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良壽
[摘 要]商事仲裁具有權力性,法院對于商事仲裁的干預具有其必要性,但是法院對于商事仲裁的干預必須要兼顧公平和效率,遵循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和依法干預的原則,在適當?shù)钠鯔C中進行干預,明確商事仲裁管轄權、撤銷、重新仲裁和執(zhí)行的干預邊界,明確對商事仲裁的實體事實和程序違法的監(jiān)督。
[關鍵詞]商事仲裁;監(jiān)督;干預;邊界
[中圖分類號]D997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經濟主體的意思自治原則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基于商事仲裁解決民商事糾紛具有自治性、便捷性、經濟性等特性而被廣泛的用于社會的民商事糾紛的解決當中。所以對商事仲裁規(guī)范,明確好法院對商事仲裁干預的基礎和契機,明確具體的干預情形才能讓商事仲裁實踐得到發(fā)展和完善。商事仲裁的意思自治性能夠充分的支持其蓬勃發(fā)展,但是在社會商事活動經驗中商事仲裁并不是只要雙方當事人具有仲裁協(xié)議就能不產生糾紛,所以法院對于商事仲裁的干預在這個時候就顯得很有必要性和正當性。
1 法院干預商事仲裁的必要性
法院對于商事仲裁的干預是必然的,但是一般而言,法院是不得介入商事仲裁的,但是權利和義務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自由,基于社會公正等的考慮,法院對于商事仲裁的干預又是不可或缺的。
商事仲裁制度的核心表現(xiàn)為司法權。商事仲裁制度表現(xiàn)出何種形式,都是國家所予以認可的一種社會糾紛解決機制,只是商事仲裁具有被動性,是被動型的司法權,不會主動去干預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商事仲裁之所以能夠存在和發(fā)展起來就是由當事人的基于自愿達成合意選擇仲裁,同時仲裁庭的管轄權也是也是當事人授權的結果,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結果。
2 法院對商事仲裁干預的現(xiàn)實基礎和法律基礎
商事仲裁發(fā)展到現(xiàn)在,可以說成為了一種可以和訴訟相比肩的商事爭議解決方式之一了,商事仲裁和司法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商事仲裁發(fā)展必須理清的一個重要問題。仲裁管轄要有當事人合意;仲裁程序等也要合法,對于一些仲裁庭沒有管轄權或者在仲裁程序上出現(xiàn)問題,不合法等沒有體現(xiàn)自愿,或者沒有得到切實履行等等的裁決行為或者裁決法院的干預是必要的,這樣才能體現(xiàn)公平正義,做到公正和效率的統(tǒng)一。
現(xiàn)代社會一路走來,意思自治在商事領域從備受推崇到至高無上的寶座中逐漸回到其該有的地位,受限于社會秩序、社會價值、法律價值當中,任何的契約自由要符合社會公共利益。規(guī)范商事仲裁的法律主要有國內法和相關的國際法,《仲裁法》及其相關司法解釋,《民事訴訟法》做出了相應的規(guī)定。同時中國是《承認及執(zhí)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的締約國,所以這也是我國法院對商事仲裁進行干預的重要依據(jù)之一。
3 法院干預商事仲裁的情形
3.1 法院干預商事仲裁的契機
第一,商事仲裁雙方當事人沒有達成合意。商事仲裁實質就是公民實現(xiàn)自我,自我管理自身行為的一項制度安排。商事仲裁存在的基礎也是因為雙方當事人的合意,沒有了雙方的合意,商事仲裁就沒有了存在的可能性。所以當商事仲裁的當事人合意破裂,而沒有達成新的合意的情況下,法院對于商事仲裁的干預就有其正當性和必要性。第二,仲裁權行使不當或者仲裁裁決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仲裁權是一種權力,仲裁裁決的做出是為了解決糾紛,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是有影響的。仲裁權是一種要保證公正的權力,仲裁權作為一種權力必須是要有限制的權力,即是一種有限權,因為權力的無限擴張必然有損權利,這與現(xiàn)代社會的主流是背道而馳的,權力必須要有制約,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好權利,權力的制約必然是來這國家法律的制約,法院的制約干預就是最好的形式之一。第三,未參加仲裁協(xié)議的第三人利益受損。這里所指的第三人是指處于仲裁協(xié)議外部的第三人,利益受損是指仲裁裁決對該第三人的權利義務關系產生了影響。仲裁機關在仲裁裁決做出的當時并沒有發(fā)現(xiàn)該裁決對第三人的權利義務產生影響,做出了裁決。當仲裁裁決作出后第三人發(fā)現(xiàn)其權利義務關系因該仲裁裁決受到了影響,其向法院請求進行利益維護時,法院是要對仲裁機關做出的裁決進行干預的。這里的第三人處于仲裁協(xié)議的外部,與仲裁當事人沒有仲裁協(xié)議,也不能及時的讓仲裁機關了解到真實的情況,所以法院的干預也是必要的。
3.2 法院干預的具體情況
仲裁協(xié)議效力的干預。具有法律效力的東西不是當事人憑空說具有法律效力就當然的具有,而是要符合一定的相關條件,比如協(xié)議的當事人是否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當事人的合意、協(xié)議具有可仲裁性、仲裁協(xié)議形式的合法性。有效的商事仲裁協(xié)議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在有權確在仲裁協(xié)議效力的機構的問題上,對于一方當事人認為仲裁協(xié)議具有效力,并且請求仲裁機構確認仲裁協(xié)議效力,但是另一方當事人認為仲裁協(xié)議無效,對于這種情況的處理法院就應該要把握仲裁機構是否接受申請并已做出決定這一個時間點,如果仲裁庭先于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并且已經做出了仲裁的,這時候的人民法院就不應該再受理;如果仲裁機構接受申請后尚未做出決定,人民法院應與受理,同時申請仲裁機構中止仲裁。對于這一時間點事客觀可把控的,所以對于在這一時間點爭議的解決不存在有證據(jù)和自由裁量的可能性,所以對于這一爭議的解決必然會得到雙方當事人的信服2、對仲裁庭管轄權的干預。我們都知道商事仲裁時基于雙方當事人一致的意思表達,他們的合意一旦具有法律效力那么就是一個有效的協(xié)議,所以對于管轄權這一問題也就沒有什么爭議了,很自然的由仲裁庭行駛管轄權,法院也就自然不具有對于這一情形下的管轄權。但是仲裁協(xié)議排除法院管轄權并不是絕對的,因為在我們的生活實踐中,對于協(xié)議效力的爭議往往是不會沒有的,這時候法院就具有對于這一爭議的干預權,對于管轄權的問題作出仲裁庭是否具有管轄權的干預。3、對商事仲裁裁決的撤銷和對重新仲裁的干預。法律尊重商事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對于他們達成合意的仲裁協(xié)議,做出了裁決后就對達成合意的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約束力、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和終局性。法院不主動撤銷仲裁庭作出仲裁裁決,但是仲裁裁決的做出不是神,也是會有錯誤的,可能由于仲裁庭的組成或者適用法律等問題上出現(xiàn)錯誤,如果法律對一些仲裁裁決認定為錯誤的仲裁裁決,主要有違背了公共秩序等法律禁止的情形的就應該進行干預。我國仲裁法規(guī)定,如果仲裁員違反了社會公共利益,應當裁定撤銷,法院是應當撤銷,而不是自由裁量為可以撤銷。
商事仲裁的權利救濟途徑是法治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司法監(jiān)督,法院的干預使得商事仲裁健康的發(fā)展,我們需要理論的積累和實踐的驗證,通過理清法院干預商事仲裁的邊界達到商事仲裁的目的。完善了商事仲裁糾紛的解決必然會有效的促進糾紛的解決,最后反映到商事活動的效率和效果上,有效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和和諧。
[參考文獻]
[1] [美]哈德羅.伯爾曼著.賀衛(wèi)方,高鴻鈞,張志銘等譯.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tǒng)的形成[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2] 趙健著.國際商事仲裁的司法監(jiān)督[M].法律出版社,2000.
[3]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商務印書館,1961.
[4] 鄧正來,景躍進.建構中國的市民社會[J].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2(11).
[5] 喬欣.比較商事仲裁[M].法律出版社,2004.
[6] 石育斌.國際商事仲裁研究[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7] 趙健.國際商事仲裁的司法監(jiān)督[M].法律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