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亮
“最遲在35歲以前,如果我還不能使自己脫離平凡,我就自殺?!边@是作家梁曉聲在一所大學演講后,一名大一新生對他說的。盡管幾年過去后,這個年輕人未必這么想了,但他喊出的許多人對平凡人生不敢說出來的恐懼乃至敵意,仍然令人深思。
人不甘于平凡,最普遍的沖動是渴望名聲。而且,越是年輕,對一夜成名的幻想越強烈。有人甚至說,出名要趁早。應(yīng)該說,不甘于平凡,希望人生保持一個向上的姿態(tài),是生命內(nèi)在的動力,也是社會進步的階梯。然而,當這名聲被狹隘化為社會地位的優(yōu)越、經(jīng)濟方面的成功,卻與勇敢、誠實、善良等內(nèi)在品質(zhì)關(guān)系不大,人們就容易陷入功利的泥淖中,把平凡的人生看得丑陋粗鄙。
其實,不論在什么樣的起點,努力都是最不壞的選擇。有句格言說得好:如果這個世界上真有奇跡,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必須承認,成功的道路不是普惠的,能從分母上升為分子的總是少數(shù)。我們的世界,從來就是由平凡的大多數(shù)構(gòu)成的。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平凡的日子將相伴一生。即便是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平凡依然是人生不可分割的精神底色。每個人都應(yīng)該也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甘心平凡,拒絕平庸,這就是努力的全部意義。通過奮斗擦亮自己最優(yōu)秀的那部分潛質(zhì),并不意味著可以拒斥平凡。一個崇尚奮斗的社會,也不能以成功作為人生價值的衡量標準,簡單地把一個人的不成功歸因于努力不夠,既不符合實際,也不公平。無論你走得多遠,平凡人生就在那里。最近上映的一部電影中有個頗具啟示的說法:無論成功或失敗,人的尊嚴和價值,都不能隨便被其他人以某個標準來定義。從這個邏輯出發(fā),去創(chuàng)造一個更少差別、更多尊嚴的社會,平凡才不至于成為社會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