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瀟
戰(zhàn)爭與遷徙、歷史與現(xiàn)實、親歷與旁觀……所有個人找尋與思考,最終都會回到這個共同問題之上: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
1991年,世界發(fā)生了許多事。歐冠半決賽,拜仁慕尼黑隊輸給了貝爾格萊德紅星隊;在溫布爾登,德國網(wǎng)球選手格拉芙保住了冠軍,卻沒有扭轉當年頹勢,被出生在南斯拉夫的天才少女塞萊斯搶走了網(wǎng)壇第一的排名;也就在這一年,Nirvana樂隊發(fā)行了搖滾史上的經(jīng)典專輯《Never Mind》,全世界的青年都在跟隨《少年心氣》的旋律躁動……生活在薩拉熱窩的年輕姑娘凡妮莎,在迪吧里夜夜笙歌,5個月之后,內戰(zhàn)爆發(fā)了,南斯拉夫開始解體,許多難民流亡海外。
“集中營再一次出現(xiàn)在歐洲大陸上,謝天謝地,這一次與德國人無關?!庇跋窠Y束后,一個德國身份的小伙子說了這句臺詞。在舞臺的一片瘋狂之中,柏林高爾基劇院的《共同基礎》表演開始。它講述的是一群南斯拉夫人的個人記憶與集體歷史。劇情由7位演員各自的故事串聯(lián)而成,演員中的5位,都是南斯拉夫人后裔。他們移民到一個新地方,生活重新開始,這個地方是柏林。
而今,南斯拉夫已經(jīng)是一個歷史名詞。對于同場的許多年輕觀眾,這個曾經(jīng)存在過的國家是一個陌生名字。當我在臺下看到這些影像,搜索過往,試圖尋找1991年的共同記憶,卻發(fā)現(xiàn)對于我,“南聯(lián)盟”也只是留在歷史課本上的一個淡淡印記而已。尤其是,在當年底,蘇聯(lián)宣布解體,成為絕對的歷史時刻,這沖淡了其他事件。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舉辦,開幕式上沒有任何關于南斯拉夫的消息,仿佛這場依然在進行的戰(zhàn)爭,根本沒有發(fā)生在歐洲大陸上。
實際上,并非只有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對于戰(zhàn)爭感到疏離。對于所有遠離戰(zhàn)場的人,遠處的硝煙都是一場不太真實的煙火——直到,炮彈真實地落到了親人面前。
劇中有一位彼時移居柏林的南斯拉夫演員,與我一般年紀。他將自己的日常生活與遠處家鄉(xiāng)的爆炸聲,融為一段震撼人心的獨白:“我每天晚上都去夜店,我的家人被炸了;我盲目趕時髦,我的家人被炸了;我覺得生活無聊死了,我的家人被炸了;我不知道大學該學個什么專業(yè),我的家人被炸了;我脫發(fā)了,我要禿了,我的家人被炸了……”
這是1999年,北約轟炸了南斯拉夫。也就是這一年,中國普通民眾開始關注這個位于巴爾干半島的國家——因為在這場襲擊中,中國大使館被轟炸了。直到現(xiàn)在,我還能回憶起當時群情激憤的情景。
話劇《共同基礎》劇照
“創(chuàng)作一開始,我只是想關注那場戰(zhàn)爭是怎么發(fā)生的,最后究竟又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于是,我?guī)ьI整個劇組在波斯尼亞旅行了三周?!痹诒硌萁Y束后的談話中,導演耶爾·羅恩(Yael Ronen)介紹了整個劇的創(chuàng)作過程。“我們進行了各種探訪,坐在一起交流?!豆餐A》就在這個旅程的基礎上最終誕生。”
《共同基礎》的特別之處,在于采用了“記錄戲劇”(Documentary Theatre)的呈現(xiàn)方法。這是一種將田野調查與舞臺表演合為一體的方式。導演在這部劇中召集的,大部分都是從南斯拉夫戰(zhàn)區(qū)移民至柏林的專業(yè)演員,他們來自貝爾格萊德、薩拉熱窩、諾威薩德和普里耶多爾等地。劇中的故事和素材,大部分也是真實的——盡管導演不愿意透露其中真假虛實的比例。但她肯定地說,“每個演員在劇中都保留了自己真實的種族身份”。
耶爾·羅恩采用了一條非常古老的主線,將碎片化的個人影像連貫起來。她讓這些生活在柏林的演員回到故地——波斯尼亞,一個泛意義上的故鄉(xiāng),尋找自己的起源與身份。這種通過旅行尋找身份的方式,與《奧德賽》一脈相承。相較于古代英雄,他們的身份要更為曖昧。比方說,一位有著混亂家譜的男演員,自己也說不清,為何他和父母被算作塞爾維亞人,妹妹卻被算作波斯尼亞人。
這個“尋根旅行團”成員復雜。它包括:一個14歲移民到德國的女孩,她與被指控為戰(zhàn)犯的高官父親斷了聯(lián)絡;一個4歲的波斯尼亞女孩,和母親一家流亡避難;一個出生在德國的塞族后代;一個在薩拉熱窩圍城戰(zhàn)中幸存的克族婦人;一個講著一口流利德語的塞爾維亞小伙;還有一個以色列猶太女人和一個單純無知的德國男人。
耶爾·羅恩來自以色列,最初在特拉維夫學習,隨著其戲劇在歐洲的巡演,被邀請去德國、波蘭和奧地利工作。此后,柏林高爾基劇院邀請她做駐團導演,她便留在了柏林。
在柏林高爾基劇院里,寫著這樣一段話:“高爾基劇院面對整個城市,包括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每一個來到這座城市的人——無論他們是尋求庇護、流亡、移民,還是成長于斯。劇院歡迎所有人來到這個開放空間。在這里,人類今天的生存現(xiàn)狀與身份的沖突,將在戲劇表演與觀看的同時得以展現(xiàn)。如此,才能促進在多元世界當中共居的討論。人類為何變成今天的模樣?在未來,我們希望成為什么模樣?簡言之:我們是誰?”
這是耶爾·羅恩第一次在以色列之外,以新視角來看待國家與地區(qū)的沖突。在過去,羅恩一直專注于政治戲劇,關心巴以沖突的主題?!斑@個主題也與德國當前的難民問題相關,迫在眉睫。如何在戰(zhàn)爭中幸存,如何逃脫,并融入新社會;如何面對來自沖突地區(qū)的其他人,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币疇枴ち_恩說。
她的出發(fā)點是和解?;蛞蛴诖?,她為這個沉重的主題選擇了相對輕松的表現(xiàn)形式。“開始認識這段歷史已經(jīng)是和解的開始,這個和解我認為應該發(fā)生在全新的地方,沒有歷史的包袱。我們在柏林就獲得了和解發(fā)生的基礎。這部戲發(fā)生在個人層面,是從感情上的和解。”耶爾·羅恩說。
許多時候,過去會妨礙當下的和解。在不可抗的沖突里,施害者與被害者都是受害者。戲劇里有兩個女孩,她們在劇團面試時相遇,一起完成了這趟旅行。前一個女孩希望有一天,找到“失蹤”父親的下落,最后她明白,“失蹤”等于死亡,她的父親被殺害在集中營里。后一個女孩希望能了解真實的父親,在那場戰(zhàn)爭里,他到底做了什么,最終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父親正是這個集中營的看守。集中營看守的女兒與集中營囚犯的女兒相遇,她們惺惺相惜,卻難以跨越戰(zhàn)爭制造的鴻溝。
“也許因為我是以色列人,政治的環(huán)境給了我們很大的影響。我經(jīng)常會做這樣半記錄化、政治性比較強的戲劇,我喜歡把天生立場不同但又能彼此和諧交流的人聚在一起,我們這個劇的演員有以色列人,經(jīng)歷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沖突。也有德國人,還有來自南斯拉夫的演員。我喜歡用這樣的集體創(chuàng)作方式。我們越是能夠真誠地對待彼此,就越能出現(xiàn)打動觀眾的真誠作品?!币疇枴ち_恩說。
在戲劇的后半段,他們來到一個針對戰(zhàn)后受害女性的救援機構,傾聽一位老婦人講述戰(zhàn)爭時遭受的強奸暴行。這位老婦人仿佛已經(jīng)對于生存麻木了。她一邊抽著煙,一邊訴說遭受輪奸的經(jīng)過,所有細節(jié),所有回憶,都被她極其冷靜地說出來。好似博物館里的一臺錄像機,一遍一遍播放著同一個故事。她說話沒有感情,卻狠狠地刺痛你——就像一把鋼刀,越冰冷,越鋒利。她的講述令兩個年輕人感到不適和愧疚。兩個與戰(zhàn)爭沒有關系的年輕人,就這樣被扯進了戰(zhàn)爭之中。
戰(zhàn)爭沒有旁觀者。它影響的不僅是親歷者,還有后來者。
當我看到屏幕上出現(xiàn)歷史影像之時,我想到了庫斯圖里卡的電影《地下》?!豆餐A》講述的是后來者,而《地下》描述的是親歷者。這部描寫南斯拉夫的偉大電影,開頭打出的字幕是這樣一句話:“從前,曾有一個國家叫南斯拉夫?!?/p>
在電影的后半部,有一個情節(jié):庫多出生在地下的兒子,走出了地下,他看到了太陽和月亮。他無法分辨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別,感到了沮喪和恐懼。他問父親:“我還能回到地下去嗎?”——這是一種因身份錯亂而引發(fā)的恐懼。當正常的生活被戰(zhàn)爭打破,被迫長久屈從于另一種形態(tài),我們是否還能記起自己的真實身份呢?又或是,會否質疑這種記憶的必要性呢?
戰(zhàn)爭與遷徙、歷史與現(xiàn)實、親歷與旁觀……所有的個人找尋與思考,最終都會回到一個共同問題之上: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這個終極哲學問題,是一切問題的開端,也是一切的解答,是所有人的“共同基礎”。只要幸存者不停止思考,和解就可能達成,巴別塔就有可能再次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