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 曾慶華
【摘要】隨著病原微生物與免疫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醫(yī)學知識的不斷更新及患者對醫(yī)療服務要求的不斷增強,培養(yǎng)基本功扎實、職業(yè)素質過硬的基礎醫(yī)學生已經成為了醫(yī)學教育的重要目標。近年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基礎醫(yī)學教育的需求,對于醫(yī)學教師來說,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改進教學形式已經成為保障教學質量、完成新形勢下教育目標的關鍵。本文介紹了新形勢背景下的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教育對教師素質及教學形式的具體要求,并初步探討了新穎的教學方法在新形勢基礎醫(yī)學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新形勢;基礎醫(yī)學;病原微生物與免疫;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6)03-0165-02
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是一門基礎醫(yī)學課程,包括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兩部分,是臨床醫(yī)學和基礎醫(yī)學的銜接橋梁,其中病原學知識點多,記憶難度大,而免疫學理論知識多,抽象難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反映過于抽象、難學,甚至出現厭學情緒[1]。傳統(tǒng)的教材、教學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目前醫(yī)學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分析新背景下的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教育對教師、教學形式的新要求,有助于幫助教師自我提升及促進教學創(chuàng)新[2]。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在文中詳細總結了新形勢下對于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教育的具體要求,并介紹了幾種新穎的教學形式及其應用情況,旨在為新形勢下的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教學提供參考。
1 新形勢下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教學背景
1.1 教材難以滿足學科發(fā)展要求、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嚴重
近年來,與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相關的微生物技術、免疫學技術的發(fā)展十分迅速,但一方面,教材中的新知識的更新速度相對緩慢,另一方面,現行教材更側重理論學習、不注重實踐,這些都使現行教材的教學作用大大削弱。
1.2 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教學課程安排不合理
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現用教材內容較多,但實際教學課程較少,且由于學時減少及學??紤]到實驗經費問題,原來的實驗課程及時間也明顯縮減,以至于學生較多通過多媒體等設施了解實驗過程與原理,缺乏合理的動手能力,加大了學生對于課程的理解難度。
2 新形勢下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教學對教師的新要求
2.1 實驗帶教老師的工作責任感應進一步加強
實驗課程是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其能促使學生學以致用、增加操作經驗。在實驗操作中,課程老師可通過現場演示操作方法加深學生印象,其教學作用不可替代,但目前實驗老師的落實較差,多數學生無特定實驗教學老師指導,在實習過程中未能得到實踐機會,而繁重的工作任務也使實驗帶教效果難以達到預期。因此,在新形勢下,實驗帶教老師需能夠合理分配工作時間、重視培養(yǎng)學員思維能力、實踐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足的實踐機會,另外,帶教老師還應具有較強的責任感、能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答疑解惑、分享經驗,并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檢驗帶教學習效果。
2.2 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改進教學形式
不可否認,教學隊伍中存在吃老本、照本宣科者,而新形勢下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領域的科研成果不斷涌現、學科知識內容不斷更新、外延不斷擴展,這樣的形勢也使一成不變的教學形式受到挑戰(zhàn)。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教師一方面應提升自身知識儲備水平、多研讀相關文獻、學術著作,促進自身技術水平、職業(yè)素質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還要求教師能夠積極改進教學形式,使教學過程更具有互動性、更能引起學生關注。
3常見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教學方法分析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改進教學形式對于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教育具有必要性,下面特介紹三種常見的教學方式。
3.1 多媒體授課
傳統(tǒng)的書面說教式教學的教學形式相對單一、枯燥,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將教材中的手術操作、相關原理制作成動畫形式,配以簡明扼要的文字,可進一步簡化教學過程,并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立體。一方面多媒體教學形象、重點突出,有助于促使學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可充分激發(fā)學習興趣、活躍教學氣氛。
3.2 互動式教學
互動式教學是活躍教學氣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另一個重要的手段?;邮浇虒W的形式可分為自學式、問答式,自學式針對擴展內容,如知識背景、發(fā)展歷史、存在問題等,通過學生自制課件、講座的方式,可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給學生、教師一個分享、交流平臺,促進雙向互動;問答式針對教學計劃內容,在教學進行到一個階段后,由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由學生作答,答對者予以加分獎勵,這種形式一方面可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加深印象。
3.3 實踐性學習
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定期舉行小組座談會,會議上由帶教老師總結實驗過程中注意的相關問題,或以實際操作案例作對象,由學生分析實驗操作細節(jié)、注意事項等環(huán)節(jié),并由學生獨立制作報告方案,上交后,由帶教老師對報告的可行性、正確性進行評估和反饋,對不正確的方案予以及時糾正。通過這種實踐性的學習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常見實踐性學習方法包括:案例教學法、PBL教學法等。
4小結
近年來,傳統(tǒng)的教材、教學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目前基礎醫(yī)學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本研究主要闡述了目前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教學的新背景,并對新形勢下的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教學方法進行初探,總之,新形勢下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教學在教學人員、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上均需進一步改進,而多媒體授課、互動式教學、實踐性學習三種教學形式則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理論與實際結合、強化教學效果,值得在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教育中加以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賀曉靜. 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教學方法探討[J]. 河南職工醫(yī)學院學報, 2011, 23(6):760-761.
[2] 楊鵬. 淺談新形勢下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學中的因材施教[J]. 求醫(yī)問藥:學術版, 2011, 09(7):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