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非 孫海東(湖北省武漢市中醫(yī)醫(yī)院腦病二科 武漢430014)
?
耳穴治療中風后抑郁癥60例*
王非孫海東
(湖北省武漢市中醫(yī)醫(yī)院腦病二科武漢430014)
摘要:目的:觀察電針耳穴治療中風后抑郁癥的臨床效果。方法:在對患者中風病以及基礎(chǔ)疾病采取常規(guī)治療方案的基礎(chǔ)上。對照組患者給予口服黛力新,治療組在口服黛力新的基礎(chǔ)上予以針刺耳穴加用電針刺激。本次臨床研究中采用HAMD量表減分率對抑郁癥的療效進行判定。結(jié)果:治療組總體療效及降低患者HAMD評分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結(jié)論:電針耳穴加藥物療法在與傳統(tǒng)藥物組療法比較中,其治療效果顯著,不良反應(yīng)少。
關(guān)鍵詞:中風后抑郁癥;耳穴治療;臨床療效
中風病是目前人類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1],最多60%的中風患者在發(fā)病后2年內(nèi)伴發(fā)抑郁癥[2]。中風后抑郁癥(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發(fā)生在中風后的一種包括多種精神癥狀和軀體癥狀的復雜的情感性精神障礙性疾病,是中風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3]。其精神障礙表現(xiàn)在:病人對任何事情都缺乏興趣,空虛、厭煩、淡漠、厭世等等。抑郁的出現(xiàn),不僅影響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也妨礙其神經(jīng)功能障礙的恢復。有研究表明,中風后抑郁將延緩后遺癥的康復,導致死亡的危險因素增加24倍[4]。本文主要通過觀察電針耳穴治療中風后抑郁癥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抑郁癥的治療提供一種新方法?,F(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60例患者均為我科住院病人,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電針耳穴組)和對照組(常規(guī)穴位組)。治療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其中腦梗死22例,腦出血8例;最小年齡為36歲,最大年齡為75歲;病程36 d~35個月。對照組30例,男11例,女19例;其中腦梗死20例,腦出血10例;最小年齡者為38歲,最大年齡者為72歲;病程45 d~33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卒中類型、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診斷標準(1)中風后抑郁癥診斷標準參照《神經(jīng)康復學》中標準[5]。(2)病情程度分級:根據(jù)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4項版本總分評分。>35分為嚴重抑郁,20~35分為輕中度抑郁,<8分無抑郁。
1.3治療方法在對患者中風病以及基礎(chǔ)疾病采取常規(guī)治療方案的基礎(chǔ)上,對照組患者給予口服黛力新(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每次0.5 mg/10 mg(1片),每日2次,早晨中午各服用1片;治療組在口服黛力新的基礎(chǔ)上予以針刺耳穴加用電針刺激。針刺方法及選穴:患者取仰臥位,以75%酒精行耳部常規(guī)皮膚消毒,選取神門、腦干、心、肝、腎。在穴位正中直刺1針(針具選用直徑為0.25 mm,長度為12 mm的耳針),以針尖剛刺破軟骨層為度,使用捻轉(zhuǎn)法平補平瀉,針刺得氣后,將G6805型治療儀上的導線連接腦干-神門,采用疏密波,頻率15 Hz,刺激量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通電15 min,左右耳隔日取穴,每日1次,每周6次。
1.4療效標準本次臨床研究中采用HAMD量表減分率對抑郁癥的療效進行判定。用HAMD 24項版本[2]進行評分,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評定HAMD分數(shù)。HAMD減分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療效標準:痊愈:HAMD減分率≥75%;顯效:50%≤HAMD減分率<75%;有效:25%≤HAMD減分率<50%;無效:HAMD減分率<25%。
1.5統(tǒng)計學處理對數(shù)據(jù)結(jié)果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處理,各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及Ridit分析。
2.1兩組患者治療后總體療效比較根據(jù)HAMD量表評分,記錄兩組患者療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7%,采用Ridit分析,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兩種治療方法中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總體療效比較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用t檢驗分析,治療前兩組的HAMD評分差異無顯著性(t=0.6932,P>0.05),具有可比性。經(jīng)治療后兩組患者HAMD評分均有所下降,組內(nèi)前后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組間比較亦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方法均可降低患者HAMD評分,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對照組30 30 26.15±2.47 25.69±2.83 12.27±1.48 14.60±2.15
現(xiàn)代醫(yī)學對中風后抑郁癥的治療以口服抗抑郁、抗焦慮類藥物為主,但其副作用及不良反應(yīng)多,部分病例單一用藥不能完全控制抑郁癥狀的發(fā)作,而聯(lián)用藥物更增加了出現(xiàn)不良反應(yīng)的機率。因此,臨床需要尋找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針對本病的治療。中醫(yī)耳穴之神門、腦干、心、肝、腎5個耳穴,均有行氣活血、補益肝腎的作用。主穴神門可鎮(zhèn)靜、安神;腦干可醒腦、安神,主治抑郁、失眠;心可寧心安神,主治抑郁癥、心悸、心絞痛等;肝可疏肝、解郁,主治抑郁癥等;腎可補腎填髓,主治腎虛所致之耳鳴、失眠、驚悸、抑郁等;諸穴合用,達到疏肝理氣,健腦安神,補腎填髓,調(diào)和氣血的作用;氣血和順,腦髓生化有源,全身機能改善,進而加速大腦生理功能的恢復,抑郁可愈。電針耳穴加藥物療法在與傳統(tǒng)藥物組療法比較中,其治療效果顯著,不良反應(yīng)少,為中風后抑郁癥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王海箭.針刺治療中風后抑郁癥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3,23(8): 442-444
[2]黃盛,趙紅.針刺治療中風后抑郁的臨床概況[J].中華針灸電子雜看志,2014,3(1):16-17
[3]張志全,楊新國,劉香玲,等.穴位埋線耳穴治療配合中藥舒郁飲子治療卒中后抑郁66例分析[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4,43(3):309-310
[4]張小峰.針刺治療中風后抑郁癥56例[J].河南中醫(yī),2008,28(8):75
[5]朱鏞連.神經(jīng)康復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0.147
中圖分類號:R749.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2.020
*基金項目:2014湖北省武漢市臨床醫(yī)學科研項目(編號:WZ14A01)
收稿日期:(2016-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