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黑龍江省林業(yè)監(jiān)測規(guī)劃院
?
造林成活率與造林技術、造林季節(jié)的關系分析
王志剛
黑龍江省林業(yè)監(jiān)測規(guī)劃院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對環(huán)境的污染越來越嚴重,然而人們也越來越重視環(huán)境的保護,其中對于綠化環(huán)境、植樹造林的項目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有較為一致的目標,就是在保證占地正常的同時擴大綠化面積。而本文著重介紹關于植樹造林的成活率問題以及關于造林有關的技術、季節(jié)等問題。在我國,南北方差異較大,而南方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下文對于南方造林技術以及相關細節(jié)都會有較為細致的介紹。
關鍵詞:植樹造林;成活率;南方林木;造林技術
在地域分布上,南北方差異較大,就地理位置而言,南方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山路較北方更多,對于植被覆蓋率要求更高,同時在山路植樹的技術要求也更高,而南方河流眾多,降雨量比較大,干旱也會發(fā)生,多變的天氣也使南方水土流失成為一大亟待解決的環(huán)境問題,就以上提出的問題可知,在南方植樹造林工程難度與日俱增,對于技術的要求也是難上加難。我們應該清楚,植樹造林要多方面考慮才可實施計劃,不僅得符合地質地貌,更要符合植物生長,對于造林時間、季節(jié)等安排都會影響整個造林的成活率。本研究主要介紹在南方多變環(huán)境下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相關技術,從而使人們了解新技術的應用,能夠利用新技術綠化環(huán)境,得到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讓家園變得越來越美。
1.1季節(jié)對于造林成活率影響
我們都知道,對于植物生長最重要的三點:土壤、溫度、水分,首先針對南方的水分分析可知,南方冬春時節(jié)的雨水比較少,多數情況處于旱季,而水分缺少會嚴重影響造林成活率,而大寒過后雨水較為充足,因此,就水分方面,南方造林季節(jié)最適宜的時間點是大寒過后。針對南方旱季造林也是有應對政策,就是在旱季時提前做準備,比如整地、挖坑等項目就應該在旱季來臨之前就準備好,提早植樹能夠利用雨季遺留在土壤中還未散去的水分鞏固樹根生長,只有這樣,在旱季進行造林才能保證不浪費資源,能夠做到很好的物盡其用,并且實現綠化目標。
下面就土壤問題進行詳細分析。一般要提前10~15d進行整地與挖坑的準備工作,同時根據植樹的品種大小來確定挖坑大小,對于行距、坑寬等細節(jié)也一樣依據實際情況具體實施工作。例如,杉、松株行距1.6m×2m或1.8m×1.8m,坑寬深0.25m×0.25m或0.2m× 0.3m。挖坑時應該將土放在坑左邊以便填坑,應用深栽淺埋的方式在樹苗放置好后,將青土和肥泥、肥料混合物一齊全部填回坑中并將其壓實。樹木吸收水分充分的前提就是根系與土壤的距離得當。樹苗栽種結束需要用定根水進行淋澆。為了保證造林成活率需要保證1天之內完成所有栽種任務,最好是早栽保證很好的水分吸收,早栽時環(huán)境溫度較低可以很好地降低植物蒸發(fā)量,提高樹苗存活率。
針對于植樹溫度的研究,可以根據地理知識得知,對于溫度比較高的季節(jié),植物根部需要吸收大量水分以滿足植物本身的需求,而溫度過于高又會導致蒸發(fā)量升高,對于幼小的樹苗不利于水分的大量吸收,在溫度較高的季節(jié)選擇植樹造林會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最好是溫度適宜的,并且最好可以做到早栽,這樣可以保證植物可以吸收足夠多的水分,防止因為缺水而無法成長甚至死亡的現象出現。
1.2造林技術對造林成活率影響
對于一項工程的行進是否高效成功,具體還是需要科學有效的技術作為支撐。對于植樹造林來說,需要運用好的起苗方法,“ABT”漿蘸根起苗的方法是現在較為普遍的提高植物成活率的方式,這種方式會保證植物根部的完整性,保證在植樹時候樹苗的存活率。起苗的主要過程具體如下:1、苗床淋水。淋水要淋透,達到土壤濕潤松軟的地步,最好是將苗木的側根和須根留下來;2、苗畦挖溝。深度保持在0.4~0.5m,寬度大約0.3m,不能用手起苗,做好使用鐵鍬;3、運送苗木。保證隨栽隨取的原則,在運送的時候要保證水分,用草袋包好以避免陽光直射;4、促進生根。500×10 “ABT”生根粉速蘸或50×10-6生根粉液可用于根苗生根,最好在起苗后將根部浸泡在其中半小時左右,這樣可以促進生根,有效地提高植樹造林樹苗的存活率。
淋水泡根也是一種提高植樹造林成活率的方式。首先我們應該清楚,什么是淋水泡根,它是一種能夠將幼苗的生命力極大程度延長的技術,利用人為手段將植物體內的水分最大限度地增加,可以提高植物自身的抗旱能力。對于植物的抗旱能力的提高,意思就是從根本上提高植物的存活率。不論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就植物自身而言,只有抗旱、抗惡劣環(huán)境的能力急劇提升,主觀意義上提升了存活率,就不會單單依賴于改變客觀環(huán)境了。對于本地的樹苗,利用苗床淋水的技術提高樹苗含水量,使樹苗在起苗之前盡量保持到水分飽和狀態(tài),這樣一來,樹苗對于惡劣環(huán)境也有一定的緩沖,可以很好地抵抗干旱。對于非本地樹苗,可以將整個樹苗的根系用清水浸泡1~2天,之所以用清水的原因是為了避免樹苗在起苗前感染疾病或者水溫不對導致樹苗栽種后不能夠正常生長。用以上這種方法可以從根本上降低樹苗死亡率,能夠很好地控制客觀環(huán)境對樹苗生長的影響,這樣的技術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必要技術之一,也是現代社會上比較需要的一種理念,就是從根本上控制問題出現的理念。
提高樹苗成活率的技術不光是針對人工栽樹技術,更重要的是對于樹苗本身,在種植前進行的一系列準備工作,這樣對于樹苗進行處理可以很好地減少因為樹苗不合格帶來的相關問題。在栽種前1~2天將多余的枝葉進行修剪,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枝葉蒸發(fā)水分,使植物根系保持一定的水分,在栽種后能夠很好地提高成活率,同時,我們都知道,葉大招風,對于植物生長的過程中,定期修剪多余枝葉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項技術,降低風對于樹苗折損的同時也能降低蒸發(fā)量。
通過以上文章論述,我們深切地了解一項工程的成功是需要各方面的因素都相互結合,相互利用,共同為實現一個目標而共同進步。就南方植樹造林的成活率問題,相關技術以及栽樹時機的選擇都會極大程度地影響造林的成功。只有使用最為科學合理的技術,在最適宜的季節(jié)將樹木科學地栽種,才會在不浪費資源的同時對環(huán)境起到有利的作用,不論是對社會經濟的貢獻還是對大自然的貢獻,這樣科學合理的方式造林都會是未來造林的趨勢,具有極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金占濤.山毛桃不同季節(jié)造林成活率分析[J].防護林科技,2010(35)
[2]張海峰.提高造林成活率技術的分析[J].林業(yè)科技,2008 (11)
[3]鄭英林.降水和氣溫因子與造林成活率關系的調查與分析[J].農技服務,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