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輝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進步,傳統(tǒng)的攝影藝術的專業(yè)性已經被解構,攝影越來越成為普通群眾追求生活情趣的一部分,而不再只屬于專業(yè)攝影師追求的領域,社會普及性也越來越高??茖W技術的進步使得攝像器材的使用也越來越方便簡單。文化館承擔著對群眾進行文化宣傳教育的責任,攝影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不僅能帶動攝影藝術的發(fā)展,還能夠提升群眾的審美能力。筆者針對攝影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意義進行分析,有望能夠給攝影藝術的普及發(fā)展帶來一些借鑒意義。
關鍵詞:攝影;群眾文化;普及意義
中圖分類號:J4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5-0228-01
與傳統(tǒng)藝術形式中的精英文化觀念不同,攝影藝術的創(chuàng)作主體并不只局限于從事高雅文化的藝術家,而是只要擁有攝影器材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攝影作品的創(chuàng)作。隨著攝影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攝影器材的選擇使用越來越方便和多樣化,攝影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們記錄生活的重要工具,使得攝影越來越成為群眾文化的一種主要形式,也成為展現(xiàn)大眾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的重要載體。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觀念的改變,群眾文化越來越成為文化現(xiàn)象的一種普遍形式之一,攝影藝術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不僅能夠提升群眾文化的消費層次,同時也有利于建設我國的精神文明,文化館的管理人員作為文化的參與者,要在組織群眾文化的過程中起到良好的輔導作用,這就要求管理人員明白攝影藝術在群眾文化中的重要意義,為促進攝影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攝影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性分析
(一)審美角度的普及性
照片作為攝影的產物,不像高雅藝術中的美術作品或舞蹈作品需要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才能理解。由于人人都具有自己的審美標準,都具有根據自己的認知結構欣賞照片的能力,攝影作品不僅可以觀賞者帶來美的享受,通俗的大眾紀實性攝影作品還能激發(fā)群眾創(chuàng)造的欲望,產生大眾審美的共鳴。
(二)攝影工具的普及性
數碼技術越來越發(fā)達,相機的也越來越簡單方便。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普遍提高,希望通過攝影留下對生活的美好紀念的愿望也需要得到滿足。同時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不斷發(fā)展,手機的功能也越發(fā)強大,照相技術不斷優(yōu)化,使得即使買不起高端相機的普通人也能通過手機進行攝影作品的拍攝,包括對日常生活的記錄,節(jié)假日、旅游活動等的留影紀念等。
(三)反應生活的普及性
攝影這一活動本身就是對現(xiàn)實社會大眾生活的反應,一方面可以展現(xiàn)美麗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同時也是折射現(xiàn)實生活的艱辛與疾苦的手段;展現(xiàn)世間的愛與美好,也反應社會的邪惡與矛盾。攝像頭就好比人們的眼睛,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記錄,幫助人們體會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幫助我們認識世間的全貌,也幫助大眾理解生活的真諦。
二、科學技術對攝影普及的推動作用
(一)簡化了攝影操作的繁瑣性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攝影的操作的過程越來越簡單化,對于普通群眾來說,不再需要擔心學不會繁瑣的操作過程而放棄攝影的樂趣,自動曝光、自動對焦等全數字化的功能的逐漸完善,使得普通老百姓也能成為攝影師。人們不再需要受到技術的限制,也不必耽誤大部門時間去學習復雜的攝影技術,只需對簡單操作步驟的了解就能進行拍攝活動。
(二)提高了攝影工作的效率
傳統(tǒng)的照片沖洗方式不僅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還對沖洗條件和環(huán)境有著一定的要求,這一局限大大阻礙了攝影藝術的普及進程①。而計算機軟件的發(fā)展,不僅可以隨拍隨洗,還能對圖片進行修飾處理,這是傳統(tǒng)的沖洗技術所無法達到的。這一技術的發(fā)展大大拓展了攝影工作的進步,吸引了更多的人們參與到攝影活動當中,從而推動了攝影藝術的普及發(fā)展。
(三)拓寬了表達攝影作品及情感的渠道
網絡技術將攝影作品從線下帶到了線上,使得更多的人能夠感受到攝影的魅力,這一科技條件使得普通群眾能夠隨時隨地受到攝影藝術的熏陶,攝影作品不再只屬于少數精英人士的觀賞范圍,同時可利用視頻、文字等手段豐富攝影作品的情感表達,吸引受眾的注意力,給受眾帶來更加直觀和豐富的體驗,從而能夠激起普通人對攝影藝術的興趣,讓眾多網友參與到其中,紛紛拿起手中的設備,進行創(chuàng)作和分享,記錄生活的點滴,這種網絡技術和攝影技術的結合也形成了群眾文化的一種新樣式。
三、攝影的群眾文化功能
(一)攝影對群眾文化的認識功能
攝影技術的使用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反映,幫助人們拓寬了生活的視野,了解不同地區(qū)的風土人情、自然風光、民俗習慣等等的方方面面,是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幫助人們更好的感悟和認同世間的美好事物亦或社會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種重要方式,滿足了人們認識的需要。
(二)攝影對群眾文化的記錄功能
反映群眾文化的攝影工作不必將攝影的創(chuàng)造主體局限于的大攝影師,只要是對攝影有所興趣的普通人,擁有可以拍照的攝影器材都能進行對攝影藝術的創(chuàng)造,群眾的攝影工作站在他們自身的群體視角上實際上更能真實的反映群眾文化,攝影的形式是對群眾文化的充分表達,是對群眾文化的現(xiàn)實記錄。
(三)攝影對群眾文化的傳播功能
通過攝影藝術作品的展示,充分的反映群眾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反映群眾文化的功能價值。在這個信息時代,隨著新媒體的逐漸發(fā)展,傳播的速度和范圍得到了空前的擴大,攝影作品對群眾文化的傳播也因這一技術和手段的發(fā)展得到了增強,使得更多的人能夠通過攝影作品更好的感受群眾文化。
(四)攝影對群眾文化的審美功能
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本身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創(chuàng)造過程,高水準的攝影作品能夠給人帶來視覺體驗,豐富了群眾文化的形式,提高了群眾文化的欣賞價值,使大眾在欣賞攝影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藝術的氣息,提升了群眾的審美能力②。
四、對攝影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策略的分析
(一)提高對普及攝影藝術的重視力度
如何使攝影藝術在群眾文化中得到推廣與普及,首先要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文化館具有在群眾中推廣攝影藝術的責任,認識到攝影在推動群眾文化的發(fā)展繁榮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攝影藝術的表現(xiàn)內容,攝影藝術的推廣形式,從而為群眾文化的傳播貢獻力量,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更優(yōu)秀的攝影作品。
(二)豐富群眾性的攝影藝術活動方式
首先相關部門可通過一定的資金支持設立攝影培訓班,從目前有關的藝術中心設立的攝影培訓情況來看,沒有專門針對群眾的立場設立的攝影教學,不適應群眾的基礎水平和攝影技術能力,培養(yǎng)的方向也更加注重專業(yè)性和藝術性,而不是群眾性。由此應當創(chuàng)新攝影藝術的培訓方式,多增加針對群眾的攝影藝術教學活動,并增加宣傳力度,鼓勵更多的人民群眾學習攝影。
同時可以組織群眾性的攝影團體,使更多的攝影愛好者聚集在一起,互相學習,互相參與討論,同時豐富社團活動,舉行攝影采風活動等,使得人們能夠在社團氛圍中加深對如何通過攝影反映群眾文化的體會,擴大攝影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度。
在文化館中定期舉行有組織的群眾性攝影比賽,吸引攝影愛好者的廣泛參與,活躍攝影藝術在群眾中的氛圍,通過優(yōu)秀攝影作品的展示促進群眾文化的蓬勃發(fā)展。
(三)運用信息化技術開展攝影教學
藝術館、文化館等通過培訓教學的方式增加攝影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度,就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同時開展線上線下的教學活動——充分利用網絡信息系統(tǒng),在網絡平臺中開展在線教學,這樣不僅能夠使得對攝影有興趣但沒有時間定期參與培訓的群眾能夠通過電腦隨時學習攝影知識,還能夠與線上的其他學院展開討論,擴大了攝影藝術在群眾中的普及方式③。
除了網絡教學外,對于能夠實際參與學習的群眾,培訓組織應當配備齊全影棚、數字暗房等一系列設備和器材,同時配合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讓學員通過視覺體驗與親自操作相結合的方式深入體會攝影的魅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攝影作為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之一,攝影藝術的普及,不僅能夠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還能夠提升群眾的審美能力,能夠對群眾文化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相關部門應當認識到攝影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意義,通過一系列推廣策略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注釋:
①張燕方.淺談攝影藝術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04):101.
②楊震.試析如何在群眾文化中進行攝影藝術的普及與推廣[J].商業(yè)文化(下半月),2012(10):306.
③魏曉兵.試論攝影在群眾文化中的普及性[J].大眾文藝,2015(1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