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城市實有耕地面積1533萬畝,農民人均耕地10畝以上;土壤類型主要有黑鈣土、淡黑鈣土、草甸土、沖積土、鹽土、堿土和風沙土7類。白城市中低產田比例較大,全市中低產田總面積877.7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68.7%。其中,風沙地(土壤粘粒和有機質少,有機質含量一般在1%以下,土質瘠薄,質地松散,非毛管孔隙多,毛管孔隙少,保水保肥能力差)面積233.5萬畝,占中低產田面積的26.6%,主要分布在通榆西部和洮南、大安西部分鄉(xiāng)(鎮(zhèn));鹽堿地(土壤鹽堿含量高,pH值在8以上,鹽分含量在3‰左右,制約作物出苗和正常生長)面積166.7萬畝,占中低產田面積的21.4%,五個縣(市、區(qū))均有零星分布,但主要分布在大安市和通榆縣。
關鍵詞:白城市;風沙地、鹽堿地;綜合治理
中圖分類號: S287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01.042
白城市是吉林省風沙地和鹽堿地面積最大的地區(qū),根據(jù)白城市的實際情況,要以項目為依托,采取工程、生物、化學、技術相結合的措施,進行風沙地、鹽堿地的綜合治理。
1綜合開發(fā)利用水資源
風沙地、鹽堿地的形成都與缺水密切相關,解決水的問題是治理風沙地、鹽堿地的基本前提,沒有水源作保證,治理風沙地、鹽堿地只能是空談。因此,要按照“充分利用地表江河過境水資源,合理開發(fā)地水下資源,科學調配空中水資源”的原則,重點解決水的問題。一是積極開發(fā)利用江河過境水。白城市境內洮兒河、嫩江、霍林河、蛟流河、文牛格尺河、二龍濤河(一江五河),多年過境客水平均流量218.3億立方米,由于缺少控制性水利工程,江河流水利用率僅為2.37%。針對這一情況,白城市規(guī)劃并開始實施了引嫩入白(鎮(zhèn)賚灌區(qū))、大安灌區(qū)、洮兒河灌區(qū)、月亮湖蓄滯洪區(qū)、分洪入向等“五大水利工程”建設,“五大水利工程”完工后,利用地上水灌溉農田面積可由目前的38.5萬畝,發(fā)展到369.2萬畝。二是合理開發(fā)利用地下水。我市旱田全程灌溉主要以利用地下水為主。從理論上講,全市農業(yè)可利用地下水資源為12億立方米,在1100萬畝旱田中,有 70%以上的地塊可以打井提水灌溉,全市可利用地下水灌溉的旱田面積應在800萬畝左右。但由于目前大多采用漫灌、管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大部分水分被空氣蒸發(fā),造成地下水資源的極大浪費。全市抗旱水源井超過10萬眼,年開采地下水量達到11.4億立方米,接近農用地下水開采上限,而旱田全程灌溉面積只達到450萬畝。因此,必須加強科學管理,節(jié)約保護和優(yōu)化水資源配置,大力發(fā)展節(jié)水灌溉技術。要抓住國家加大對農業(yè)水利基礎設施投入的有利契機,積極編制旱田節(jié)水灌溉項目,爭取國家資金扶持,加快節(jié)水灌溉工程建設步伐。三是科學開發(fā)利用空中水資源。按照全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食能力總體規(guī)劃要求,省里規(guī)劃了“白城人工降雨基地二期工程”項目,項目建成后,可顯著提升人工增雨作業(yè)的專業(yè)化、科學化和規(guī)?;剑斯そ涤炅靠稍黾?倍,達到3億立方米。
2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
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對農田實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稈覆蓋地表,減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項集耕地使用和保護有機結合的先進農業(yè)耕作技術,是治理風沙地的一項十分有效的措施。實踐證明,實行保護性耕作,大量的農作物根茬稈桿覆蓋還田,可大幅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同時,通過深松打破犁底層,可增加土壤滲透性;利用秸稈覆蓋地表,可防止耕地水分散失和土壤風蝕、水蝕。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種植玉米3~5年后,每公頃可增產6%~10%。為加快保護性耕作推廣步伐,建議把發(fā)展保護性耕作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內容,加大組織推動力度;把保護性耕作推廣納入地方財政扶持的重點內容,并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資金扶持。白城市農委編制了吉林省白城市風沙干旱區(qū)200萬畝玉米、水稻保護性耕作建設規(guī)劃,計劃到2016年,全市推廣玉米、水稻保護性耕作技術各150萬畝。建議各縣(市、區(qū))按照規(guī)劃,分別編制申報項目(政策規(guī)定農業(yè)項目必須以縣為單位申報),通過項目支撐推動保護性耕作技術大面積推廣。
3 繼續(xù)開展“以稻治堿”工作
目前白城市井水種稻面積較大,占3/4以上,以稻治堿用水量較大,導致地下水位嚴重下降,而且還存在次生鹽漬化的隱患,采用江河水種稻是治理鹽堿地的現(xiàn)實選擇。要以引嫩入白(鎮(zhèn)賚灌區(qū))、大安灌區(qū)、洮兒河灌區(qū)等水利工程建設為依托,結合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工程,充分利用嫩江水、洮兒河水大面積發(fā)展鹽堿地水稻種植。按照既定規(guī)劃,鎮(zhèn)賚灌區(qū)(引嫩入白)、大安灌區(qū)和鎮(zhèn)賚、大安土地整理項目工程以及哈達山灌區(qū)覆蓋的龍海灌區(qū)土地整理項目建成運行后,全市可在鹽堿地上新開墾水田172萬畝,實現(xiàn)旱改水面積44萬畝,達到既改良鹽堿,又增產糧食的雙重目的。
4推廣利用脫硫廢渣改良鹽堿地技術
2010年,白城市國土局與清華大學合作,開展了應用清華大學脫硫廢渣改良堿地專利技術試驗,經過工藝創(chuàng)新,解決了應用化學方法快速使重堿地變良田問題,不僅解決了電廠廢渣二次污染,也解決了蘇打鹽堿地不好治理的技術難關,為我市鹽堿地治理探索出一條可行的辦法。正在建設的白城熱電廠投產后,每年產生10萬噸的脫硫廢渣——硫酸鈣,可以改良10萬畝鹽堿地,為治理鹽堿地提供了有利條件。市國地局編制了“利用電廠脫硫廢渣改造200萬畝鹽堿地”項目,已完成項目規(guī)劃和項目建議書的編制工作。規(guī)劃到2020年,利用電廠脫硫廢渣改造鹽堿地200萬畝,其中農田120萬畝,草地48萬畝,林地32萬畝。要加快項目的立項工作,爭取列入國家和省荒漠化治理總體規(guī)劃,用項目推動鹽堿地治理工作。
作者簡介:馬朋英,大專學歷,白城市國土資源監(jiān)察大隊,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土地監(jiān)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