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麗 董子銘
摘要:十八大以來,隨著軍隊反腐、黨內肅紀工作的開展,反腐倡廉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不斷加快。與此同時,經濟形勢也一度好轉,2015年年末的股市行情令人樂觀更是成為民主制度深化的重要經濟表現形式。在新舊體制交接過渡時期,如何有序協調各方利益,從政治新常態(tài)出發(fā)確認和創(chuàng)設各種規(guī)則及措施以適應新時期經濟發(fā)展所面臨的新問題,成為促進民主社會建設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民主制度;經濟體制;經濟發(fā)展
一、引言
政治與經濟是相互作用的過程,政治制度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經濟形勢的動向。民主需求與民主表達是民眾的集體活動,通常需要有民主的程序才能合法有效,才能起到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作用。相反,不符合民主程序的非法集體活動則成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的桎梏。從香港占中事件中可以看出,市民民意表達途徑未能通過正常的民主程序,其表達形式也過于激進,這不僅對香港正常的社會秩序的運行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而且對經濟增長的回升產生了阻礙作用。因此,為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民主制度對于促進經濟發(fā)展和提升社會福利的重要作用,規(guī)范化的民主制度是有必要的。
二、民主制度與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fā)展的關系
民主制度是社會發(fā)展的穩(wěn)定器,經濟制度則是社會進步的指向標,是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它籌劃著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主體導向。民主制度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人力資本和制度范本,經濟制度和經濟發(fā)展則有利于促進民主制度的縱深發(fā)展。一般來說,經濟體制的制定是為促進經濟發(fā)展所服務的。經濟體制的改革與調整,不僅是經濟制度自我完善與發(fā)展的手段、工具和形式,更是推動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動力。因此,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經濟制度的完善為目標,以促進民主制度完善為條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原則,以提升全體的社會福利為根本宗旨。
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民主制度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民主制度始終是對經濟發(fā)展活動實行自覺控制,從而保證經濟發(fā)展能夠適應生產力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社會各方面資源和結構的配置是以經濟制度為標準和前提,以民主制度為支撐和基礎的。因此,經濟體制改革是民主制度利益化的表現,經濟發(fā)展是經濟制度運行的表現。也正是如此,民主制度的兼容并蓄和與時俱進在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將各項經濟活動井然有序地串聯起來,而且能夠保護人民切身利益不受到侵害。
三、民主制度在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fā)展中的影響
(一)民主制度升級是經濟文明進步的法則
熊培云在《重新發(fā)現社會》里講到:“制度升級是文明進步的法則”。從我國的歷史來看,“一五”計劃經濟時期,政府經過大膽探索,進行了土地改革和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以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在此基礎上形成并鞏固了民主制的根基。同時,國家也保存了一部分公私合營經濟和個體經濟,從而為民主制的范圍延伸和功能擴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平臺。此外,我國公社企業(yè)的興起更是成了“中國農村工業(yè)”誕生的標志,更是促進了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和民主制度發(fā)展的速度,從而保證了建國初期社會經濟的穩(wěn)定。
20世紀60年代,隨著政治民主化過程的波動,中國經濟也進入調整時期。政府通過對民主制度的探索,在綜合了社會上的各方面民意后,開始改革農村生產關系和管理制度,促進了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的多樣化。這次探索雖然時間較短,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這不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活躍了市場貿易,也增強了全國人民的信心和凝聚力,使民主制度逐漸深入人心。民主制度的建立必須以尊重價值規(guī)律為前提,制定適時的民主制度,引導經濟發(fā)展方向顯得至關重要。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重要民主制度建設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轉折點。改革開放以后,“摸著石頭過河”、“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等重要觀點的闡述,給中國社會和經濟發(fā)展帶來了希望。中央和地方的分權及統一、所有制的主次關系的確定、市場與計劃的并行等重要改革,釋放了社會生產力的束縛,不僅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國力,更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與此同時,民主制度也實現了恢復與調整,如中央和地方政府進一步權力下放,簡化行政審批制度等等,這從側面促進了經濟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
(二)原有民主制度資源是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
潘維在《農民與市場:中國基層政權與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一文中闡述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在市場化時代,不可輕言放棄原有的制度資源?!薄R环N制度要想適應社會發(fā)展而存在,從地區(qū)試點逐步推廣到全國范圍,其本身必須要符合中國的國情,要做到與時俱進。具體以安徽小崗村為例:改革開放之前,安徽省鳳陽縣的小崗村的農業(yè)結構單一,主要以糧食為主且產量很低,農民收入水平很低。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農民收入水平開始提高。之后的小崗村并沒有擺脫原有制度的束縛,浮夸風和私有風使得小崗村又“滑坡”了?!按蟀伞钡倪^于“偏左”以及基層政權的過于“偏右”,這種經濟體制改革明顯忽略了民主程序,結果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之后小崗村吸取經驗教訓,將民主制度貫穿到經濟決策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正如潘維所言:“控制土地本身不是實質,控制土地是組織農民的手段。”所以,民主制度在促進經濟體制改革與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在費孝通學者的《鄉(xiāng)土中國》一書里,也給出了相關的例子。在他看來,鄉(xiāng)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而有些經濟往來,并不能適應“熟人社會”的原則,所以陌生人就有了聚集而進行易貨活動。但是,即使商業(yè)是在血緣之外發(fā)展的,血緣和地緣關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別是人情和信用作為“熟人社會”的產物,推動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米爾頓·弗里德曼在《資本主義與自由》中也提到過:“假使以前的銀行制度被保留下來的話,價格上升根本不會發(fā)生?!贝送?,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也指出:“改革計劃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guī)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fā)展是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不可逾越的階段?!庇纱丝梢?,引進自由機制的最終目的是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而這種社會主義民主要與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相匹配,最終實現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
(三)民主制度法制化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滿活力
熊培云學者的《思想國》中,有一段經典的話?!凹词故秦毴醯囊环揭惨凶晕揖S權的機會與自我表達的自由,而強者同樣要意識到在全球化與信息透明化的新時代里,沒有絕對自治的、一勞永逸的繁榮?!?當前,中國的經濟態(tài)勢發(fā)展良好,但問題也層出不窮。目前突出的如注重效率導致錯失公平,兩極分化加劇等問題。從貧窮與富有、草根與上層的較量中,可以看出,民主制度的缺失給經濟體制改革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要求政治與資本相互滲透,這便使“為了生活,我們立法”成為必然。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夠從法律上界定民主的功能范圍和權力力度,就難以確立個人與國家在生產資料上的關系,公民與國家之間的契約就會喪失基礎,最終可能會給國家與社會的正常發(fā)展帶來一定的風險。民主制度保證了經濟制度的有效性和持續(xù)性,而經濟制度的自由則保證了私有財產的不可侵犯。以中國農民收入為例,改革開放后,隨著民主制度的理論及實踐不斷豐富,市場化進程也開始并逐步加快,工業(yè)品價格不斷上揚,但是農產品市場價格卻起伏跌宕。為實現農村致富,農民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的支持,開始自謀出路,這逐步實現了農村收入渠道的多元化,從而增加了農民收入。不僅如此,伴隨著農民收入的逐年提高,鄉(xiāng)鎮(zhèn)的基層政權更為穩(wěn)固,三農問題也得到了極大改善。由此可見,民主制度的法制化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滿活力。
(四)民主制度促進經濟制度改革有序發(fā)展
事實上,民主制度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影響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無論是市場經濟體制還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前提需要國家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沒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就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則來自于民主制度下精英政治與民眾參與的抉擇。通過民主制度,實現對經濟活動參與人的社會控制。更深層次的講,民主制度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是經濟政策的目標之一,經濟制度應當追求的是實現經濟的促進增長,對資源的有效配置和降低交易費用,同時實現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并進一步提升社會政治的民主程度。費孝通學者在《鄉(xiāng)土中國》中也講到了:“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是一條通路。”當確定了方向,明確了制度規(guī)范,那么人文與實踐的并重就成為必然,上行下效,經濟關系便遞次增加,形成一個穩(wěn)定發(fā)展的經濟網絡。
費孝通學者說:“人類發(fā)現社會也可以計劃,是一個重大的發(fā)現,也就是說,人類已走出了鄉(xiāng)土性的社會了?!边@句話側面反映出,社會是不斷進步的,民主也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民主制度通過經濟制度實現對經濟的統籌規(guī)劃,而經濟體制則為這種規(guī)劃提供了民主的可能。當經濟發(fā)展受阻時,通過對經濟體制的改革,實現經濟的發(fā)展軌跡的修正,以保證經濟發(fā)展與經濟制度相匹配。簡單來說,經濟制度是對經濟發(fā)展狀態(tài)的欲望界定,其本質是一種手段,旨在組織社會活動自覺自律,以實現經濟騰飛。在我國,經濟制度是洞察國情與社會的一條主線索,無論是完全計劃經濟時期還是市場經濟時期,經濟體制改革都是經濟制度完善的重要途徑。熊培云在《自由在高處》一書中說:“無論是我們的人生,還是我們棲身的制度,最可怕的是停止生長,別無選擇,永遠一成不變?!彼€表示:“中國現在的很多苦難,就在于未能在制度上確立清晰可靠的權界,建立一種好的關系,結果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不自由,都是弱勢群體,都有挫敗感?!笨傊?,民主制的程序要求經濟體制的改革也要遵循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律,經濟發(fā)展的有序性必須靠民主制度的約束才能實現。
參考文獻:
[1]熊培云.重新發(fā)現社會[M].新星出版社,2011.
[2]潘維.農民與市場:中國基層政權與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M].商務印書館出版,2003.
[3]米爾頓·弗里德曼.資本主義與自由[M].商務印書館出版,2000.
[4]熊培云.思想國[M].中國友誼出版社,2011.
[5]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
[6]熊培云.自由在高處[M].新星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武文麗,重慶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董子銘,重慶理工大學兩江校區(qū)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