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鶯
摘 要:豎琴的英文叫harp,最早出現在歐洲,作為最古老的西洋樂器之一,豎琴具備了伴奏、獨奏和協奏功能,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復合型樂器。在十八世紀,它首次在歌劇的樂隊中出現進行演奏,僅過了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豎琴已被大量運用于交響樂演奏中。本文對此進行探討,分析在樂隊中豎琴的演奏與效果。
關鍵詞:樂隊;豎琴;演奏
中圖分類號:J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5-0083-01
作為當前很多音樂家喜愛的大型撥弦樂器,豎琴以優(yōu)美典雅的外形、極其寬廣的音域、豐富美麗的音色廣泛運用于各種大中小型的音樂演奏會上。另外,在室內演奏場所中,豎琴也可以作為獨奏樂器對音樂進行演奏,其具備的柔和抒情魅力與優(yōu)美華彩段為音樂的表達增色不少,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在樂隊的樂器合作中,豎琴往往作為點睛之筆,令人賞心悅目。
十八世紀,歌劇樂隊出現,豎琴成為了樂隊中一種通過模仿六弦琴或詩琴的樂器,讓欣賞者產生一種想象中的復古之感,由于其顯著的特性,使豎琴很快被越來越多的作曲家在交響樂的編曲中廣泛運用,并逐漸成為了不可或缺的輔助性樂器。但在管弦樂中,豎琴的數量往往控制為一臺,最多不超過兩臺。比如柏遼茲《幻想交響曲》圓舞曲樂章中同時使用兩臺豎琴并增添了更多的技巧性風格,直至今日,其依舊成為了交響樂歷史上非常經典的教案;而瓦格納《萊茵黃金》破天荒地使用了六個豎琴。具體到樂隊中,豎琴通常會出現在舞臺右方的位置上,與第二提琴相近。在歌舞劇或是交響樂中,豎琴發(fā)揮的作用是和聲伴奏以及滑奏式裝飾音效,由于其具備了輕柔的演奏風格以及如同夢幻色彩的韻味,為其在樂隊中獨樹一幟,樹立風格發(fā)揮了無可取代的作用。
一、演奏方法
豎琴的演奏方法非常豐富,這保障了樂隊中豎琴不容忽視的表現力,獨奏、伴奏和協奏都是豎琴常用演奏方法。豎琴的音色非常獨特,如天籟之音,在獨奏的過程中柔和優(yōu)美,提升了整部樂曲的感染力。其中,豎琴獨奏通常出現于樂隊的開頭或結尾,這時的豎琴擔任了引導整個樂隊和撐起整部樂曲的任務。獨奏中,音階的變化逐漸變快,由緩轉急,由弱變強,演奏中雙手交叉,刮奏的幅度逐漸變大,音樂呈現出一步步遞進的效果,展現的是漸入佳境的意境。正如水流,從娟娟溪流的緩慢流淌,變化為洶涌澎湃的奔騰大海,其展現的絢麗和輝煌以及一瀉千里的效果很少有樂器能形象表達。在伴奏、合奏或重奏中,豎琴主要起到其他演奏樂器的輔助作用,其輔助性音色的特征讓奏琴成為了樂隊演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樂器,還得益于豎琴本身寬廣的音域,從最低音到最高音囊括了六個八度,幾乎與整個管弦樂團的所有高低音覆蓋,此外,豎琴的功能還包括了鍵盤樂器,如同時發(fā)出伴奏與旋律的音效,所以很多作曲家固定豎琴為各種管弦樂創(chuàng)作的伴奏樂器①。人們往往采用長笛、大提琴、小提琴與豎琴搭配,比如在《梁?!返难葑嘀?,小提琴與豎琴就對這一眾所周知的愛情樂曲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表達,小提琴是該樂曲的主奏樂器,伴奏則通過豎琴波音技巧的發(fā)揮來進行,生動地將梁山伯與祝英臺綿延細膩的愛情表達與傳送。而在“樓臺會”的樂章中,豎琴同樣與小提琴聯手,細膩深刻地闡述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的情意,完美的音質闡述了豐富的內涵,將他們的愛情畫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在樂隊中,豎琴通常被看成一種華彩樂器,華彩樂段是在歌劇中結束詠嘆調以前的華彩花唱形式展現,這一概念在18世紀時的樂器合奏廣為使用,比如當時非常有名的《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其中豎琴在長笛的音色主調下以溫婉重低音的形式存在,形成了非常完美的配合,這曲目也在第一樂章結尾部分出現,而豎琴將華彩樂段又一次演奏,與上述表現不同的在于,音色的高調讓豎琴展現出更多的發(fā)揮空間②。
二、演奏技巧
豎琴有47條弦,47個音,順序則是自然七聲音階的排序。豎琴下是7個踏板,正與7個音階中的不同音,分三級設置,演奏者利用踏板可以將七聲音階全部演繹,同時還可以調試其他音階,以某種和弦式音列的方式調試,于是可以實現自如演奏音階或是音程跳動的效果,另外的煞音、泛音、滑奏、濁音也是其多樣且獨特的演奏形式,其中又以滑奏的演繹最為精彩,很多音樂作曲家看中了豎琴滑奏的特色與魅力,將其廣泛運用于各種交響樂中?;嗦晝?yōu)美如同山林間的溪流,緩緩淌下,穿過樹林,集合了自然且朝氣的力量。在《梁祝》小提琴版的協奏曲中,尤其是后半部分化蝶演奏引用了大量的豎琴滑奏,前置為長笛作為引子,后接豎琴滑奏的進入,此起彼伏,優(yōu)美的旋律能讓欣賞者仿佛置身于祝英臺化蝶的情境中,如夢如幻。
豎琴的分解和弦也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演奏技巧,時而溫婉,時而纏綿,如月光飄撒,又如細流涓涓,快而強時好似激流勇進,氣勢洶涌,緩而慢輕柔細膩。比如《維厄當》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同樣前接小提琴長音,隨即立刻出現分解和弦,氣勢洶涌,帶給欣賞者一種震撼之感。
豎琴的泛音有清純的特色,很多作曲家將其表現水滴、山泉或露珠等,比如我國有名的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就曾創(chuàng)作《楓橋夜泊》,其中豎琴引用了大量的泛音,如同余音繞梁,為整部作品增添不少詩情畫意的效果。
豎琴的琶音也是一種常見的演奏技巧,琶音音階在演奏時盡管音量并不算大,但在合奏的過程中卻能夠為整個音樂帶來一種小清新,仿佛讓欣賞者置于大自然之中,溫存而神秘,行云流水,詩意盎然。
盡管豎琴在歷史發(fā)展中屬于西洋樂器的一種,但隨著推廣與結合,我國很多的民族音樂也已將其融匯運用,如豎琴與古箏的相似之處較多,但又比古箏有著更為寬廣的音域和更為豐富的和聲,所以很多音樂家將豎琴替代古箏,融入于民族音樂的旋律演奏上。早在2007年,就出現了地方的新年音樂會大膽使用揚琴與豎琴合譜的演繹,帶來一種新鮮且獨特的效果。另外,豎琴也用在了與二胡的演奏上,取代了揚琴和古箏的效果,同樣將樂譜精彩演繹③。
三、演奏學習者
一整部樂曲合奏最為重要的部分在于演奏者與指揮的默契配合,理解指揮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正拍出音,那么演奏就要在指揮打拍以后才進行,因為樂隊中的音樂都會預留一定的時間,才得以與樂隊融合。比如交響樂《大?!返钠渲幸粋€片段,豎琴的出現在第二拍中,盡管第二拍時就出音,但在第一拍時豎琴的演奏者就要與指揮一起做準備,才能成功演奏韻律。樂隊中豎琴的角色往往處于潤色的地位,因其本身音樂的形象較為柔和,音符與其他樂器相比也不多,所以很多缺乏專業(yè)性的欣賞者時常感覺無法聽到豎琴的聲音,但是如果沒有豎琴的加入,樂隊的組合與音樂的演繹就會出現明顯的差異與區(qū)別,這就是豎琴無法取代的作用④。
在進行演繹時,演奏者要將大拇指放于琴弦上,借助大拇指的力量演奏,如果演奏者學藝不精,那么其缺陷也將體現于大拇指或手臂的動作中,因此大拇指與手臂必須動作自然,演奏者在平時的練習中就要嚴格規(guī)范。眾所周知,鋼琴的演奏如果需要改變音色那么就得變化速度,落鍵速度快聲音更大,這一點與豎琴一樣,但如果要保證聲音具有穿透力的效果,除了依賴于速度外,還要在動作上突出爆發(fā)力⑤。豎琴在震動琴弦時會出現回音,用手按住以停止震動稱作捂琴,這個動作必須要放于拍子中,否則會造成后續(xù)的表演慢拍的情況。有的演奏在兩片段間需要變換踏板,演奏者必須注意片段銜接間做好轉換的準備,不至于影響整個音樂的演奏。
四、結語
自18世紀豎琴得到廣泛應用與推廣后,演奏者、作曲家對其技法和音質特色的研究進一步深入,逐漸讓豎琴的獨特性在樂隊的組成中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形成了一道無法取代的美麗風景線。在樂隊的集體演奏中,豎琴擁有著廣闊音域、獨特效果、悠長余韻,給予聽眾心曠神怡的美好感受。但值得注意的是,豎琴由于本身演奏技法有一定的難度,樂隊扮演角色重要且特殊,這也對豎琴演奏者的專業(yè)能力與職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音樂家們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學習技巧與才能,讓豎琴的魅力呈現在更多音樂愛好者面前。
注釋:
①高蘭艷.樂隊中豎琴的演奏分析[J].音論樂坊,2014(05):223-224.
②高馥佳.淺析樂隊中豎琴的演奏[J].北方音樂,2010(15):67.
③高蘭艷.豎琴的發(fā)展及演奏技巧探討[J].北方音樂,2014(15):74-75.
④孫影麗.試論豎琴的發(fā)展及演奏技巧[J].戲劇之家,2015(23):71-72.
⑤徐子珊.豎琴的發(fā)展及演奏技巧的探討[J].民族音樂,2015(30):122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