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霞
【摘要】作格動詞早已引起了國內(nèi)外學者的關注,了解作格動詞有利于我們解釋一些語言現(xiàn)象。本文用例子淺談了英語中典型的作格動詞和非典型的作格動詞——中間動詞。
【關鍵詞】作格動詞;中間動詞
一、前言
“作格”(erg ative)這個術語最早出現(xiàn)在“作格語言”(ergative language)中,指那些不及動詞的主語和及物動詞的賓語在句法或形態(tài)上相同的語言。作格動詞所代表的這種語法現(xiàn)象是由Perlmutter(1978)在關系語法中首先明確提到的,不過他當時用的術語是無受格動詞(unaccusative)。Burzio(1981) 把Perlmutter 所說的無受格動詞納入管約論的體系之中,重新命名為作格動詞,并沿用至今。作格動詞早已引起語言學家的關注。最近二十年關于作格動詞的研究很多,比較著名的有Burzio (1986),Belleti & Rizzi(1981),Perlmutter & Postal (1984),Levin & Rappaport (1995)。
二、作格動詞
作格動詞(ergat ive ve rbs),亦稱非賓格動詞,是指既可做及物又可做不及物使用的動詞,做不及物使用時其主語相應于其做及物使用時的賓語, 如:
(1a): Mary shattered the mirror . (S + V + O主謂賓結構)
(1b): The mirror shattered. (S + V主謂結構)
(2a): 小明打碎了鏡子。 (S + V + O主謂賓結構)
(2b): 鏡子打碎了。 (S + V主謂結構)
這四個句子可歸結為兩個句式:
(3)S + V + O主謂賓結構
(4)S + V主謂結構
這兩個句式隱含著重要的語義和句法關系。在(3)中,語義上是受事的“O”,在句法上處于賓語位置,可在(4)中卻變成了主語“S”,而其語義基本未變,依然是“V” 的受事。這兩個句式在語義和句法上表現(xiàn)出的這種緊密關系被稱之為“作格關系”,上文出現(xiàn)的“shatter”和“打碎”就是作格動詞。判斷作格動詞的最佳手段之一就是句式使役轉換,如(1a)與(1b)、(2a)與(2b)。曾立英在論及作格動詞的判定標準時也提到,使役轉換是確定作格的重要標準,因為作格動詞具有使役性,如(5a)就是(5b)之意、(6a)就是(6b)之意:
(5a)The sales company has shrank its staff size .
(5b)The sales ompany has made its staff size shrink .
(6a)這家公司已縮小了員工規(guī)模。
(6b)這家公司已使員工規(guī)??s小了。
三、英語中的作格動詞
(一)典型性的作格動詞
作格動詞的限定條件:(1)不及物性;即后面沒有賓語。(2)具有及物的意思, 即在深層結構上該動詞的論元處在賓語位置上。如(5)The stick broke. 中的動詞broke是從Somebody broke the stick.之類的句子轉換而來的。那么像broke這類的詞就屬于作格動詞。
依據(jù)此我們很容易判定哪些是作格動詞。
如(6)、(7)、(8)中的動詞是典型的作格動詞:
(6)The window opened.
(7)The snow thawed.
這些動詞很明顯是作格動詞,因為我們很容易把它們轉換成相應的主動賓結構。 如(6)可以轉換成Shirley opened the window 或The wind opened the window 等。
英語中具有反身意義的表達式中的動詞也是典型的作格動詞,如(8) He has washed .其意義相當于He has washed himself 。這類詞的作格性在法語、意大利語等語言中由于有相應的綴詞(clitic)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
(二)非典型性的作格動詞
吳益民(1998)將作格動詞(該文稱作準主動詞)和中間結構中的動詞(9)(10)相對立, 看來中間動詞不是典型的作格動詞。
(9) The books sell well.
(10)The chickens kill easily .
的確, 我們不能像轉換作格句那樣轉換中間句。如(11)(12)的合法性受到質(zhì)疑,至少在語義方面與相對應的(9)(10)有出入,或者(11)(12)不是常規(guī)的表達法。
(11)We sell the books well.
(12)They kill the chickens easily .
假定(11)(12)合法, 但其概念和相應的中間結構并不等值。等值句應是 (13)(14) :
(13)The books sold well .
(14)The chickens killed easily .
而且,中間結構似乎也有時態(tài)限制。除非追述過去, 很少有人說(13)、(14)這樣的句子。
(15) The books are easy to sell.
(16) The chickens are easy to kill.
為什么中間結構的轉換形式是(15)(16)呢?這是因為中間結構中的V +ADV (謂語+副詞)已經(jīng)歷了抽象化過程,即它現(xiàn)在表示的是抽象概念。所以形似的句子,如 (17) I can see the pictures clearly.不可隨意轉換(18) The pictures see clearly. (17)中的 I 和can 表明這是具體的人所做的具體的事,所以沒有相應的中間式。中間結構中的動詞仍然是作格動詞,因為它符合作格動詞的限定條件。
四、結語
我們傳統(tǒng)地在英語中把動詞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但當更深入地探討時,我們發(fā)現(xiàn)單純地這樣劃分動詞已經(jīng)無法解釋一些語言現(xiàn)象。英語中作格動詞的提出與研究能更好地為我們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學生在了解這些動詞后也能增強他們的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 蔡金亭.中國學生英語過渡語中的作格動詞—一項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07).
[2] 曾立英.作格研究述評[J].現(xiàn)代外語,2007(11).
[3] 牛保義.英語作格句語用功能的詞匯語用分析如何加強大學英語文化素質(zhì)教育[J].外語與外語教學語言文字探索,2005(06).
[4] 楊素英.從非賓格動詞現(xiàn)象看語義與句法結構之間的關系[J].當代語言學,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