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峰
【摘要】在教學中,我采取了“以讀代悟,讀中悟意”的教學方法。多種形式的朗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角度地體驗朗讀,引導學生充分想象,豐富體驗,熟讀成誦。
【關鍵詞】以讀代悟 讀中悟意 質疑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語文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以讀為主。讀作為感知教材的重要手段,自始至終都是語文教學的根基。葉老曾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主要是訓練語感,獲得語感應走熟讀成誦的路子。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熟讀成誦能使人的大腦皮層產生多次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能使詞語,句式,情感在人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記,進而產生強烈的語感。語感一旦形成,就內化為能力了。語文教學一定要以讀代悟,讀中悟意。
一、采用多種形式讀課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在教學中,我采取了“以讀代悟,讀中悟意”的教學方法。如《酸的和甜的》是小學語文二年級的一篇充滿故事趣味的課文。課文講的是小狐貍吃不到葡萄就對別的動物小朋友說葡萄是酸的,只有小猴子沒相信,親自嘗到了美味的葡萄,知道不要光聽別人說的話,干什么事要自己親自試一試。從課文題目入手,引導學生多次、多種形式的朗讀課題,讀后讓學生提出問題,再讀課文的前提上讓學生由題目感悟文章的內容。經過引題后,孩子們很快的進入情境,紛紛準備好與我一同走入故事的世界。出示課題后,我緊扣課題,引導學生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情緒高漲,紛紛發(fā)言:“狐貍為什么說葡萄是酸的?小猴子為什么不相信狐貍的話?”此時,讓學生帶著自己迫切想知道的這些問題去讀書,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所學的課文上來,真正用心去讀書,用情感悟文中之事。對學生來說,印象之深,效果之明顯確實是出乎意料的。我要求學生在讀書時,對難懂的句子和難認字反復讀,這樣既可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又可增強對句子和字的理解能力和記憶力,也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最終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不斷提高。
二、多種形式的朗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后,我采取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將課文讀通讀順。先聽課文范讀,后跟隨課文錄音讀,再借助音樂加入自己的感情讀,要求認準生字,讀準字音,最后同桌互讀。在基本讀通順的情況下,指名每人一節(jié)輪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聽,給他們挑出毛病,看誰讀得更好、更通順。這樣就使學生情緒處于比較興奮的狀態(tài),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增強了學習的自覺性。老師在適當的充滿誠意的鼓勵、表揚都會引發(fā)小學生閱讀的興趣。
三、分角色朗讀體驗朗讀樂趣
《酸的甜的》這篇課文故事性強,符合孩子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我讓讓學生充分讀,在充分地感知了課文內容后,我著重引導學生“有感情讀”,美美的讀出原文的味道來,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目的。朗讀與理解、感悟課文內容都屬于閱讀教學的范疇,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感悟課文內容,而理解了課文內容才能進行感情朗讀,它們不能孤立地進行,也無法孤立地進行。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充分地讀”,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小猴子吃到葡萄后高興的心情。我先讓學生試讀,再比讀、評讀,角色扮演讀、想象讀。這一系列的活動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情不自禁地讀出快活滿足的語氣。這種教學方法,要求老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演講才能,必須隨課文中情感的變化而變化,達到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永遠銘記課文中講述的故事情節(jié),做到耳熟能詳,隨口讀出文中優(yōu)美的詞句。
四、熟讀成誦,發(fā)揮想像
小學階段是兒童記憶的黃金時期,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篇篇文質皆美,讓學生在充分朗讀感知的基礎上背誦,掌握足夠的規(guī)范語言,堅持不懈就會具有敏銳的語感??傊谜Z文的方法解決語文的問題。語文課要引導學生多讀、多評讀課文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因此,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吸收規(guī)范的語言,要將語言的規(guī)范性、生動性體現出來。
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的畫面引導學生背誦、閉眼想象后背誦,讓學生在讀中自悟 ,感受句子所蘊含的感情。面對學生,教師只滔滔不絕地灌,不讓學生喘氣不行。反過來,以讀為主,
死讀也不行。教師要肯動腦筋,讓學生主動起來,讓學生讀得有方法、有技巧、多樣化,使學生整節(jié)課都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在老師的引導下多讀能激法學生,在讀課文中發(fā)掘學生的探究欲望,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內容、悟出感情,明白道理,在讀中怡情,在讀中回味無窮。
【參考文獻】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2012版
當代教育心理學 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