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儉寧的藝術思維總是開放的、自由的。他的作品充滿了強烈的對比色彩以及獨特的造型形象。畫面中狀似植物的形象,不斷扭動掙扎著向上生長,有些更像是火山噴發(fā)般,他的藝術形象總是充滿了火熱的、強烈的生命力。既有一種內(nèi)在的涌動力量,卻又看上去純粹而澄澈。郝青松評價夏儉寧的藝術創(chuàng)作時說“無論世界如何改變,自由從未離開,重要的不在于看到什么,而在于如何觀看。世界如此奇異,遠非人類所能想象和征服。夏儉寧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奇妙與異象,正是生命在謙卑與純真之后獲得的自由與可能。”
藝術匯:請你簡單談談你的藝術履歷。
夏儉寧:我從初中開始正式學習繪畫,2003年考入了天津美院的綜合繪畫系;2007年畢業(yè)后來到北京一直從事創(chuàng)作,2009-2010年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生班學習。
藝術匯:為什么會選擇油畫這樣一種藝術類型昵?
夏儉寧:對色彩我一直有種特別的情節(jié),帶有顏色的東西總會令我感到刺激與興奮。而油畫對于色彩的表現(xiàn)十分直接。所以,如果你有想法,甚至可以把油畫變成一種色彩的游戲。色彩對于我來說,能夠最大限度的讓我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能夠帶給我藝術刺激,可能這就是我選擇油畫的原因。
藝術匯:總體來看,你的作品主要以抽象為主,為什么會喜歡抽象這樣一種語言?
夏儉寧:或許我的作品在觀者看來是抽象的風格,但實際上對于我來說,并不會考慮自己的創(chuàng)作到底是抽象還是具象。其實,我一直都不認為我的作品屬于抽象范疇,抽象或是具象,對于我來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創(chuàng)作中所保持的自我性,如何從自我的視野出發(fā),觀察身邊的世界;以及如何去認真的、用心的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這些是我所關注的。那么,至于最終的作品能給觀者帶來什么,抑或是觀者如何理解,我則沒有考慮太多。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藝術上同樣如此。每一個人對于一件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有不同,你無法強迫他人順從你的思維、理解你的思想。
藝術匯:你的作品《宇宙》系列。以單一灰色調為主。呈現(xiàn)的是怎樣的一種微觀世界?
夏儉寧:最初的刺激來源于我在顯微鏡下所看到的畫面,偶然一次去朋友家,他們家有一個顯微鏡,我把一些東西放在顯微鏡下觀察,顯微鏡下的世界非常的漂亮,這讓我很震撼。通過顯微鏡下的觀察,我看到了我所想要了解的世界——微觀的生命。正是這種微觀生命給我的震撼,讓我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的沖動,于是創(chuàng)作了包括《宇宙》系列等的一系列作品。而作品之所以選擇單一灰色調的畫面來呈現(xiàn),我覺得這能更直接體現(xiàn)宇宙中微觀生命的存在。
藝術匯:你曾說對于色彩有種特別的情結。那么在創(chuàng)作中對于色彩的選擇和你的情感表達有怎樣的呼應?
夏儉寧:我更遵從于內(nèi)心的某種沖動。在色彩上的選擇和上色處理上,我都是用純度比較高的色彩進行著色,把色彩做到某種極致。
藝術匯:目前,除了油畫創(chuàng)作以外,在之后的創(chuàng)作中,還會有其他材料介入以及其他類型的藝術呈現(xiàn)嗎?
夏儉寧:會有雕塑和影像作品,準備了好長時間,但還沒有成熟。我收集了世界各地的音樂,盡管在理論上,我對這些音樂并不太懂,但感受很深,到時會和影像結合到一起,會很斑斕。
藝術匯:北京作為首都,它是一個機會與壓力并存的城市,讓你選擇在北京留下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夏儉寧:從2007年8月份來北京,到今年恰好有八年。這八年間,隨著不斷的磨合,我覺得我和北京的距離越來越近、越來越親切。在我看來,北京是個慢熱型的城市,能夠讓人有足夠的感受和回味。同時,對于我們這些專業(yè)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人來說,北京會比其他大城市更適合,因為北京不缺乏藝術家展示的平臺和資源。
藝術匯:你喜歡的藝術家是誰?為什么喜歡?
夏儉寧:我很喜歡羅斯科的作品,像他的大色塊的表現(xiàn),讓我感受到作品之中隱藏的強大精神性,這種精神性的情感強有力地震撼著我的內(nèi)心,讓我感動。而且,他的作品給人很強的變化感,吸引著我,所以在看他的作品時,我總是有種幸福和滿足的感覺。(采訪/撰文:朱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