)質高淀粉甘薯新品種。該品種薯干和淀粉的產量表現(xiàn)較突出,薯干產量在940~1 210 t/hm2,為對照種(金山57或廣薯87)的99.0%~117.2%;淀粉產量在620~820 t/hm2,為對照的101.2% ~117.2%;薯塊干物率和出粉率分別約為 31.0% 和21.0%,比金山57高5~6百分點,比廣薯87高1~2百分點;蒸熟食用,質地細膩,味道香甜,綜合評分高于金山57和廣薯87;商品外觀好;高抗甘薯蔓割病、中感薯瘟?。皇韷K耐貯性和萌芽性均較好。該品種適于鮮薯食用和淀粉加工,于2013年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
關鍵詞:甘薯;泉薯17;復合雜交;雜交親本;特征特性
中圖分類號: S531.033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5-0140-02
甘薯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主要用于淀粉加工和鮮食等[1-3]。泉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以市場為導向,適度調整甘薯育種目標,采用復合雜交的方法,育成了優(yōu)質高淀粉新品種泉薯17。該品種具有食用品質優(yōu)、淀粉含量高、抗病性好、適用性廣等優(yōu)良性狀,適于鮮薯食用和淀粉加工,生產應用前景廣闊,并于2013年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適于全省非重薯瘟地種植,截至2014年已在全省累計示范推廣超過 1 333 hm2。
1品種來源及選育過程
泉薯17來源于2005年秋配制的“徐薯22×泉薯148”組合,其系譜見圖1。
2006年實生薯株系選擇;2007年多點選擇和抗病鑒定;2008多點鑒定,2009年多點比較;2010—2011年福建省甘薯品種區(qū)試;2012年福建省甘薯品種生產試驗。2013年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選育過程具體見圖2。
2品種選育方法與措施
“九五以來”,泉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以市場需要為導向,確定育種的目標性狀為食用品質優(yōu)、高產、高干、抗甘薯蔓割病和抗薯瘟病。開展優(yōu)質、中高干、抗病品種(系)的引進、鑒定與利用研究;持續(xù)選用優(yōu)良中間材料作為親本,通過多種有性雜交手段進行復合雜交,創(chuàng)新培育優(yōu)良品種(系);加強雜種后代多點選擇和性狀早期鑒定[4]。
3主要特征特性
3.1產量表現(xiàn)
2007年參加多點選擇鑒定,泉薯17(品系號為G646)早薯表現(xiàn)高產、結薯好,晚薯表現(xiàn)中等偏上的產量水平。2008年多點鑒定,早薯1個點次,晚薯2個點次,泉薯17均表現(xiàn)結薯好和產量高。2009年多點品比,早薯1個點次,晚薯2個點次,其中泉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早薯點鮮薯和薯干的平均產量分別為4 130、1 240 t/hm2,分別比對照種金山57增產 4.2%、13.7%;晚薯點鮮薯和薯干的平均產量分別為3 680、1 110 t/hm2,分別比對照種金山57增產3.3%、18.2%;泉港晚薯點鮮薯和薯干的平均產量分別為3 830、 1 180 t/hm2,分別比對照種金山57減產1.6%和增產 19.6%。
2010年參加福建省甘薯品種區(qū)試,平均鮮薯產量3 260 t/hm2,比對照品種金山57減產12.78%,達極顯著水平,居第7位;平均薯干產量1 010 t/hm2,比對照增產4.65%,達顯著水平,居第3位;平均淀粉產量670 t/hm2,比對照增產 11.51%,達極顯著水平,居第3位。2011年省區(qū)試續(xù)試,平均鮮薯產量3 760 t/hm2,比對照減產17.11%,達極顯著水平,居第8位;平均薯干產量1 210 t/hm2,比對照增產 7.19%,達極顯著水平,居第2位;平均淀粉產量820 t/hm2,比對照增產17.22%,達極顯著水平,居第2位。2010—2011年2年省區(qū)試平均鮮薯產量3 510 t/hm2,比對照減產 15.15%;平均薯干產量1 110 t/hm2,比對照增產6.02%;平均淀粉產量740 t/hm2,比對照增產14.57%。2012年參加福建省甘薯生產試驗,寧化、莆田、惠安等3個點次,平均鮮薯產量3 810 t/hm2,比對照品種金山57減產17.39%。2014年參加國家甘薯品種南方薯區(qū)區(qū)試,平均鮮薯產量3 110 t/hm2,比對照品種廣薯87減產7.19%,達極顯著水平,居第7位;平均薯干產量940 t/hm2,比對照減產0.99%,未達顯著水平,居第7位;平均淀粉產量620 t/hm2,比對照增產1.19%,未達極顯著水平,居第5位。表1泉薯17產量表現(xiàn)
年份試驗項目試點數鮮薯薯干淀粉產量(t/hm2)增產率(%)產量(t/hm2)增產率(%)產量(t/hhm2)增產率(%)2009多點比較33 8801.91 17017.22010省區(qū)試103 260-12.81 0104.767011.52011省區(qū)試103 760-17.11 2107.282017.22012省生產試驗83 810-17.42013展示及示范53 650-5.12014 國家區(qū)試83 110-7.199.4-0.996.21.19注:國家區(qū)試對照種為廣薯87,其余試驗對照種均為金山57。
3.2薯塊品質
2006—2010年多年多點試驗,泉薯17薯塊干物率和淀粉率分別約為31%和21%,均高于金山57;蒸熟食用,表現(xiàn)為粉、香、甜,明顯好于金山57。2010—2011年福建省區(qū)試,平均薯塊干物率和淀粉率分別為31.73%和21.24%,分別比對照(金山57)高6.27、5.45百分點;食味和外觀評分均為81.5分,均比對照高1.5分。2014年國家甘薯品種區(qū)試,薯塊平均干物率為30.26%,淀粉率為19.97%,分別比對照種(廣薯87)高171、1.48百分點;食味評分73.3分,比對照高3.3分。
3.3抗病性
據2010—2011年福建省甘薯品種區(qū)試和2014年國家甘薯品種區(qū)試的抗病鑒定結果,泉薯17對甘薯蔓割病表現(xiàn)為高抗,對薯瘟病表現(xiàn)為中感到中抗,表明泉薯17對甘薯蔓割病具有較強、較穩(wěn)定的抗性,不抗薯瘟病。
3.4貯藏性及萌芽性
泉薯17較耐貯藏,鮮薯于11~12月份收獲后貯藏,至翌年3—4月份薯皮皺縮輕,爛薯率和薯質量損失率均較小,食味品質仍優(yōu)。據2010—2011年福建省甘薯品種區(qū)試的貯藏性鑒定結果,綜合表現(xiàn)均為好。薯塊萌芽性好,埋種后1個月出苗,單薯萌芽量多,出苗齊,剪后快發(fā)。
3.5其他主要特征特性
泉薯17株型短蔓半直立,莖粗中等,成葉尖心帶齒,葉片大小中等,頂葉、成葉、葉脈、葉柄和莖均為綠色,脈基色為淡紫;薯塊下膨紡錘形,紅皮淡黃肉,外觀美。最長蔓長110 cm左右(90 d),單株分枝9條左右,結薯3~5個,平均單薯質量約180 g,大中薯率約82%,結薯整齊集中。
4栽培技術要點
4.1晚薯留種育壯苗
選擇水旱輪作地作晚薯栽培,選留結薯整齊集中的單株,選用個頭中大、薯形下膨、薯身光滑、無病蟲害、無破傷的薯塊作為種薯。泉薯17單薯出苗基數多,出苗后,宜視苗之疏密及時剪苗或掰芽繁殖,同時加強水肥管理。以莖蔓粗壯、節(jié)間距短和葉片肥大作為壯苗的主要依據。
4.2合理早插密植
早薯一般于4月中旬至5月下旬插植,晚薯一般于7月上旬至8月中旬插植。選用20 cm左右壯苗,斜插入土中2~3節(jié),外露1~2節(jié)。泉薯17結薯個數較多,作鮮薯食用可適當密植以提高商品賣相,作淀粉加工用可適當稀植以提高大薯率,早薯一般插植約52 500株/hm2、晚薯一般插植約 60 000 株/hm2。
4.3科學管理
一般施純N 165~195 kg/hm2,N ∶P2O5 ∶K2O比例為 1 ∶0.5 ∶1.5,基肥 ∶點頭肥 ∶夾邊肥比例為4 ∶1 ∶5。早施點頭肥促莖葉快發(fā),以速效肥為好,于插后7~10 d施用;結合中耕除草重施夾邊肥利于中后期莖葉不早衰和保持較大的綠葉面積,于插后20 d左右犁畦除草,單邊施肥,另一邊經 5~7 d 曬白后施肥。施肥培土后應灌1次跑馬水,以提高肥效和防暴雨沖刷。生長前中期,視土壤墑情和地上部生長狀況,酌情灌(噴)水和噴施葉面肥,生長后期做好防澇排澇工作。斜紋夜蛾、紅蜘蛛、白粉虱等食葉害蟲的防治要點在于早(蟲口基數較少時)和連續(xù)(每隔5~7 d噴施藥3~4次)防治。甘薯小象蟲以水旱輪作最為有效,此外,可通過清園、誘殺成蟲、防止土壤龜裂等措施減少其危害。
4.4適時收獲
泉薯17結薯較早,而生長后期仍有較高的薯塊增產率,故宜適當早種以延長生長期,全生長期宜掌握在150 d左右,選擇晴天或陰天收獲。
參考文獻:
[1]后猛,張允剛,王搖欣,等. 食用型甘薯品質性狀變化及其與農藝性狀相關性[J]. 江蘇農業(yè)學報,2014,30(1):31-36.
[2]李元元,李洪民,唐忠厚,等. 甘薯鉀素營養(yǎng)及其生理機制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4,42(4):13-15.
[3]曾燕楠,程潤東,王勇,等. 菜用甘薯品種光合速率測定及綜合性狀調查[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4,42(11):134-135.
[4]余成章,傅文澤,羅維祿,等. 優(yōu)質多抗高淀粉甘薯新品種泉薯9號的選育[J]. 福建農業(yè)學報,2011,26(1):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