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松[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成都610064]
優(yōu)美通暢詩趣盎然——《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曹明倫譯本賞析
⊙楊雪松[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成都610064]
莎士比亞是英國十四行詩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一百五十四首詩歌以友誼和愛情為主線,抒發(fā)了詩人對社會、人生各方面的獨特感受和精辟見解,感情奔放、形式精煉、語言含蓄?!渡勘葋喪男性娂凡苊鱾愖g本在思想內(nèi)容、遣詞造句、格式韻律等方面,洋溢著細膩濃烈的人文意趣、典雅雋永的東方情趣、流暢悠揚的誦讀樂趣,譯作優(yōu)美通暢、詩趣盎然,在詩歌翻譯的意美、音美、形美方面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對莎士比亞作品在中國的傳播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 曹明倫譯本 優(yōu)美通暢 詩趣盎然
英國作家莎士比亞(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被譽為“人類文學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一生創(chuàng)作了三十八部詩劇、兩部長詩、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和若干首短詩,為世人留下了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人生如戲,他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演繹世情萬象;歲月如歌,他用華麗優(yōu)雅的語言辭藻歌頌友誼愛情。其作品洋溢著詩人的才情,充滿了哲人的睿智,令人百讀不厭。
曹明倫教授是一位卓越的學者型翻譯家,長期專注于翻譯理論研究和翻譯實踐活動?!队h翻譯二十講》《翻譯之道:理論與實踐》等著名論著闡述了曹先生在翻譯研究領(lǐng)域的獨到見解,對當代翻譯實踐活動產(chǎn)生了巨大的指導和引領(lǐng)作用,其《愛倫·坡集》《弗羅斯特集》《培根隨筆集》《伊麗莎白時代三大十四行詩集》等英美文學譯作堪稱譯壇經(jīng)典,成為翻譯閱讀和研究的典范作品。曹先生醉心翻譯事業(yè),筆耕不輟,譯作等身,他用深厚的才識學養(yǎng)和豐富的心靈情懷,為中國讀者奉獻著一部部“讀之有益的譯作”①。
十四行詩起源于意大利,是流行于民間的一種抒情短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在歐洲各國繁榮興盛,形式工整精巧、感情熾烈濃郁。16世紀初葉,十四行詩在英國流行,莎士比亞成為重要代表人物,他共創(chuàng)作了一百五十四首詩歌,整組詩歌圍繞友誼和愛情這一主線,抒發(fā)了作者關(guān)于生命、時間、自然、人性等的思考感悟,懲惡弘善,激濁揚清,大力宣揚了莎翁鮮明強烈的人文主義精神,詩歌以深廣的內(nèi)容、豐富的想象、優(yōu)美的音律、奔放的語言、濃烈的抒情而著稱,受到了各國翻譯名家的青睞。曹明倫先生早年對其進行了翻譯,深得西方語言文學大師李賦寧先生的贊賞,視之為我國翻譯界的一件大事,認為曹譯本具有“優(yōu)美”“確切”“通暢”等特點,并用“頗有詩趣”一語加以高度評價。②今天,筆者將從譯作的思想內(nèi)容、遣詞造句、格式韻律等方面,賞析《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曹明倫譯本的盎然詩趣。
“詩是一種對生活的體驗和玩索。”③詩人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深刻的情緒體驗和深厚的思想內(nèi)涵形成了作品獨具一格的意趣情韻,如王維的禪理、陶淵明的歸隱、孟浩然的山水。在西方,人文主義成為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身處文藝復興時代的莎士比亞,將人看作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用的滿腔熱忱謳歌頌揚人的價值和力量,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歌更是詩人人文主義精神的宣言,誠如他在第一百○五首詩中所言:“‘Fair,kind and true’is all my argument(真善美是我詩中的全部內(nèi)容)”,透過曹譯本優(yōu)雅飄逸的詩句,讀者浸沐在了詩歌濃郁的人文意趣之中。
1.對友誼的深情歌頌。人文主義思想倡導對人性的尊重和弘揚,友誼的光輝自然是人文主義作家筆下不可或缺的主題之一。在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一百五十四首詩歌中,前一百二十六首都是為自己的摯友(一位貴族青年)而作。在第五十二首詩中,莎翁這樣真摯地描繪友情:“So is the time that keeps you as my chest/Or as the wardrobe which the robe doth hide/To make some special instant special blest/By new unfoliding his imprison’d pride.”而曹明倫先生則傳神地譯出了友情在莎士比亞心中的分量:“時間就正如我的寶庫把你珍藏/或者像個衣櫥裝著華麗的衣裙/它每一次開門展露緊鎖的華光/都使那特定的一瞬格外地幸運?!庇谩皩殠臁薄叭A服”喻指無價的友情,用“展露緊縮的華光”,比喻與友人相見一剎那的驚喜。歲月有情,在人生長河中摯友知己宛如那一顆璀璨的明珠,照耀輝映著每個人的生命之旅。
2.對愛情的真摯呼喚。愛情的甜蜜亦是人文主義作家筆下的主題之一。十四行詩第一百二十七至一百五十二首寫給自己的情人(一位黑發(fā)女郎),這位女郎雖然相貌平平,卻深得詩人喜愛。在第一百三十首詩中,莎翁用熱情洋溢的文字,表達了自己對愛情的熾烈歌頌:“我見過錦緞般的玫瑰紅白相宜,但在她的臉上卻難覓這種玫瑰;有各種各樣勃馨香沁人心脾,與之相比她的呼吸就毫無香味……但我對天起誓,我情人世上少有,堪比那些被吹得天花亂墜的紅袖?!辈苊鱾愊壬谩板\緞般”突出玫瑰的絢麗燦爛,用“紅白相宜”“勃馨香”強調(diào)花朵的特征,借此比喻其他女子的閉月羞花之貌,更加反襯出詩人金石般堅定的真愛?!癴alsecompare”本意是“錯誤的比較”,曹先生靈活地將其譯為“被吹得天花亂墜”,那些有著所謂絕色美貌的女子在詩人那里不僅視若無睹,更是不值一提。通過曹先生的妙筆,傳神地表達了詩人對愛人的由衷欣賞,對愛情的忠貞不移,宣揚了人文主義對人的內(nèi)在價值的充分肯定。
3.對生命的熱情禮贊。人文意趣離不開對生命的禮贊。翻開《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曹譯本,莎士比亞對歲月的感傷、對時光的珍惜、對幸福的向往、對真善美的追求都一一呈現(xiàn)于字里行間,處處皆可捕捉到人文主義的思想光芒。第八首“Resembling sire and child and happy mother/Who all in one,one blessing note do sing”(“就像父親/兒子和快樂的母親/異口同聲地唱著一支動聽的歌”)是對家庭婚姻的謳歌和贊美,譯文流暢優(yōu)美,富于情味;第六十八首“Thus is his cheek the map of days outworn,When beauty lived and died as flowers do now”(因此他的臉頰是往昔的縮影,那時美像鮮花一樣自生自滅),“往昔”“像鮮花一樣自生自滅”等詞語貼切地傳達出詩人對生命的眷戀、對美的懷念與憧憬……掩卷沉思,讀者能夠時時感受到生命的美好,這是因為曹先生總會運用恰如其分的語言傳達出莎翁對現(xiàn)實生活和個體生命的種種觀照及深刻體悟,整個譯本意趣盎然,洋溢著細膩濃烈的人文主義思想芬芳。
文學翻譯不僅難在語言文字的交換,更難在神韻風貌的統(tǒng)一。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創(chuàng)作于16世紀的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代,屬于英國古典文學時期,具有華麗精致、莊嚴典雅的藝術(shù)特質(zhì)。在翻譯實踐中,曹先生充分調(diào)運其深厚的國學底蘊,巧妙運用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長,從中國古典文學中捕獲靈感,令譯作與莎士比亞原文神形兼?zhèn)?、高度契合,誦讀曹譯本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撲面而來的是中國古典文學凝練含蓄、明麗高貴的氣息,彰顯著雋永如水、余韻婉轉(zhuǎn)的古典情趣。
1.善用四字詞語。中國文學以四字詞語見長,四字詞語多見于中國成語,讀來富于情韻,意味深長。曹先生巧妙運用大量的四字詞語,為譯文增光添彩。如十四行詩第七首,莎士比亞將太陽的升落起沒形象地比作人的生命旅程,表達了詩人對人生階段的深刻領(lǐng)悟和對子嗣延綿的清醒認識。詩歌中“strong youth”本意是“青年時期”,而曹先生譯為“花信年華”,渲染了朝陽初升的青春動人;“weary car”是指“疲憊的車”,這里譯作“車殆馬煩”,突出了落日時分的蕭條光景;“l(fā)ow tract”本意為“低谷”,譯為“末路窮途”,強化了日薄西山的悲涼凄楚。在其他詩中,“瀛海珠玉”“星離云散”“彩增光”“巔峰云崖”等四字詞語隨處可見,使譯本語言流光溢彩、俊秀飄逸。
2.巧用古典詩詞。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幾千年的妙詞華章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的翻譯大師,他們善于汲取養(yǎng)分,積極內(nèi)化于心,豐富著翻譯語言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二首抒寫時間無情、青春易逝的悲涼,曹先生將“Then being ask’d where all thy beauty lies/Where all the treasure of thy lusty days”(那時若有人問起你的美在何處你錦瑟年華所有的瑰寶在何方),此句中“l(fā)ustydays”譯作“錦瑟年華”,化用了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錦瑟》一詩,讀者很容易聯(lián)想起“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的優(yōu)美意境與感傷情懷。第十八首“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堪稱佳作之一,原文和譯文交相輝映,體現(xiàn)了中西交融的特色,譯作中“紅消香斷”一詞使我們想起林黛玉的《葬花吟》中“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凄婉哀怨。
3.妙用中國元素。中國元素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和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與結(jié)晶,那些世代相襲的形象、符號和風俗習慣,已經(jīng)深深烙印在每一位華夏子孫的心中。翻譯外國文學,如果適當引入中國元素會達到生動貼切、言簡義豐的效果。第六十七首,愛友的臉頰“cheek”,曹先生將之譯為“玉貌”?!坝瘛痹谥腥A文化中,是一種美好的事物,象征著純潔、美麗、高貴,“玉貌”讓讀者馬上浮現(xiàn)出友人玉樹臨風般的風姿儀容。第一百三十四首中“Thou usurer,that put’st forth all to use”,曹先生加入“雁過拔毛”這一東方元素,夸張形象地突出了黑發(fā)女郎的貪得無厭?!巴跗刨u瓜,自賣自夸”本是一句在中國人人皆知的歇后語,具有主動宣傳、敢于推銷的哲學意蘊,第十九首最后一句“I will not praise that purpose not to sell.”英文原意是莎翁不會向別人過分夸耀友人的美貌,而曹先生譯為“并非賣瓜的我不會自吹自夸”,這樣的翻譯妙不可言。譯本中“九牛一毛”“滄海一粟”“秋波”“克星”“行將就木”等用語,令中國讀者心領(lǐng)神會,倍感親切。
當代翻譯家豐華瞻先生④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詩歌的翻譯和詩歌的創(chuàng)作如出一轍,其形式也應該強調(diào)民族化和大眾化,應當符合我國讀者的審美習慣,采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力求做到朗朗上口,唯有如此,才能被中國讀者接受和喜愛,才能發(fā)揮詩歌應有的作用。曹明倫先生的譯本充分尊重和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典雅而不艱澀,深邃而不隱晦。
1.靈活得體的遣詞造句。在翻譯實踐中,根據(jù)語境,選擇恰當?shù)皿w的詞語尤為重要,唯有如此,讀者才能準確理解和把握,譯文也不會顯得生硬不暢。如“Muse”一詞,依據(jù)語境意義的不同,可以譯為“繆斯”“詩人”“詩才”“詩興”等,而非死譯、硬譯為單一的“繆斯”。莎詩第六十首,表達了對“蕓蕓眾生都難逃時間的鐮刀”的無奈感傷以及對愛友“永遠把你贊美,直至萬古千秋”的執(zhí)著愛戀,詩中“time”一詞,曹先生將其靈活地譯為“時間”“光陰”“歲月”“流年”等,文采斐然,既傳達了莎士比亞詩歌語言的華麗,又讓廣大讀者在誦讀中感受到了本國語言文字的靈動魅力。
2.優(yōu)美雅致的文采辭章?!笆熳x唐詩三百句,不會作詩也會吟”,中國讀者自幼接受唐詩宋詞的沐浴熏陶,耳濡目染,更樂于誦讀優(yōu)美典雅的妙詞華章。莎士比亞的作品辭藻華麗,曹先生的譯文同樣文辭優(yōu)美。莎詩第十五首,先生對詞匯的選用堪稱匠心獨運——“increase”本意是“增加”,這里譯為“蕃息”;“cheer”本意為“鼓勵”,這里譯為“劭勵”;“most rich in youth”本意是“年富力強”,譯為“正值綺年”。誦讀這些詩句,一方面充分感受著莎翁詩歌語言的雍容華貴氣息,另一方面又仿佛置身于中國三千年的古典詩詞海洋之中,激發(fā)出潛藏已久的審美熱情,產(chǎn)生無限的閱讀樂趣。
疊詞的妙用也是曹明倫先生的翻譯特色之一。如第四十四首把“l(fā)argelengthsofmiles”譯為“迢迢關(guān)山”;第五十六首把“aperpetualdullness”譯為“沉沉昏睡”;第五十七首將“world-without-end”譯為“綿綿不盡”。渲染氣氛,增強音韻,朗朗上口。
3.清晰明朗的注釋意識。原文作者與譯文讀者之間通常不具有等同的文化默契,譯者付出的認知成本與譯文讀者獲得的認知效果成正比,為了讓讀者更好理解譯本,譯者必須付出足夠多的認知成本。為此,錢歌川老先生要求譯者在翻譯中為讀者找出典故的來歷,因為“英文中常用的一些典故,我們單就字面來看是不太容易了解的,但英美人卻家喻戶曉,成為日常語言的一部分,只要用一、二字提到那個典故,就沒有不完全會意的?!雹萆勘葋喪男性姸嘤帽扔骱偷涔剩又甏眠h,許多詩句難以被當代中國讀者透徹地理解,為此,曹明倫先生對譯本進行了精當?shù)淖⑨?。其實,閱讀曹明倫先生的翻譯論著,不難發(fā)現(xiàn),曹先生有著鮮明的注釋意識和客觀的注釋原則,在《英漢翻譯二十講》⑥中,他要求譯者必須準確判斷和觀照讀者對原文的認知語境和認知能力?!妒ソ?jīng)》與希臘羅馬神話是打開西方精神世界的兩把鑰匙,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多處引用。為了照顧中國讀者的認知語境,曹先生在譯本中增添了數(shù)十條注釋,引用《圣經(jīng)》、希臘羅馬神話的故事和典故以及百科知識。例如十四行詩第十八首《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是最膾炙人口的一首,集中彰顯了人文主義精神中愛的力量、美的永恒。在翻譯過程中,曹明倫先生特別地對“死神終難夸口你游蕩于死蔭”一句加入了注釋:此行語出《圣經(jīng)·詩篇》第二十三篇第四節(jié)“雖然我穿行于死蔭之幽谷,但我不怕罹難,因為你與我同在……”有了這樣的注釋,讀者對詩人和摯友之間生死相依的情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4.統(tǒng)一和諧的音律節(jié)奏。詩歌是一種講究音律美的文學體裁,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結(jié)構(gòu)工整,用律嚴格,節(jié)奏鮮明,讀來抑揚頓挫,余音繚繞。曹先生的譯文一方面盡量保持莎詩原韻,另一方面不拘泥于音律格式,文筆自然流暢,音律和諧對稱。例如十四行詩第一首:“可你卻要娶自己的燦燦明眸,憑自身的燃燒維持你的光焰。對自己太狠,做自己的對頭,在豐饒之鄉(xiāng)制造出饑月荒年。你今朝能為這世界彩增光,唯有你能預報陽春之回歸,你卻于自身蓓蕾把美質(zhì)掩藏,小氣鬼喲,你因吝嗇而浪費?!痹谶x文中,押韻嚴格,“眸-頭”,“焰-年”,“光-藏”,“歸-費”,相互呼應,讀來朗朗上口,舒緩張弛間韻味流淌,詩味全出。
魯迅先生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提出過文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原則,許淵沖先生認為這一原則同樣適用于詩歌翻譯,譯詩應該以準確精練呈現(xiàn)意美,以節(jié)奏押韻呈現(xiàn)音美,以整齊對稱呈現(xiàn)形美。通過上文分析,我們清楚地看到《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曹明倫譯本譯出了原詩含蓄形象、抑揚和諧、整齊統(tǒng)一的美學特征,使得譯本在意美、音美、形美上達到了極高的境地,成為“我國翻譯界的一件大事”,為譯壇留下了一本優(yōu)美通暢、詩趣盎然的上乘佳作。
2016年,距離莎翁逝世整整四百年?!耙淮^去,一代又來”,光陰荏苒,歲月如梭,莎士比亞的詩句卻能夠傲視時間的毒手,猶如一壇陳年佳釀,在歲月中散發(fā)著歷久彌新的馥郁芳香。曹明倫先生以博大精深的學養(yǎng)、敏銳善感的情懷、孜孜不倦的執(zhí)著,為中國讀者奉獻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精神饗宴。拜讀之余,先生在翻譯實踐中呈現(xiàn)出來的對詩人內(nèi)心世界的解讀、對傳統(tǒng)文化的化用、對讀者需求的觀照等翻譯功力底蘊,又必將成為我們年輕譯者的楷模。
①曹明倫:《翻譯之道:理論與實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28頁。
②見河北大學出版社《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曹譯本2008年版第4頁,是李賦寧先生為1995年版所作的序。
③朱光潛:《無言之美》,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38頁。
④豐華瞻:《詩歌翻譯的幾個問題——英詩漢譯的體會》,羅新璋、陳應年主編:《翻譯論集》,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885—894頁。
⑤錢歌川:《翻譯漫談》,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56頁。
⑥曹明倫:《英漢翻譯二十講》,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51頁。
作者:楊雪松,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編輯: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