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者
摸著股票過河
電話提及采訪,劉向一開始是拒絕的,股市行情不好,沒有興致,雖然已升至沈陽某證券公司副總,仍需遵循公司的封口令。即使通過層層審批,獲準對媒體開講,最好也是簡單含糊,以免說多錯多。
“隱去姓名,單講新中國證券交易所歷史呢?”
“這個可以,大家對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相對熟悉,其實沈陽差點也建成證券交易所?!眲⑾蛘f這話的語氣,頗有遺憾。
劉向從1990年代開始炒股,這之前他租柜臺做小百貨生意。朋友說他腦瓜靈活,炒股票保準行。這一做就做了近30年?!澳菚r候進這行門檻不高,現在和我級別差不多的人,有保安出身,也有做泥瓦匠轉行的,講起金叉、熔斷照樣頭頭是道?!?/p>
入行前,劉向聽說過股票,“沈陽企業(yè)多,發(fā)行股票有基礎,沈陽金杯的股票都賣到中南海去了嘛?!?980年代初期,大多數人對股份制、股票是什么一無所知。據說某省響應中央股份制改革要求,來者不拒——只要企業(yè)提出申請,直接蓋章批,至于股票怎么賣給職工,職工又能拿股票干什么,沒人清楚。炒高出售是許多人最直接的想法。
無法阻擋的熱情
1986年8月5日,沈陽市信托投資公司主辦的沈陽市證券市場開業(yè)了。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期的證券市場。為了防止當天交易冷清,信托公司經理派了兩輛卡車,拉來100個職工當托造勢,必要時還得假買假賣。結果這些托沒派上用場,帶著野心的真股民把小小柜臺圍得里三層外三層。當晚中央級媒體對此事做了報道,西方媒體甚至把它評為中國當年十大新聞之一。
不過,說是證券市場,其實只是一個40平米左右的營業(yè)部而已,還只能交易債券,不能買賣股票。這種攥著股票依然換不著錢的情況,催生了黑市。在沈陽市十一緯路大西菜行附近,人們把疊得方方正正的雨衣放在地上,排隊占位,就像現在的“黃牛”一樣。“有股票嗎?哪個廠的,多少錢賣?”“有,100元面額的,你多少錢收?”“70。”“80吧?!薄俺山?,你把身份證給我。”那時,股票和身份證是捆綁的,有職工為了賣股票,把身份證一并賣了,回頭再去補辦。買股票的人多半會“炒作”,說某某企業(yè)馬上要上市啦,100元股票要變成1000元。這樣,他就能以150元的價格再賣出去。至于能不能翻倍上漲,誰知道呢?就像賭桌上沒人確定是開大還是開小,玩的就是心跳。
“資本市場,人們都是逐利的,哪管什么七虧兩平一贏的定律。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后,指望一夜暴富的人太多了,那種狂熱真的可以稱為股瘋?!薄豆莎偂肥?994年由潘虹、劉青云主演的一部電影,展現的是悄然興起的股市對全民的吸引和沖擊。劉向說那時并未意識到炒股會改變人們的生活,但它竟然以巨大的影響力一直存在著。劉向看過資金數千萬的客戶賠到只剩幾十萬,也遇過摟著裝滿股票資料的公文包跳樓的男子,當然也聽聞賺到第一桶金就抽身而去的瀟灑人士。
深滬開啟大時代
上海證券交易所是1990年11月26日宣布成立的,正式開業(yè)日期定在了12月19日,地點是在上海北外灘浦江飯店的孔雀廳。負責籌建交易所的尉文淵花600多元從城隍廟舊貨市場淘來了一面銅鑼,他用足力氣,當一聲,敲響了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市第一槌,也敲開了中國股市的“大時代”。
《大時代》是劉向非常熟悉的一部電視劇,它以1960年代到1990年代香港金融市場為背景,寫盡了兩個家庭、兩代情仇如何在股市了結。鄭少秋飾演的丁蟹是個“股魔”一樣的人物。這部片子一重播就會造成香港股市大跌,坊間稱為“丁蟹效應”。
香港股票交易所曾是尉文淵取經之地,它的發(fā)達讓尉文淵一邊驚呼神奇,一邊哀嘆難學。最終,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yè)當日上市的股票僅有8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老八股”:飛樂音響、延中實業(yè)、愛使股份、真空電子、申華實業(yè)、飛樂股份、豫園商城和浙江鳳凰。今天的股民大概很難想象“老八股”發(fā)行規(guī)模的可憐程度:8只股票的發(fā)行總量按面值計算僅2.6億元,流通股總額不足7000萬元,還比不上現在的一只小板。然而,這些股票卻像插上了翅膀,一飛沖天,真空電子一度沖到了800元。1992年金杯上市的時候,價格也是翻了近20倍。
1991年7月,已經“試營業(yè)”半年多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也拿到了中央的批準。滬深兩市的建立,標志著中國股市最終形成。建立更早的沈陽證券交易市場卻在1993年時關閉,大大小小的證券公司開始在沈陽粉墨登場。
“在這場角力中,上海優(yōu)勢明顯,論經濟實力和輻射范圍沈陽應該不輸當時的深圳。假設沈陽成立了證券交易所,就可以設立基金分部,經濟發(fā)展能更好。后來,大連建個期貨交易所,給遼寧掙了點面子。”劉向對此耿耿于懷。
從跑火車到“宅操作”
沈陽建立交易所未成,最大的不便就是股民得坐火車去上海柜臺交易。
劉向記得,那時開戶至少得有2萬元以上的本金??蛻粝忍钯Y料,然后由證券公司郵寄給上交所,半個月左右,股東卡才能到手。
上交所成立之初,就已經運行計算機交易系統(tǒng)了,但其他省市的股民是沒辦法遠程計算機操作的。買賣股票要填委托單。這單子有時賣5毛錢一張,有時候賣一塊錢,股民們往往一次買好幾張,揣兜里,隨時準備買賣。他們填完單子,交給柜臺的工作人員,初步審核后,再給報單員。有的證券公司在上交所有席位,可以直接和紅馬甲(駐場交易員)聯系,有的證券公司沒有席位,就得統(tǒng)一報給沈陽證券交易中心,再統(tǒng)一報到上海。一來二去的時間差讓人跳腳。
“那時候看不到行情,股民掛單填價憑運氣。有時候掛單13元買,結果股價都漲到16元了,買不著;有時候那邊都跌到11元了,你還掛單15元賣,根本賣不出嘛?!被貞浧鹉菚r的交易場景,劉向最慨嘆的就是技術的進步,1993年4月,深交所利用衛(wèi)星,率先開通了行情直播。“當然,規(guī)則也越來越健全了。”
即便難買難賣,沈陽股民的熱情依舊不減。散戶們開始搞三人組合。最前面的人一手拿筆,一手拿單子,趴在柜臺上隨時準備填價格,另一個人在后面死死頂住他,以免被別人擠走。第三個人一邊幫著擠,一邊打聽消息,手里還得舉著望遠鏡,隨時看前面黑板上的報價。這是一場體力更重于腦力的活動。
股民費力,交易所也不輕松。股票成交后過戶時,實物交割極其繁瑣。人們或背著背包,或拉著皮箱,很難兩手空空一臉輕松。直至有了股票賬戶,實行股票無紙化,才有了交易大廳的整潔明亮。
“沈陽的交易大廳有點兒像舞廳,人挨著人。排隊是常態(tài),犄角旮旯全是嘮股票的。多數人不知道因為什么賠錢,又因為什么賺錢。”炒股培訓是當時最火爆的講座,“證券公司的咨詢人員都可以講也愿意講,感覺干這行有義務普及股票知識?!?/p>
劉向進證券公司不久,便見識了電腦的神奇。“散戶大廳只有大屏幕,中戶室有電腦。通常是五六個人擠在一個沙發(fā)上,眼睛死死盯著電腦屏幕看大盤走勢。2000萬以上級別的可以進大戶室,一圈電腦,一排鍵盤,一邊看盤一邊做盤,又累又興奮?!?/p>
2015年,上交所總成交金額266.37萬億元,其中股票成交金額133.10萬億元。這與中國實力雄厚的國企源源不斷地公開募股集資密不可分。這樣的成績是當年從零起步的尉文淵們未曾預料的,也是劉向們引以為傲的。上交所的地位不僅在國內首屈一指,全球排位也名列前茅。近年來,深交所中小私有企業(yè)募股集資,“滬強深弱”的局面逐漸扭轉。不管誰強誰弱,這兩個交易所都由證監(jiān)會一手監(jiān)管。劉向說最強的其實是證監(jiān)會,所以被抓的證監(jiān)會副主席姚剛才會有“發(fā)審皇帝”之稱。
相較于皇帝,劉向覺得自己就是個小嘍[嘍] [羅],“以前的傭金是千分之三,現在的傭金才萬分之三。”曾經被又累又興奮的感覺支撐著徹夜不眠的劉向萌生退意,但他知道,這個市場的魅力和誘惑未減毫分。
典典滴滴
中國第一支股票是1984年上海飛樂音響發(fā)行的。廠長秦其斌最初對股票的理解是,發(fā)行股票可以籌到錢,盈利了再按股份分紅。他向上級匯報時,以“將職工的命運和企業(yè)捆綁在一起”的說辭,獲得了支持。
有記者采訪秦其斌是否向社會發(fā)行,他隨口回答是,結果“上海飛樂音響公司接受個人和集體認購股票”的消息傳遍上海,報社和工廠的電話被打爆了,市民都來詢問如何認購飛樂音響股票。本來只準備內部發(fā)行的股票,不得不為這個理解上的偏差埋單——秦其斌臨時決定拿出10%的股份向社會發(fā)行。正是這10%,讓飛樂音響區(qū)別于當時為數不多的幾個被冠名為股票的集資憑證,成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只真正意義上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