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氣的小猴子、毛兒糾纏不清的山羊、驢子和笨手笨腳的熊,準(zhǔn)備來一場偉大的四重奏。它們搞到了樂譜、中提琴、小提琴和兩只大提琴,就坐在一棵菩提樹下的草地上,想讓它們的藝術(shù)風(fēng)靡全世界。它們咿咿呀呀地拉著琴,亂糟糟的一陣吵鬧,天哪,不曉得奏出的是什么名堂!
“停奏吧,兄弟們,等一下,”小猴子說道,“像這樣是奏不好的,你們連位子都沒有坐對!大熊,你奏的是大提琴,該坐在中提琴的對面。奏第一把提琴的呢,該坐在第二把提琴的對面。這樣一來,瞧著吧,我們就能奏出截然不同的音樂,叫山嶺和樹林都喜歡得跳起舞來。”
它們調(diào)動了位置,重新演奏起來,然而怎么也演奏不好。
“咳!停一停,”驢子說道,“我可找到竅門了!我相信坐成一排就好了?!?/p>
它們按照驢子的辦法,坐成一排。可是管用嗎?不管用。不但不管用,而且雜亂得一塌糊涂了。于是它們針對怎樣坐及為什么這樣坐,爭吵得更加厲害。
吵鬧的聲音,招來了一只夜鶯。大家就向它請教演奏的竅門。
“請你耐心教導(dǎo)我們,”它們說,“我們正在搞一個四重奏,可搞不出一點(diǎn)兒名堂。我們有樂譜,有樂器,只要你告訴我們怎樣坐就行了!”
“要把四重奏搞得得心應(yīng)手,你們必須懂得演奏的技術(shù),”夜鶯答道,“光知道怎么坐是不夠的。再說呢,我的朋友們,你們的聽覺也太不高明了。換個座次也罷,換個提琴也罷,說到底你們是不配搞室內(nèi)音樂的?!?/p>
(選自《克雷洛夫寓言》,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版,略有改動)
[簡評]
“淘氣的小猴子”“毛兒糾纏不清的山羊”“笨手笨腳的熊”,單單是這樣的形象,就讓人質(zhì)疑:它們懂音樂嗎?動物們風(fēng)風(fēng)火火地行動起來,乍一看,它們都在忙乎,都很投入,但它們把座次視為決定演奏效果的因素,一開始方向就錯了。它們的音樂素養(yǎng)才是影響演奏效果的決定性因素。如果它們有演奏的潛力,那么它們可以通過不懈的努力逐漸找到感覺;如果它們壓根就不是演奏音樂的那塊兒料,只是徒有熱情地去做,只能說是一廂情愿的“蠻干”。在學(xué)習(xí)、生活中,我們解決問題時要善于抓住決定性因素,做事時要善于找到真正的竅門,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則寓言中。那幾個動物的志向很大——要“來一場偉大的四重奏”,“讓它們的藝術(shù)風(fēng)靡全世界”。做法卻極不靠譜,二者相差很遠(yuǎn),產(chǎn)生了強(qiáng)烈的喜劇效果。
(靖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