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翻譯官展現(xiàn)給人們的不僅是風光體面的一面,還有精確嚴謹?shù)穆殬I(yè)素養(yǎng)。翻譯官不能出錯,可是在清代,曾因為翻譯出錯引發(fā)了一個驚天大案,許多人差點因此掉腦袋。
隨著清朝的建立,滿文翻譯活動應運而生。清代不僅設立了滿文翻譯機構(gòu),還開辦滿文翻譯課程,組織翻譯考試,充實翻譯隊伍,翻譯們就承擔了朝廷的各項翻譯任務。
嘉慶四年(1799)七月,大清發(fā)生了一件將皇后稱謂譯錯了的事件,把剛上任的嘉慶皇帝的鼻子都給氣歪了。
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逝世,定于是年九月初二從梓宮移往遵化裕陵。為此,舉朝上下忙著做各種各樣的準備工作,其中包括把各項治喪文件由漢文翻譯成滿文。不料因為翻譯、謄繕有誤,竟然把嘉慶的祖母(乾隆皇帝生母)的稱謂給翻譯錯了。
據(jù)《清仁宗實錄》載:嘉慶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內(nèi)務府大臣布彥達賚、阿明阿和缊布等人向嘉慶帝呈送了一份奉移梓宮途中所使用的賜奠折片,該折由滿文書寫。嘉慶發(fā)現(xiàn)譯文中錯把其祖母孝圣憲皇后的“圣”翻譯成了“賢”字。一字之差就差了輩分,孝圣憲皇后鈕鈷祿氏是雍正帝的皇后、乾隆帝的生母、嘉慶帝的祖母,這樣一錯,祖母就變成了他母親輩的了。嘉慶大怒,下令將“所有承辦奏折之主事德寧、積善繕寫之筆帖式興保俱交刑部治罪”,并決定進行問責。
三法司會審后,很快拿出了一個嚴厲的處理意見:“德寧、積善均應革職,依大不敬律擬斬,立決……興保應革職,于積善罪上減一等,杖一百……”然而這個處理意見卻讓嘉慶給否了,他僅對負有領(lǐng)導責任的布彥達賚、缊布和阿明阿等人予以警告、降級和撤職等處分;直接責任人德寧、積善僅僅拘留一個月,期滿再吃皮鞭80;興保被革職,吃皮鞭50。
在那個時代,嘉慶從輕處理此案讓好多人感到非常意外。就現(xiàn)在看來,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一是乾隆帝還沒入土為安,嘉慶帝正熱孝在身;二是嘉慶帝剛剛登基,正需樹立個人威信,此時不是他大開殺戒的時候;三是清代文字獄為前幾代最盛,嘉慶目睹了這等人間慘劇,也許在做反思。其四,布彥達賚、阿明阿和積善等人大都是宗室貴族,為他登上皇帝寶座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實,類似的錯誤早在乾隆十三年(1748)時就已經(jīng)發(fā)生過,也是在漢文翻譯成滿文時出的差錯。那是在孝賢皇后的冊文中,翻譯官們把“皇妣”二字,翻譯成了“先太后”。
如此看來,清代的翻譯官一再失誤,實屬不該。好在嘉慶帝能夠迅速處理好這一驚天翻譯錯誤大案,沒有影響乾隆大喪的舉行。
可見翻譯官這職業(yè)的確非同兒戲,稍有不慎就會惹出大麻煩,弄不好還會掉腦袋。
(摘自《文史博覽·文史》2016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