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洋
物理學科方法的教育,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關注,這是物理教學中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自伽利略以來,四百多年近現(xiàn)代物理學在發(fā)展中形成的研究方法,與所積累的物理知識同等重要,都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使學生在學習基本物理知識的過程中逐步掌握物理學科學的研究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現(xiàn)在的學習,而且將影響其未來,使其終生受益。
一、端正學習態(tài)度
首先分析一下上面同學們提出的普遍問題,即為什么上課聽得懂,而課下不會做?我作為學理科的教師有這樣的切身感受:比如讀某一篇文學作品,文章中對自然景色的描寫,對人物心里活動的描寫,都寫得令人叫絕,而自己也知道是如此,但若讓自己提起筆來寫,未必或者說就不能寫出人家的水平來。聽別人說話,看別人文章,聽懂看懂絕對沒有問題,但要自己寫出來變成自己的東西就不那么容易了。又比如小孩會說的東西,要讓他寫出來,就必須經(jīng)過反復寫的練習才能達到那一步。因而要由聽懂變成會做,就要在聽懂的基礎上,多多練習,方能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和奧妙,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這也正是學習高中物理應該下功夫的地方。
要想學好物理,第一條就要好好學習,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時間,就是要不屈不撓地去學習。樹立信心,堅信自己能夠學好任何課程,堅信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堅信有幾分付出,就應當有幾分收獲。
二、尊重學生人格,讓學生主動參與
課堂教學活動要在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情境中展開,要求教師尊重學生人格,對學生充滿信任和理解,遇到問題與學生平等協(xié)商,使學生較為自由和靈活地進行自我追求、自我想象、自我創(chuàng)新。由學生自己在解決實際物理問題過程中建構知識基礎。學生建構知識是出于實際問題的需要,是根據(jù)對問題的分析討論產(chǎn)生學習議題后而學習的。他們通過查找大量信息,從中抽取信息、總結信息。這樣建構起來的物理知識將是靈活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才是他們自己的知識,是能夠靈活遷移的知識。
在教學中,教師要在置疑誘導上下功夫,鼓勵學生大膽猜測。任何科學學說的發(fā)現(xiàn)起初都是大膽猜想。鼓勵學生去探索、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使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善于探索的習慣,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態(tài)度將使他終生受益。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雛以外,還應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適時誘導學生大膽猜想,并善于對猜想進行科學論證。同時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創(chuàng)新思雛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無疑不思,無思不悟,無悟不進。
三、讓科學方法教育顯性化
科學方法教育的顯性化是指進行科學方法教育時,明確指出這種科學方法的名稱,傳授有關該方法的知識,揭示該方法的形式、操作過程,說明原理,即教師公開宣稱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方法教育的教學形式是外顯明朗的,這種教學的實質是知識技能和過程方法相結合的教育。
1.將教材中的科學方法顯性化??茖W的方法體現(xiàn)在具體科學知識的認知過程之中。把認知過程充分而合理地展示出來,學生才能看到科學問題是怎樣提出的,并從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去解決的,從而學到科學的方法。要強調認知過程的教學,不是把歷史的過程作簡單的濃縮或重復,而是根據(jù)今天我們所認識的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的內涵,按照學生的認知模式,去設計一個認知過程,進而引導學生去經(jīng)歷這一過程,使學生領略其中具體的科學方法。
2.在習題教學中滲透科學方法教育。在習題教學中進行科學方法教育主要是進行思維方法的訓練,有助于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設想在不改變現(xiàn)有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適當在教材中融入科學方法的內容,包括具體應用的科學方法的名稱、實質及內涵等,以方框圖形式穿插于教材中,類似于旁注,以這種方式來引起教師和學生對科學方法教學的重視。
四、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yǎng)學習興趣
學生對正在學習的東西感興趣并覺得富有挑戰(zhàn)性,能有效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解疑心。而且能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對此。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創(chuàng)設引發(fā)學生好奇的物理問題情境、時空情境等等。在引入新知識時,教師巧設懸念。在某一物理知識的教學結束時,提出一個或幾個以后學習的有關懸念,埋下伏筆,讓學生帶著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強烈愿望結束對某一知識的學習,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相對獨立解決問題,同樣能大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在實踐過程中,“問題”應小而具體,要緊密結合物理概念、規(guī)律、方法,要有代表性、啟發(fā)性,能擊中要害,引人入勝,激發(fā)興趣,調動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
中學物理課程中蘊含有豐富的科學方法內容,如觀察與實驗、比較與分類、歸納與演繹、抽象與概括、分析與綜合、模型與模擬、猜想與假說、靈感與直覺等等,它們組成一個大系統(tǒng)。物理學理論的建立遵循著這樣的途徑:觀察實驗一提出假設一設計實驗一驗證假設一理論總結一實踐驗證理論。如果要使學生體驗、認識和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科學的思維方法,逐步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各種基礎能力,以科學的態(tài)度和時代的責任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學過程中,就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學方法因素,使同一科學方法多次出現(xiàn)、多次運用。做到自覺地、堅持不懈地讓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學習。教學中要分析每章每節(jié)的科學方法因素,在確定知識、能力教學目標的同時確定科學方法教學目標。促使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感受不斷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另外應創(chuàng)設諸如實驗、講座、交流、作業(yè)、競賽等活動。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形成認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tài)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fā)展。
物理教學應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關鍵是要博采眾長,綜合運用,合理組織,并在教學全過程中貫徹啟發(fā)式,讓物理教學過程始終處于一定的問題情境之中,使之成為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