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標準,你必須知道這些知識
1983 年,我國頒布的國家標準(GB3935.1-83) 中對“ 標準”的定義是:“標準是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tǒng)一規(guī)定。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準,以特定形式發(fā)布,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1983 年,國際標準化組織發(fā)布的ISO 第二號指南(第四版)對“標準”的重新定義是:“由有關各方根據科學技術成就與先進經驗,共同合作起草,一致或基本上同意的技術規(guī)范或其他公開文件,其目的在于促進最佳的公眾利益,并由標準化團體批準?!?/p>
在2000 年發(fā)布的GB/T1.1-2000 中,將標準定義為:“為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活動或其結果規(guī)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guī)則、導則或特性文件。該文件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經一個公認機構的批準。(標準應以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最佳社會效益為目的。)”
根據WTO 的有關規(guī)定和國際慣例,標準是自愿性的,而法規(guī)或合同是強制性的,標準的內容只有通過法規(guī)或合同的引用才能強制執(zhí)行。
標準化是為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的或潛在的問題制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guī)則的活動。
標準化是一項制定條款活動;所制定的條款應具備的特點是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條款的內容是現實問題或潛在問題;制定條款的目的是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這些條款將構成規(guī)范性文件,也就是標準化的結果是形成條款,一組相關的條款就形成規(guī)范性文件。如果這些規(guī)范性文件符合制定標準的程序,經過公認機構發(fā)布,就成為標準,所以標準是標準化活動的結果之一。
標準化是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以促進最佳的共同效益為目的。
一般來講,針對具體的標準化對象,標準化的直接目的通常有:適用性、相互理解、接口、互換性、兼容性、品種控制、安全性、環(huán)保性等等。
以“產品”標準為例,標準化的目的可以分為兩大類:要通過標準化保證產品能夠正常、方便地使用;保證產品或其生產過程不會對環(huán)境、人身等造成損害。
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中,凡多次重復使用和需要制定標準的具體產品,以及各種定額、規(guī)劃、要求、方法、概念等,都可成為標準化對象。
標準化對象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標準化的具體對象,即需要制定標準的具體事物;另一類是標準化總體對象,即各種具體對象的總和所構成的整體,通過它可以研究各種具體對象的共同屬性、本質和普遍規(guī)律。
按照標準化對象,通常把標準分為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三大類。
技術標準是指對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tǒng)一的技術事項所制定的標準。技術標準包括基礎技術標準、產品標準、工藝標準、檢測試驗方法標準,以及安全、衛(wèi)生、環(huán)保標準等。
管理標準是指對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tǒng)一的管理事項所制定的標準。管理標準包括管理基礎標準、技術管理標準、經濟管理標準、行政管理標準、生產經營管理標準等。
工作標準是指對工作的責任、權利、范圍、質量要求、程序、效果、檢查方法、考核辦法所制定的標準。工作標準一般包括部門工作標準和崗位(個人)工作標準。
中國國家標準按標準性質,可以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兩類性質的標準。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標準和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強制執(zhí)行的標準是強制性標準,其他標準是推薦性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