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鋒
?
治理“到此一游”
——德育微課實錄
楊啟鋒
近年來,在風景名勝上刻寫“到此一游”的不文明行為持續(xù)發(fā)酵,已經從備受公眾關注的社會現象演變成公民道德教育的難題。更讓人們感到震驚的是,“刻寫大軍”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小學生。
針對此行為,我組織全班同學開展了一次“遠離‘到此一游’,文明出行”的課堂大討論,讓他們深刻認識景區(qū)“簽名留念”的社會危害,深入探討整治和預防對策,以此激發(fā)和強化學生的公民意識和法治意識。
實錄:
上課伊始,我播放了“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題字風波”等視頻短片。
師:同學們,你去景區(qū)游覽有過“到此一游”的行為嗎?為什么非要“簽名”呢?
生:看到大家刻字留名,自己也就自然地學著做了。
生:沒人看見就寫了,也是為了留名紀念吧。
師:那是不是在文物上寫下自己的大名,就能“流芳百世”,心靈就得到慰藉了呢?
播放景區(qū)文物被刻字破壞的畫面。
生:哎呀,簽名讓文物滿目瘡疤呀!
生:總覺得刻字沒什么社會危害,其實是不道德的。
生:以后游玩的時候,不能給文物涂鴉,否則會讓名譽掃地呀。
師:不遵守旅游規(guī)則,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有很大的危害。那么,“到此一游”的根源是什么呢?
生:很多同學沒有對簽名的后果作出正確的判斷。
生:沒有正確把握自己的好奇心,覺得涂鴉很有意思。
生:看到別人都刻了,自己也不想白來一回,是盲目從眾心理所致。
生:一些同學認為自己是中學生,不需要承擔社會責任,所以才這么大膽子破壞公物。
生:主要是大家對違反景區(qū)規(guī)則這樣的違規(guī)行為存在錯誤的認識,覺得不是犯罪,沒什么社會危害性。
生:破壞公物也是一種違法行為,中學生“到此一游”更多地體現出同學們的法治意識和社會規(guī)則意識不強,不能自覺地維護社會秩序。
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公民角色。
師:那么,如何杜絕“到此一游”行為在我們中學生身上發(fā)生呢?
生:首先,要克服盲目從眾和獵奇心理。
生:同時,還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錯誤的行為堅決摒棄。
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正確識別社會中的真假美丑,不為假象所迷惑,讓自己擁有一雙識別是非善惡的慧眼。
生:景區(qū)公物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大家要珍惜愛護。
生:要多學習法律知識,知法用法,用法律約束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生:最關鍵的是要增強中學生的責任意識,在社會上做一名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公民。
生:作為未來的公民,我們也要向周圍的親人、朋友、鄰里多宣傳文明旅游知識,勸導他們別刻字簽名,以凈化和諧文明的旅游環(huán)境,這也是我們中學生的社會責任。
……
反思:
德育課必須全面融入現實生活,立足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的行為偏差進行正確矯正和規(guī)避,促進學生知行合一,同時增強德育的時代感和時效性。
因為,道德和法治素養(yǎng)不是教師告訴學生如何去做就能形成和強化的,它離不開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實踐。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諸如“到此一游”、“有錢就任性”、“霧霾”等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剖析,讓他們從生活實際出發(fā),直面成長中的“癥結”,提高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自覺弘揚真善美、遠離假惡丑。同時,教師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機會,能強化德育知識的轉化應用,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公共精神,并為他們成長為一名負責任的社會公民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qū)渴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