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英(四川省三臺縣精神病院,四川 綿陽 621100)
?
有效溝通在精神病護理中的作用
張建英
(四川省三臺縣精神病院,四川 綿陽 621100)
【摘要】目的 探討有效溝通在精神病護理中的作用。方法 選取精神病患者80例,均是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有效溝通,對比兩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精神病癥狀評定量表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臨床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有效溝通可有效促進精神病的康復,提高護理滿意度,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有效溝通;精神??;護理作用
精神?。?]的誘發(fā)因素極為復雜,現(xiàn)階段,我國醫(yī)學中普遍認為自身心理生理與生活環(huán)境影響患者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行為活動與心理意識,導致功能紊亂,主要分為躁狂癥、焦慮癥、抑郁癥與精神病四種[2]。受到精神類疾病病情與病因復雜的影響,大大增加臨床治療的難度。溝通屬于社會心理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指群體與群體之間或是群體內(nèi)的信息交流活動,對人們的行為活動與心理產(chǎn)生潛在影響。有文獻資料[3]指出:有效、積極地溝通能夠極大的改善患者的病情。筆者隨機抽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療的80例精神病患者,分為兩組,實施兩種不同的護理方案,以探討有效溝通在精神病護理中的作用,現(xiàn)將探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研究對象是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療的80例精神病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22例,患者年齡最大是58歲,最小是32歲,平均是(47.3 ±2.7)歲,病程在1~14年,平均是(4.8±2.2)年;觀察組中男患者16例,女患者24例,患者30~60歲,平均是(46.2±3.9)歲,病程是1~16年,平均是(5.6±3.4)年,對比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具備可比性。80例患者均享有知情權,簽訂同意書。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患者遵照醫(yī)囑按時服藥,杜絕漏服、少服現(xiàn)象的發(fā)生,并對患者服藥過程中的行為與表現(xiàn)進行密切觀察,給予針對性的心理指導,掌握患者的病史與治療法,為患者的臨床治療營造舒適、良好的環(huán)境。詳細分析患者的心理,以此為依據(jù),制定法針對性的護理方案,以及時疏導患者不良情緒,保證患者在愉悅狀態(tài)下接受治療,有利于患者的臨床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有效溝通.
1.2.1 與患者溝通:精神病多是由工作環(huán)境、家庭生活的刺激或者是壓力而引發(fā),因此護理人員需與患者進行溝通,以對患者家庭狀況、疾病情況與病史進行詳細了解,以此為基礎,改善醫(yī)患關系。在溝通過程中,護理人員注意避免刺激性話題,不可出現(xiàn)嘲弄與譏諷的情況,而是體現(xiàn)寬容理解、愛護與尊重,同時耐心傾聽患者的觀點,促使患者保持樂觀態(tài)度接受治療。同時護理人員需注意神態(tài)、眼神與肢體語言,避免患者誤解。
1.2.2 與患者家屬溝通:由于患者在臨床診斷、治療與康復早期的行為與意識極不正常,因為無法獲取需要的信息。因此護理人員需與患者家屬進行有效溝通,以掌握患者的家族史、生活環(huán)境與病情,且患者家屬在患者臨床治療與康復過程中也極為重要,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極大的改善醫(yī)患關系,有效降低意外事件發(fā)生率。
1.2.3 與主治醫(yī)師溝通:護理人員要做好與主治醫(yī)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工作,以掌握患者護理過程中需重視的注意事項。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心理狀況與精神情況,及時反映給主治醫(yī)師,以及時調(diào)整患者的用藥劑量與治療方法,降低醫(yī)療事故的發(fā)生率。
1.2.4 護理人員之間的溝通:精神病患者的護理工作具備工作時間長的特點,因此在護理人員交接班過程中,護理人員之間需進行詳細的溝通交流,以準確掌握患者的病情,避免信息錯節(jié)引發(fā)的醫(yī)療事故。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臨床有效率與精神病癥狀評分(SDS、SAS)進行觀察與統(tǒng)計。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通過SPSS13.0軟件處理統(tǒng)計本文的數(shù)據(jù)資料,以均數(shù)形式(±s)表示計量數(shù)據(jù),并開展t檢驗,通過χ2完成計數(shù)數(shù)據(jù)檢驗,P<0.05表示兩組比較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與臨床有效率: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是95%,對照組是67.5%,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中,10例顯效(25%),23例有效(57.5%),7例無效(17.5%),總有效率是82.5%,對照組患者中5例顯效(12.5%),16例有效(40%),19例無效(47.5%),總有效率是52.5%,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SAS與SDS評分:觀察組精神病癥狀評定量表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分)
隨著我國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于護理質(zhì)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護理人員不僅需要開展基本護理[4],而且還需重視患者、患者家屬、護理人員之間的有效溝通。在傳統(tǒng)治療中,我國多使用心理溝通、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多種方式進行治療,有效改善患者病情與精神狀態(tài),但臨床效果不理想。
有效溝通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害怕、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保證患者臨床治療與護理的順利進行[5]?;颊呷朐汉?,受到陌生環(huán)境與人員的影響,會產(chǎn)生害怕造成不良心理的出現(xiàn),對護理工作產(chǎn)生不良影響。護理人員以親友身份接近患者,并向其傳達治療的目的與作用,提高患者的認識,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同時做好與患者家屬的溝通交流,通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心理支持[6],幫助患者樹立臨床治療的信心。
本次探究過程中,筆者隨機抽選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救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分為兩組,使用不同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分別是82.5%與95%,對照組分別是52.5%與67.5%,差異性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徐偉琴[7]等的探究結果極為相似。
綜上所述,有效溝通在精神病護理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有效率與護理滿意度,而且極大的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具備重要意義,可在臨床治療中進行大范圍的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進.精神科醫(yī)患之間有效溝通之幾點思考[J].醫(yī)學與哲學,2009, 30(22):76-77.
[2] 唐容容.對精神病人及家屬進行心理干預有利于病情控制[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13(5):214-214.
[3] 馬德香.影響護士與精神病患者溝通的因素及對策[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0,22(10):1275-1275.
[4] 付秀華,那麗娜.精神科患者入院查體護理干預與護患糾紛防范[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21):245-246.
[5] 王秀娟,王玉芹,于冠禮,等.精神科病房護患溝通的技巧[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1,23(20):2563-2563.
[6] 林惠娜.影響精神科護患有效溝通的因素及對策[J].全科護理,2013,11(34):3229-3230.
[7] 徐偉琴,陳海勤.精神科重癥病房加強家屬探視時的有效溝通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12):1-3.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5-02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