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伏琴
(西南大學,重慶 北碚 400715)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及其本質審視
孟伏琴
(西南大學,重慶 北碚 400715)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是一個經選擇、接受、內化、外化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其關鍵是實現(xiàn)個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其本質是促使人民群眾對我國文化的認同、政治的認同和國家的認同。如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看做顯意識,那么隱藏在潛意識里的就是對文化、政治和國家這一隱性且巨大的共同體的認同。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動力機制;認同過程;本質審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作為一種價值認同,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即認同過程)。從宏觀上講它是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認、認可的過程;從微觀上講它是價值主體認知、情感、行為三者的辯證統(tǒng)一,是價值主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矛盾運動過程。其實質是把一定社會的價值觀念、價值規(guī)范內化為自身的價值取向,并外化為個人的價值行為,形成固定的人格,以滿足個人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價值認同是指人們通過實踐交往認可和承認某種價值觀念、價值規(guī)范,并將其納入個人價值體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價值認同是在一定的動力機制驅使下生成的,經知、情、意、信、行的矛盾轉化,最終成為個體意識和價值自覺的一部分,并通過個體的價值行為表現(xiàn)出來。
1.價值認同生成的動力機制
價值認同的生成是內生性因素和外生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生性因素主要包括個體自身的需要、利益、情感等,外生性因素主要包括對價值觀念(價值本體)的解讀、宣傳和教育等,內生性因素對個體價值認同的生成起著決定性作用,外生性因素對個體價值認同起著催化和協(xié)調作用。
(1)價值認同生成的內生性動力因素
價值認同生成的內生性因素是指從主體自身出發(fā),尋找影響其價值認同的內在因素。主體價值認同生成的內生性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利益和歸屬感。
需要是價值認同的原動力。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的需要是具有層次性和多元性的。按需要的類型劃分,主要分為認識需要、價值需要和實踐需要。價值需要作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對人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起著巨大的激勵作用,是激發(fā)價值行為的源泉,也是人們價值認同的原動力。價值是客體屬性對主體需要的滿足,凡是能滿足人們需要的價值觀念,就會激發(fā)人們的正向情感,從而引起價值共鳴和價值認同。
利益是價值認同的直接動力。利益是需要在生產關系上的表現(xiàn),利益源于需要,但又不同于需要。利益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需要,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社會屬性,動物有需要,但不會有利益。利益認同是推動價值認同的直接動力,是在生產關系中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而引起主體的認可和同一。主體利益的實現(xiàn)與滿足,是主體獲得利益認同和價值認同基本途徑。
歸屬感是價值認同的情感基點。歸屬感是一個文化心理概念,指個體對一種文化或現(xiàn)象的認可程度,并與之發(fā)生關聯(lián)的程度。人作為社會性的符號動物,不能孤立存在,必須生活在群體之中,并與這一群體的文化發(fā)生聯(lián)系,最終在情感上形成對這種文化的隸屬感、落實感和安全感。當個人對一種價值觀念產生歸屬感時,事實上就形成了認同這一價值本體的情感基礎。
(2)價值認同生成的外生性動力因素
價值認同生成的外生性是指在認知規(guī)律的基礎上,一切影響主體價值認同生成的外部因素的總和。外生性因素主要包括對價值本體的解讀、宣傳和教育。
解讀是價值認同的前提條件。解讀是價值本體大眾化的基礎和前提,在解讀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方面,一是解讀應從多維視角進行,從國家權威部門、社會精英階層、理論學術層面、社會輿論層面等多角度解讀,增強價值本體的可信性和客觀性。二是解讀要具有科學性,運用科學的解讀方式對價值本體進行解讀,解讀還要實事求是,既不拔高也不貶低價值本體。三是解讀方式要多元化,把價值本體解讀的生動形象、具體直觀,使其更加容易為人所接受。
宣傳是價值認同的關鍵所在。宣傳是將價值本體融入人們日常生活,提高人們對價值本體認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宣傳過程中,首先要選擇合適的策略,做到統(tǒng)籌兼顧、總體布局,使宣傳達到最佳效果。其次,宣傳要立足于價值本體,針對不同的宣傳對象,找準宣傳的著力點。最后,宣傳形式要靈活多樣,增強宣傳的創(chuàng)新性和吸引力。
教育是價值認同的重點環(huán)節(jié)。教育是增進個體尤其是青少年對價值本體認識的權威途徑。在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針對教育對象的層次性和差異性,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教育灌輸。由于青少年的價值觀尚處碎片化階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其在社會地位和自身特點決定青少年是教育的重點對象。另一方面要把握教育的系統(tǒng)性。教育要全方位覆蓋,有主次的循序漸進的開展,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價值認同發(fā)展的過程
價值認同是主體基于對客體的深入了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個長期的反復過程。具體而言,價值認同包括知、情、意、信、行五個環(huán)節(jié),這五個環(huán)節(jié)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共同促進主體價值觀念的發(fā)展。
知是主體對客體的知曉度和內涵的正確認知率,認知是行為以及行為習慣的先導和前提,沒有正確的認知,就難以產生正確的價值觀念。情感是主體在價值關系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愛憎好惡的態(tài)度體驗,它是認識轉化為行為的催化劑。一般而言,情感是伴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而產生和發(fā)展的,對人的行為起著巨大的調節(jié)作用,正向情感促進人認知的發(fā)展,負向情感阻礙人認知的發(fā)展。意志是人們在踐行過程中,自覺地克服困難和排除障礙的毅力。堅強的意志會促使一定的品德行為反復出現(xiàn)并持之以恒,進而形成行為習慣。信念是人們發(fā)自內心地對某種價值觀念的真誠信仰,一定的認識經過人的理性和人生經驗的過濾轉化為信念。行為是人們在認知、情感和信念支配下所表現(xiàn)出的實際行動。行為習慣能夠全面、綜合、深刻的反映主體對客體的認同狀況。同時,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反過來又可以加深人們的認識,促進情感的培養(yǎng)、意志的鍛煉和信念的養(yǎng)成。
價值認同五個環(huán)節(jié)的系統(tǒng)展開構成了價值認同兩個基本維度的統(tǒng)一,即知行合一。然而實際的認同過程更加復雜多變,主體對價值本體的認同過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認同過程并非逐次展開,或脫節(jié)、或跨越。認同的形態(tài)更加復雜多樣,主要呈現(xiàn)出兩種類型:內隱型和外顯型。內隱型的特點是知而不行,外顯型的特點是知行統(tǒng)一。因此,外顯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發(fā)展所要達到的理想效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作為一種價值認同,其認同過程既具有價值認同的普遍性,又具有獨特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認同過程主要包含三個環(huán)節(jié):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是價值主體通過價值認知、價值評價、價值選擇等活動不斷改變自身價值結構,形成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行為的過程。
1.基礎環(huán)節(jié):基于價值本體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認同,重在知
認知認同是基礎性的認同,是主體對價值本體深入了解后確定的。認知的本質是反映,反映的前提是有客觀事物,一旦客觀事物與主體發(fā)生聯(lián)系,就成為客體。從價值本體論上講,這里的客觀事物就是價值本體。作為客體的價值本體展現(xiàn)得越具體直觀、全面深刻,主體獲取認知的可能性和程度就越高,對客體信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處理就越科學。此外,個體的認知過程總是基于已有的認知范式展開的,按照既定的邏輯思維來整合、加工、處理新的價值信息,由于個體認知的非至上性,一次的認知活動并不能獲取價值本體全面、準確、本質的信息。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一方面是價值本體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的展現(xiàn),給予主體價值認同以可能性;另一方面是主體必須提高自身素質,通過反復認識、思考和實踐,不斷增進對核心價值觀的熟悉程度和認知程度。
2.關鍵環(huán)節(jié):基于價值評價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感認同,重在信
情感認同基于認知認同,又高于認知認同。情感認同是以需要為中介,是主體對價值本體與需要之間關系的正向反映。價值評價是衡量價值本體是否能滿足主體需要,以及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的一種尺度,是主體在認知基礎上,對客體形成或表現(xiàn)出的一種態(tài)度。價值評價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因主體的不同以及主體需要的不同,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價值評價也存在差異性。通常情況下,凡是能滿足主體需要的客觀事物,它之于主體就是有價值的,就能引起肯定的情感體驗,進而產生情感共鳴和情感認同;反之,則會阻礙情感認同。在整個價值認同過程中,情感認同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情感認同能強化主體認知認同,促進主體行為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就在于激發(fā)價值主體的情感認同,使價值主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歸屬感和信任感,從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核心環(huán)節(jié):基于價值實踐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行為認同,重在行
價值認同的最終指向是行為認同。離開了行為,一切知識和情感都失去了著力點和歸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認同是指在社會生活實踐中表現(xiàn)出來的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可、接受和踐行。實踐是理論產生的根源,又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在實際生活中獲得認同,才能更好的指導人們的生活實踐,發(fā)揮價值引領作用。只有通過實踐,主體對價值本體的認知認同和情感認同才能真正的統(tǒng)一。否則,認識就只是“知道”,而非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此外,認知和情感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進一步深化,并反作用于主體的實踐,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進一步發(fā)展。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內核和精髓,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個體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其深層本質是對文化的認同、政治的認同和國家的認同。
1.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個體受其所屬的群體或文化影響而形成的對于其所屬文化的傾向性共識與認可,包含著一種深刻的自我主體意識,是個體對自己所屬文化身份的自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是文化認同的表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高度凝練,它不僅是維系國家凝聚力的重要紐帶,也是文化認同建構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價值支撐。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文化認同的核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實質就是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隨著經濟全球化、網絡信息化的進程日益加快,多元社會思潮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文化認同問題日益突出,文化認同沖突與危機愈演愈烈。文化認同沖突的核心是歸屬于不同文化系統(tǒng)人們的價值觀的沖突,多樣化的價值取向雖為主體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價值選擇機會,但同時也造成了價值主體選擇的困惑,出現(xiàn)了文化認同危機。在當代這個倡導文化軟實力的時代,如果不正視文化認同問題,勢必面臨一場文化殖民。價值觀作為文化的內核,通過倡導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以文化認同為依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反思,最大限度地達成社會思想共識,把不同的文化需求整合在主流文化的框架之中,實現(xiàn)各自的價值訴求,建構與時代需求相適應的文化認同。
2.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個體在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堅定的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宿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人民群眾政治認同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其作用機制不具有強制性,意識形態(tài)的運作與人們接受之間有較大的彈性空間,人們只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信仰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由理論變成物質?!耙环N意識形態(tài)一旦被人們接受之后便會以非凡的潛力永久存在下去,在這個國家出生的人們會把他們的一些愛投向支持這種制度的各種特征:共同的名稱、共同的英雄、共同的使命、共同的需要……不滿情緒,不論是怎樣產生的,都會使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特征與實際措施受到削弱?!盵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關鍵是政治認同問題,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實際效果也只有通過政治認同才能得到檢驗。
3.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是指以國家為最高指向的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是一個國家的人民對自己身份屬性和國家政治合法性的肯定,是一個國家國民最基本的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整個中國社會的價值中軸,引領著社會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念、價值評價和價值取向沿著同一方向發(fā)展,是提升國家認同的重要支撐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把中國精神凝聚到國家認同上,促進國家認同建設的一種價值理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國家認同,可以增強民族歸屬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具有凝聚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強化國家認同的功能。只有在強化國家認同才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71.
[2][美]哈羅德·D·拉斯韋爾.政治學:誰得到什么?何時和如何得到?[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138.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2X(2016)02-0022-04
收稿日期:2015-12-27
作者簡介:孟伏琴(1992-),女,重慶梁平人,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與人的全面發(fā)展。
基金項目: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資助項目“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編號:jyg1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