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金峰(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傳染病醫(yī)院暨福建省孟超肝膽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0)
?
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韋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及HBeAg血清學轉換的預測因素
孔金峰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傳染病醫(yī)院暨福建省孟超肝膽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0)
【摘要】目的 觀察分析通過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韋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效果并對HBeAg血清學轉換的預測因素進行探討。方法 筆者以自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分為替比夫定治療組和恩替卡韋治療組,分別采取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韋進行治療104周并在中期(52周時)進行初步的療效判定,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和影響HBeAg血清學轉換的預測的因素。結果 中期HBeAg血清學轉換的出現和基線ALT及HBV DNA水平沒有明顯關系,與HBeAg水平關系密切,替比夫定治療組有12周和24周時的HBeAg下降、基線HBeAg三因素進入回歸方程,而替卡韋治療組有12周,24周、36周的HBeAg下降三因素進入回歸方程。結論 相較于恩替卡韋,替比夫定對慢性乙型肝炎治療效果更好,HBeAg轉換率也比較高,可以被認為是兩組患者的治療中期的HBeAg血清學轉換的最佳預測因素。
【關鍵詞】替比夫定;恩替卡韋;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血清學轉換預測因素
通過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目標進行分析發(fā)現,世界各區(qū)域對于此病的防治方式與目標是具有一致性特點的,有研究數據顯示,每年有超過3.5%的慢性乙型肝炎的陽性患者在向肝硬化發(fā)展[1],而對于慢性乙型肝炎的陰轉以及血清學轉換患者中僅有0.9%~1.5%的人轉化為肝硬化,臨床經驗表明,在疾病的治療中,通過快速病毒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毒抑制率和病毒學上應答率的強度以及藥物耐受率的高低這二者都有關系[2],筆者在文中以自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就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韋這兩種具有較強的病毒抑制能力的核苷類藥物進行研究,探討它們對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效果,并對HBeAg血清學轉換的預測因素進行加以分析,現做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以自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根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進行檢查,經檢查后認定患者的ALT大于正常上限值的2倍,HBV DNA>105拷貝/mL,均已確診是慢性乙型肝炎。對于同時感染了HDV、HCV和HAV以及其他病毒的患者不作為研究對象,合并患有干細胞癌變、肝硬化、自身免疫型肝炎以及代謝性肝病的患者不作為研究對象,對于仍處于妊娠或者哺乳期的患者不作為研究對象,對于入院前1年之內有酗酒、注射毒品等不良行為的患者不作為研究對象,對于患有其他惡性疾病如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等的患者不作為研究對象。在進入研究隊伍之前均沒有接受過相關的干擾素和核苷類藥物的治療,且1年未接受相關的免疫調節(jié)治療。
將患者隨機平均分為替比夫定治療組和恩替卡韋治療組,其中比夫定治療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在16~67歲,病程為1~6年,ALT為(151.2±89)U/L,HBV DNA為(6.79±1.01)log10拷貝/mL,HBeAg為(828.7±571.3)PEIU/mL;恩替卡韋治療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在15~62歲,病程為2~6年,ALT為(149.4±92)U/L,HBV DNA為(6.89±1.12)log10拷貝/mL,HBeAg為(831.7±573.1)PEIU/mL。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ALT、HBV DNA、HBeAg水平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將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分別命名為替比夫定(LDT)治療組和恩替卡韋(ETV)治療組,對替比夫定(LDT)治療組患者每日口服1次劑量為600 mg的替比夫定,對恩替卡韋(ETV)治療組患者每日服用劑量為0.5 mg的恩替卡韋,整個治療周期長為104周,待治療進行了52周后進行中期療效判定[3-4]。
1.2.2 檢測評估方法:在治療中期按照標準的操作流程對患者的HBV血清學標志物、AST,ALT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利用酶聯免疫吸附的方法進行檢測[5],其中對于HBV DNA的檢驗采用的是熒光定量PCR檢測,儀器來自瑞士進口,試劑由中山大學醫(yī)學院提供,檢測的下限值是500拷貝/mL,另外,對于HBsAg、抗-HBe 、HBeAg的檢查采用的是系統(tǒng)電化學發(fā)光檢測法,試劑由瑞士Roche公司提供,如果檢測結果顯示HBeAg、HBsAg<1 PEIU/mL則認為是陰性,如果檢測結果顯示抗-HBe<1 PEIU/mL,則認為是陽性[6]。
1.3 觀察標準。療效判斷方法為:分別測定患者在治療12、24、36、52周之后的HBV DNA、HBeAg、HBsAg的水平,治療中期檢測時的HBeAg的血清學轉換率以及陰轉率,以上為主要的療效判斷標準,此外還可以測定患者在治療中期的ALT的復常率以及此時的藥物耐受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比較:分別對患者在治療進行了52周之后的治療有效人數進行統(tǒng)計,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治療中期的療效統(tǒng)計表(例)
2.2 經過52周后患者的HBV DNA及HBeAg的變化水平分析:24周后,替比夫定治療組中有12例的HBV DNA低于檢測下限值4log10,這12例中經過52周治療后低于下限者僅3例,而恩替卡韋治療組二值分別為3 和1,兩組的HBV DNA和HBeAg的檢測結果見圖1。
圖1 兩組的HBV DNA和HBeAg的檢測結果
2.3 HBeAg血清學轉換因素:兩組患者在治療中期HBeAg血清學轉換的出現與否和基線ALT的水平以及HBV DNA水平均沒有明顯的關系,而與HBeAg水平有比較密切的聯系,由此認為,HBeAg水平可以作為治療中期HBeAg血清學轉換的預測因素。
關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效果與藥物的選擇、宿主以及病毒等三方面都有關系,因此會出現部分患者的治療應答達不到比較理想的效果的現象,所以,在治療前和治療中對患者的預期治療效果進行準確的判斷是有必要的,由此可以為治療提供及時地方案調整指導,提高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7]。
本文中筆者探究了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韋對于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效果的區(qū)別,并分析了HBeAg血清學轉換因素,從表1的相關數據中可以看出,相較于恩替卡韋治療組,替比夫定治療組的HBeAg的轉陰率和血清學轉換率都比較高,而且HBeAg水平具有顯著地下降趨勢,不過兩種藥物的對于病毒的控制能力都很強,在基線值和HBV DNA的比較中,恩替卡韋治療組的下降幅度更大一些,經過52周的治療,兩組的檢測下限沒有顯著地統(tǒng)計學意義,恩替卡韋的耐藥性更低。在替比夫定治療組中,有3例患者出現了病毒學突破時HBV DNA>4log10拷貝/mL,治療應答不良的狀況,這就說明為了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病毒抑制效果,可以在應答不佳的患者的中選擇在合適的時機添加第二種核苷類藥物。
在對恩替卡韋治療組進行分析時,發(fā)現基線HBeAg和HBeAg血清學轉換是有關系的,不過在多因素回歸性分析中并沒有對HBeAg血清學轉換造成明顯的影響,另外,在不同的治療時間上HBV DNA沒有對HBeAg血清學轉換造成明顯的影響,從兩組患者線性回歸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出經過24周的治療后,HBeAg下降值>2log可以被認為是兩組患者的治療中期的HBeAg血清學轉換的最佳預測因素,在我國醫(yī)學領域,乙肝防治指南中指出HBeAg下降值水平是進行乙型肝炎病毒治療效果進行預測的比較好的因素[8],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
當然,醫(yī)學領域的研究是無止境的,對于乙型肝炎病毒治療效果的預測因素的研究也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參考文獻
[1] 李智,嚴紅梅,薛發(fā)軒,等.替比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37例近期療效觀察[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2,21(16):102-104.
[2] 楊紅,丁紅兵,賴小歡,等.替比夫定治療慢性乙型肝炎75例療效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3, 33(4):89-92.
[3] 謝榕,江建寧,蘇明華,等.替比夫定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療效與安全性觀察[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2,18(16):345-347.
[4] 歐蔚妮,趙瑩瑩,魏麗榮,等.替比夫定治療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腎小球濾過率的影響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3,39(6):57-59.
[5] 徐鶴翔,余亞新,張明俠,等.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韋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療效分析[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1, 37(4):777-779.
[6] 楊雅芳,楊小平,董建國,等.恩替卡韋和阿德福韋酯分別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療效分析[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3,16 (23):134-135.
[7] 黃浩,許夕海,馬泰,等.恩替卡韋和阿德福韋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1,15(6):99-102.
[8] 姚光弼,張定鳳,王寶恩,等.恩替卡韋抗乙型肝炎病毒劑量和療效的研究[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2,13(7):484-487.
中圖分類號:R51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9-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