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重奇 馬睿穎
清代兩種中西閩北方言文獻音系比較研究
——《建州八音字義便覽》(1795)與《建寧方言英漢字典》(1901)音系比較
馬重奇 馬睿穎
近年來,筆者深入研究新近發(fā)現的清代《建州八音字義便覽》(1795)和《建寧方言英漢字典》(1901)兩種閩北方言文獻的音系,并與現代閩北6個方言點進行歷史比較。全文五個部分:一、清代兩種中西閩北方言文獻簡介;二、中西兩種閩北方言文獻聲母系統(tǒng)比較研究;三、中西兩種閩北方言文獻韻母系統(tǒng)比較及其音系性質研究;四、中西兩種閩北方言文獻聲調系統(tǒng)比較研究。五、小結。最后的結論是:中西兩種閩北方言文獻反映了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閩北建甌方言音系,中文文獻對古建甌方言音系的構架有著重要貢獻,西文文獻對古建甌方言音系的音值構擬起著重要的借鑒作用,亦可窺視兩百年來建甌音系的演變軌跡。
兩百年來;建甌方言文獻;中西比較;歷史比較
本文擬比較《建州八音字義便覽》(1795)和《建寧方言英漢字典》(1901)的音系及其性質,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建州”和“建寧”是同地異名還是異地異名的問題?!督óT縣志》①福建省建甌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建甌縣志》,中華書局1994年版。記載了建甌歷代的歷史沿革。東漢建安初年(196),劃分侯官北鄉(xiāng)土地,設置建安縣(古建甌縣名)。三國吳永安三年(260),設建安郡,郡治在建安(今建甌)。晉惠帝(291~306)時,建安郡屬江州(今江西九江)。南朝宋高祖時,建安郡仍屬江州。陳永定二年(558),建安郡改屬閩州(今福州)。隋開皇九年(589),廢郡為縣,屬泉州(今福州)。大業(yè)三年(607),恢復建安郡,郡治設在閩縣(今福州),領閩縣、建安、南安、龍溪4縣。唐武德四年(621),改建安郡為建州。天寶元年(742),復改建安郡,建安縣屬建安郡。宋開寶八年(975),南唐平,恢復建州,建安縣屬建州。紹興三十二年(1162),改建州為建寧府。建安縣、甌寧縣屬建寧府管轄。元至元初年(1264),建寧府屬江浙行中書省杭州。至元十五年,改為建寧路,建安縣、甌寧縣屬建寧路,屬福州行中書省,置錄事司。至正二十二年(1362)立建寧分省。明洪武元年(1368),罷錄事司恢復建寧府。建安縣、甌寧縣屬建寧府管轄。清自順治三年(1646)起沿襲明制。民國元年(1912)仍稱建寧府,后改稱建甌府,民國2年裁府,合并建安、甌寧2縣,各取首字命名為建甌縣,屬建安道管轄,道址設在南平。民國17年,建甌改為縣政府,直屬省管轄。民國35年,全省劃分為7個行政督察區(qū),建甌屬第三行政督察區(qū)??梢?,早在621年建甌就稱作“建州”,1162年改為“建寧”,1912年改稱“建甌府”,1913年改為“建甌縣”。因此,《建州八音字義便覽》的“建州”和《建寧方言英漢字典》的“建寧”就是現在的“建甌”。1949年建甌解放,設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建甌、建陽、崇安、浦城、水吉、松溪、政和、邵武、光澤9縣,專員公署設在建甌。1950年3月,改為建甌行政專員公署。同年4月,署址移設建陽,改名為建陽行政專員公署。建甌縣屬建陽行政專員公署。
《建州八音字義便覽》(簡稱《建州八音》)是一本記錄閩北方言的韻書,用現在的話說,即為方言辭典。作者是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福建玉融(今福清)人林端才(字正堅氏)所著,他模仿了《戚林八音》的體制,是研究福建閩北古代方音的寶貴文獻。《建州八音字義便覽·敘》曰:
十三經,治世之書,而《爾雅》興焉。其體詳于訓詁,蓋字學之權輿也。厥后如許氏之《說文》精于形象,沈氏之《四聲譜》妙于音韻,以及《洪武正韻》,國朝《康熙字典》薈萃群書,允稱瀚海軌范。而求其易于齊民方言、將音覓字者則莫便于閩中戚公之《八音》、碧翁之《字義》。顧是書也,吾輩雖同志趨向,惜建屬地異語,殊難以習學省音。今特因其音韻,仿其體格,將原譜“春花香秋山開”三十六字母改為“時年秾梅兒黃”三十六字母,亦用以梓里鄉(xiāng)談匯成是集,俾得互參便閱,不至傷于脫略。其以開字學捷徑,殆亦補《爾雅》所未備歟。至于三十六字母與乎一字調出上下各四聲,以及十五音韻,俱載《例言》,茲未及詳也。是為序。時乾隆六十年(1795年)季秋月題于建州芝山書屋。
《敘》中闡述了作者編撰《建州八音字義便覽》的意圖,就是為了“建屬地異語”,讓民眾“互參便閱”?!稊ⅰ泛筮€附有《例言》。《建州八音》按照作者排定的聲韻系統(tǒng)匯輯編排,以音統(tǒng)字。每一字的發(fā)聲由“字母”(即今韻母)、“音韻”(聲母)、“音”(聲調)三部分組成,三十六“字母”為綱,十五“音韻”順次與之拼合為體,以八音序之成字。其目的是為了方便根據發(fā)音方便找到需要的字。
《建寧方言英漢字典》(ACHINESE—ENGLISHDICTIONARY0FTHEKIEN—NíNGDIALECT),作者W.C.white編,其生平事跡不詳。正文前有Introduction(說明);字典正文按建寧羅馬字母順序排列,聲母系統(tǒng)采用《建州八音》的“十五音”,韻母系統(tǒng)也采用“三十六字母”,聲調系統(tǒng)基本上是按“八音”來編排。該字典由教會傳教士協(xié)會1901年10月在福州出版。
在本節(jié)里,我們將分別介紹《建州八音字義便覽》和《建寧方言英漢字典》的“十五音”,并與現代閩北方言6個方言點的聲母系統(tǒng)進行比較。
過了百余年,W.C.white編撰的《建寧方言英漢字典》則根據《建州八音字義便覽》“十五音韻”構擬出具體音值,即FifteenInitials(15個聲母):
?
現將《建州八音字義便覽》“十五音韻”和《建寧方言英漢字典》的“十五音”以及現代閩北建甌、松溪、政和、石陂、建陽、崇安等6個方言點的聲母系統(tǒng)①參考黃典誠主編的《福建省志·方志》:“閩北方言聲母對照表”。進行比較:
?
上表可見,建甌、松溪、政和三個方言點均 15個聲母,即[p]、[p‘]、[m]、[t]、[t‘]、[n]、[l]、[k]、[k‘]、[?]、[x]、[ts]、[ts‘]、[s]、[?],雖然有些字的聲母歸類不一,但基本上一致?!傲蹦高€可以擬作[s],如《建州八音字義便覽》“南”韻、《建寧方言英漢字典》“籃”讀作[sa?1],可以印證閩北方言部分來母字讀作[s]聲母①參考黃典誠主編的《福建省志·方言志》“閩北方言聲母對照表”。。蒲城石陂的聲母是21個,比建甌、松溪、政和多了 6個聲母,即[b]、[d]、[h]、[dz]、[?]、[ɡ]。建陽 18個聲母,比建甌、松溪、政和多了[β]、[h]、[?]3個聲母。崇安18個聲母,比建甌、松溪、政和多了[β]、[h]、[j]3個聲母。顯然,《建州八音字義便覽》“十五音韻”和《建寧方言英漢字典》的“十五音”與閩北建甌、松溪、政和3個方言點聲母系統(tǒng)基本上相同,而與石陂、建陽、崇安3個方言點聲母系統(tǒng)差別較大。石陂、建陽、崇安3個方言點受周邊吳語方言的影響,濁音聲母較多。從音系性質來說,我們倒可以排除這三個方言點反映以上兩種方言文獻音系的可能性。
林端才在《建州八音字義便覽》記載了“三十六字母”:“時年秾梅兒黃犂田園種茄麻吳舍正皮刂魚臍油茅厝園桐發(fā)放茶峩陽蟠蛇人販柴南橋過?!毕掠凶⒔猓骸皟取N’同‘秾’,‘厝’同‘茄’,實只三十四字母?!?/p>
W.C.white編撰的《建寧方言英漢字典》在正文前根據《建州八音字義便覽》“三十六字母”構擬出具體音值,即ThirtySixFinals(36個韻):
?
上表可見,《建寧方言英漢字典》對《建州八音字義便覽》第3秾韻和第10種韻均擬音為;對《建州八音字義便覽》第11茄韻和第21厝韻均擬音為,實際上也只有34個韻母。然而,《建寧方言英漢字典》中除了記載以上34個韻母之外,還增加了[ue]、[ui]、[i??]三個韻母,共計有37個韻母。請看下表:
?
[2]見《建寧方言英漢字典》“ue”韻母條。
當下,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主要是利用行政手段和行業(yè)協(xié)會的保護,對于其運用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淡薄,鮮有相關藝術人利用現代知識產權制度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比如通過申請注冊商標等法律手段來制止產品的侵權行為。但是,結合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的特征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我們發(fā)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現代知識產權制度有很多契合點。
[3]見《建寧方言英漢字典》“ui”韻母條。
《建寧方言英漢字典》(1901)比《建州八音字義便覽》(1795)晚了106年,除了保持34個韻母以外,還增加了[ui]、[ue]、[i??]3個韻母。其中[ui]韻母,字典舉了20個例字,即[hui2]肺費廢;[hui3]芾悱菲扉痱斐腓誹匪榧緋篚靡;[hui4]肸;[hui5]非翡飛。[ue]韻母,字典舉了2個例字,即[ue3]浮;[hue8]阜。[i??]韻母,字典僅舉了1個例字,即這,This(這),demonstrativeadjective(示范形容詞);ciě[tsiε]。
為了探討《建州八音字義便覽》和《建寧方言英漢字典》的音系性質,我們還將《建州八音字義便覽》(簡稱“建州”)“三十四字母”和《建寧方言英漢字典》(簡稱“建寧”)的“三十七字母”以及現代閩北建甌、松溪、政和、石陂、建陽、崇安等6個方言點的韻母系統(tǒng)①參考黃典誠主編的《福建省志·方言志》“閩北方言韻母對照表”。進行歷史比較:
?
[5]見福建省建甌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建甌縣志·方言》,中華書局1994年版。
?
?
黃典誠主編的《福建省志·方言志》考證,建甌和建陽34個韻母,政和33個,崇安32個,石陂30個,松溪28個。前文考證現代閩北聲母系統(tǒng),石陂、建陽、崇安3個方言點聲母系統(tǒng)與《建州八音字義便覽》和《建寧方言英漢字典》差別較大,可排除它們3個方言點;而與建甌、松溪、政和3個方言點聲母系統(tǒng)基本上相同,而現代松溪方言韻母只有28個,亦可排除。下面著重分析建甌、政和兩個方言點的韻母系統(tǒng)。建甌和政和同屬閩北方言,約有24個韻母大致相同,但有10個韻母存在差異:(1)黃 Uang[ua?]韻,建甌讀作[ua?],政和讀作[uau?];(2)茄]韻/厝韻,建甌讀作[i?],政和讀作[io];(3)茅 Mê[me]韻,建甌讀作[e],政和讀作[ε];(4)桐 T?ng[t‘o?]韻,建甌讀作[o?],政和讀作[au?];(5)發(fā) Huǎi[huai]韻,建甌讀作[uai],政和讀作[uε];(6)放韻,建甌讀作[hu??],政和讀作[uau?];(7)峩韻,建甌讀作[?],政和讀作[o];(8)蟠 P?ing[p‘ui?]韻,建甌讀作[ui?],政和讀作[uεi?];(9)人 Nêng[nei?]韻,建甌讀作[ei?],政和讀作[εi?];(10)販 Huaing[huai?]韻,建甌讀作[uai?],政和讀作[uεi?]。以上 10個韻母讀音建甌方言均與《建寧方言英漢字典》同,而與政和方言不同,說明該字典所反映的音系是建甌方言音系。請看下表:
?
《建寧方言英漢字典》37個韻母中還有與現代建甌方言不同之處:(1)囥韻與桐 Tong[t‘o?]韻是對立的兩個韻母,而現代建甌方言均讀作[??]韻母,并無[o?]韻母。(2)陽 Iong[io?]韻和這[i??]韻是對立的兩個韻母,而現代建甌方言均讀作[i??]韻母,并無[io?]韻母。(3)肺 hui[hui]韻和浮 ue[ue]韻是《建州八音字義便覽》所沒有的,而是《建寧方言英漢字典》所新增的,但現代建甌方言則無[ui]、[ue]韻母,肺字今讀作[xi],浮字今讀作[xu]。這種現象由兩種可能性,一是110年前建甌方言確實存在[ui]和[ue]韻母,后來由復元音韻母演變?yōu)閱卧繇嵞福踚]和[u];二是110年前建甌方言確實沒有[ui]和[ue]韻母,是《建寧方言英漢字典》吸收了周邊方言的個別韻類,現代政和、建陽、崇安諸方言有[ui]韻母,建陽方言有[ue]韻母,假設百余年前也是如此。(4)現代建甌方言有延[iei?]韻母,這是新增的韻母,而《建州八音字義便覽》和《建寧方言英漢字典》則均無此韻母。
林端才在《建州八音字義便覽》記載了“八音”:“八音上:之志指即;八音下:芝志集字?!边€在“環(huán)有定準”對“八音”(即“八環(huán)”)做了專門解釋:
環(huán)有定準:●實環(huán)有音有字?!鹛摥h(huán)有音無字?!蛑丨h(huán)二六同音。首環(huán)之字概屬平聲。二環(huán)之字純是仄。三環(huán)平仄互兼。茲分布為兩截,以平聲之字列為上,其中用一小虛環(huán)寫有“俱平聲”三字為間,其環(huán)下之字概屬仄聲。若全環(huán)純平,末亦有“俱平聲”三字為識認。如無環(huán)記者,則是仄矣。四環(huán)亦是純仄。五環(huán)純平。六環(huán)義同二音。七、八兩環(huán)亦俱仄。其環(huán)不論虛實,按環(huán)各屬一音,取字必要細尋,逐環(huán)挨數方不至有錯行之誤。
經考察,《建州八音字義便覽》以“八環(huán)”來表示“八音”:(1)“首環(huán)之字概屬平聲”,即指陽平調;(2)“二環(huán)之字純是仄”,即指陰去調;(3)“三環(huán)平仄互兼”,即指上聲調,包含部分古平聲字,部分古上聲字;(4)“四環(huán)亦是純仄”,即指陰入調;(5)“五環(huán)純平”,即指陰平調;(6)“六環(huán)義同二音”,與二環(huán)同為陰去調;(7)“七、八兩環(huán)亦俱仄”,即指陽入調和陽去調。
W.C.white編撰的《建寧方言英漢字典》則對《建州八音字義便覽》“八音”進行描寫:
①參考黃典誠著《黃典誠語言學論文集》“建甌方言初探”,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頁。
據考證,《建寧方言英漢字典》所謂“一音”即指陽平調;“二音”和“六音”均指陰去調;“三音”即指上聲調;“四音”即指陰入調;“五音”即指陰平調;“七音”即指陽入調;“八音”即指陽去調。
上文可見,《建寧方言英漢字典》是根據《建州八音字義便覽》的“八音”來進行描寫的。為了探討兩百年來建甌方言聲調的演變軌跡,我們擬將中西兩種建甌方言文獻與現代建甌聲調系統(tǒng)比較如下:
序號 建州八音字義便覽 建寧方言英漢字典 現代建甌方言1 首環(huán)之字概屬平聲 Têéng,首音 (陽平調)2二環(huán)之字純是仄 Niéng,二音 陰去調3三環(huán)平仄互兼 Sángéng,三音 上聲調4四環(huán)亦是純仄 Siéng,四音 陰入調5五環(huán)純平 Ngùéng,五音 陰平調6六環(huán)之字純是仄 Lù¨éng,六音 (陰去調)7七環(huán)亦仄 Chǐéng,七音 陽入調8八環(huán)亦仄 Bǎiéng,八音 陽去調
上表可見,《建州八音字義便覽》和《建寧方言英漢字典》均為7個調類,平去入各分陰陽,上聲單獨一類。而現代建甌方言則只有6個調類,即陰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少了陽平調。據考證,同是古濁平調字與現代建甌方言對應沒有規(guī)律,如:[i]池尼旗疑、[u]圖糊、[y]除余、[a]查、[ua]和、[iε]爺、[uε]葵淮諸字現代建甌方言均為上聲調字;又如:[i]疲眉厘、[u]媒奴爐吳、[y]鋤驢魚、[a]爬茶牙蝦、[ε]來萊貍、[uε]麻、[yε]皮鵝蛇①見李榮主編《建甌方言詞典》“引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頁。諸字現代建甌方言均為陰去調字。因此,中古平聲濁音聲母字發(fā)展到現在,要么演變?yōu)樯下曊{,要么演變?yōu)殛幦フ{。
《建州八音字義便覽》(1795)和《建寧方言英漢字典》(1901)是中西兩位語言學家編撰的閩北方言文獻,分別反映了220年和115年前閩北建甌方言音系。由于兩種文獻相差106年,因此,語音差別不大,但與現代建甌方言音系卻存在一些差異。
就聲母系統(tǒng)而言,中西兩種方言文獻均記載了15個聲母,即[p]、[p‘]、[m]、[t]、[t‘]、[1]、[n]、[ts]、[ts‘]、[s]、[k]、[k‘]、[?]、[h]、[?],與《匯集雅俗通十五音》(1818)“十五音”不完全相同。西文方言文獻把“柳”母擬作[1],把“問”母擬作[m],把“語”母擬作[?],是因為閩北建甌方言無鼻化韻母與鼻化韻母之分,且鼻音較重;“柳”母還可以擬作[s],如“籃”讀作[sa?1],可以印證現代閩北方言部分來母字讀作[s]的事實。把“入”母擬音為[n],說明早在1795至1901年之間閩北建甌方言古日母和泥母已合流讀作[n]。
就韻母系統(tǒng)而言,中西兩種建甌文獻的韻母數分別是34個和37個。《建寧方言英漢字典》比《建州八音字義便覽》多出[i??]、[ui]、[ue]三個韻母,說明當時存在[io?]韻母與[i??]韻母的對立,也存在[ui]、[ue]兩個韻母。若與現代建甌方言比較,中西兩種文獻囥[k‘??]韻母與桐[t‘o?]韻母是對立的,現代建甌方言則合流讀作[??]韻母;陽[io?]韻與這[i??]韻是對立的兩個韻母,而現代建甌方言也合流讀作[i??]韻母;肺[hui]韻和?。踰e]韻是《建州八音字義便覽》所沒有的,而是《建寧方言英漢字典》所新增的,但現代建甌方言則無[ui]、[ue]韻母,肺字讀作[xi],浮字讀作[xu]?,F代建甌方言有延[iei?]韻母,而《建州八音字義便覽》和《建寧方言英漢字典》則均無此韻母。凡此種種,均為閩北建甌方言韻母的動態(tài)演變現象。
就聲調系統(tǒng),《建州八音字義便覽》和《建寧方言英漢字典》均為7個調類,平去入各分陰陽,上聲單獨一類。而現代建甌方言則只有6個調類,即陰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少了陽平調。據考證,一兩百多年前的建甌方言陽平調,已產生音變,要么演變?yōu)樯下曊{,要么演變?yōu)殛幦フ{。
從音系性質方面看,本文采用排除法來分析中西兩種閩北方言文獻的音系性質。就聲母數的多寡就可排除屬石陂(21聲母)、建陽(18聲母)、崇安(18聲母)諸方言點的可能性;就韻母數的多寡就可排除屬松溪(28韻母)方言點的可能性?!督ㄖ莅艘糇至x便覽》“黃、茄、茅、桐、發(fā)、放、峩、蟠、人、販”10個韻母讀音,現代建甌方音與《建寧方言英漢字典》音值同而與政和方音不同的例證,來說明中西兩種文獻所反映的音系的確是建甌方言音系。
總之,中西兩種閩北方言文獻反映了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閩北建甌方言音系,中文文獻對古建甌方言音系的構架有著重要貢獻,西文文獻對古建甌方言音系的音值構擬起著重要的借鑒作用,亦可窺視兩百年來建甌音系的演變軌跡,為福建方音史研究提供一份翔實的資料。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發(fā)現的明清時期兩種閩北方言韻書手抄本與現代閩北方言音系”(08YYB011)
馬重奇,男,1949年生,兩岸協(xié)創(chuàng)中心福建師范大學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州350007);馬睿穎,女,1985年生,文學博士,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福州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