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勇,解亞鵬,胡 康,王華軍,王 磊,李 耀
(1.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陜西西安 710065;2.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氣廠,陜西榆林 719000)
?
氣井臨界攜液模型影響因素分析及排序
徐勇1,2,解亞鵬2,胡康2,王華軍2,王磊2,李耀2
(1.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陜西西安710065;2.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氣廠,陜西榆林719000)
摘要:由于液滴型臨界攜液模型計算簡單且修正方便,一直以來都是產(chǎn)水氣田工藝理論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從臨界攜液模型原理出發(fā),通過客觀推導臨界攜液模型,深入認識這一理論工具手段。分析溫度、壓力、管徑以及表面張力對臨界攜液模型的影響,并且通過數(shù)學工具灰色理論對各影響因素進行排序。由于臨界攜液模型只適用于高氣液比氣井,對低氣液比模型本文也有所涉及并舉例計算。
關鍵詞:模型;因素;灰色理論;分析
在氣液比大于1 367m3/m3時,它屬于高氣液比的產(chǎn)水氣井。在高氣液比的產(chǎn)水氣井中進行生產(chǎn)時,根據(jù)氣液兩相的流態(tài)劃分原則,當氣體的流速達到一定值時,其流態(tài)為霧狀流。在流動中液相變成分散的細小液珠均勻地散布在氣相中,同時,油管壁上附著一層薄薄的液膜,即大部分液相呈現(xiàn)為液滴狀。這時可以對液滴進行受力分析,然后利用力學平衡方程來建立臨界攜液流量方程,從而求得氣井臨界攜液流量[1,2]。
1.1攜液模型理論研究
氣井中的液滴一般受到周圍氣體的浮力Fg、自身的重力GW以及氣體對其的曳力FD(見圖1)。
圖1 液滴受力示意圖
其中:
式中:Vg-液體的體積,m3;S-液體在運動方向上的投影面積,m2;CD-曳力系數(shù);ΔP-液體所受的流體動壓力,Pa;ug-氣體的流速,m/s。
若要使氣井中的液滴攜出井筒,需要浮力與曳力系數(shù)之和大于液滴的重力,即:
整理得到氣井臨界攜液流速ucr表示為:
氣井臨界攜液流量表示為:
分析臨界攜液流量的計算式,可知臨界攜液流量與氣體類型、氣體密度、液體密度、氣液比、氣層中部深度、地熱梯度和氣液表面張力以及油管橫截面積、井底溫度、井口油壓、油管直徑、管壁粗糙度和液體黏度有關。但是,對于一口具體氣井而言,前七項參數(shù)基本可以認為是定值;而管壁粗糙度與管材質量有關,一般情況下粗糙度變化不大。在這些參數(shù)一定的情況下,氣體的井底密度和井底壓力只與井口油壓和油管直徑有關。因此,只需要分析井口油壓、油管直徑、井底溫度對臨界攜液流量的影響。
2.1井口壓力的影響
在溫度不變的情況下,改變壓力,相應的氣液密度、表面張力和氣體的壓縮系數(shù)都隨之改變,應用四種模型計算得出的臨界流速和臨界流量隨壓力的變化關系(見圖2,表1)。
圖2 壓力與臨界流量的關系
表1 井口壓力與臨界流量關系
從圖2,表1可以看出,隨著壓力的增大,臨界攜液流量呈上升趨勢。
2.2溫度的影響
從圖3,表2可以看出,隨著溫度的增大,臨界攜液流量呈下降趨勢。
圖3 溫度與臨界流量的關系
表2 溫度與臨界流量關系
2.3油管內(nèi)徑的影響
圖4 油管內(nèi)徑與臨界流量關系
從圖4,表3可以看出,隨著油管內(nèi)徑的增大,臨界攜液流量呈上升趨勢且上升越來越大。
表3 油管內(nèi)徑與臨界流量關系
2.4舉升液體類型的影響
由前面論述可知,臨界攜液流量和流速還與界面張力和液體密度有關,因此它與所舉升的液體類型有關。
對于水:σ=0.06 N/m,ρ1=1 074 kg/m3;
對于凝析油:σ=0.02 N/m,ρo=721 kg/m3。
水和凝析油在不同計算模型下對應的臨界攜液流量和流速(見表4、圖5)。
表4 天然氣舉升液體與臨界攜液流速和流量的關系
圖5 液體類型與臨界攜液流量的關系
從圖5可知:臨界攜液流量與所舉升的液體類型有關,舉升液體的密度和界面張力越大,臨界攜液流量也增大。對于水和凝析油,由于水的密度和界面張力都大于凝析油的密度和界面張力,因此臨界攜液流量也大于凝析油的。
2.5灰色理論對影響因素排序
灰色系統(tǒng)理論提出了關聯(lián)度分析的概念,其目的就是通過一定的方法理清系統(tǒng)中各因素間的主要關系,找出影響最大的因素,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對兩個系統(tǒng)或兩個因素之間關聯(lián)性大小的度量,稱為關聯(lián)度。如果兩者在系統(tǒng)發(fā)展過程中相對變化基本一致,則認為兩者關聯(lián)度大;反之,兩者關聯(lián)度就小。希望從眾多的因素中判斷出: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本文主要研究溫度、壓力、油管內(nèi)徑對臨界攜液流量的影響(見表5)。
將臨界流量作為參考序列,x0(k),k=1,…,5,其他因素作為比較因素序列進行比較,如xi(k),i=1,2,3,k=1,…,5,對各因素進行初值化處理的標準化數(shù)據(jù)(見表6)。
表5 各因素對臨界攜液流量的影響
表6 對各因素進行初值化處理的標準化數(shù)據(jù)
ρ∈(0,1)為分辨系數(shù),提高關系系數(shù)之間的差距顯著性,一般情況下取0.1~0.5。
設wk指標k的權重,滿足對xi的灰關聯(lián)度,r(x0,xi)是序列幾何距離的一種度量。
計算關聯(lián)系數(shù)如下,取ρ=0.5。
取ω1=ω2=ω3=ω4=ω5=0.2。
比較因素和參考因素的關聯(lián)度為:
圖6 低氣液比氣井積液示意圖
綜合以上可以得出結論:
(1)溫度對臨界流量的影響較小,隨著溫度的增加臨界流量減小。(2)壓力對臨界流量的影響較大,隨著壓力的增大臨界攜液流量增大。(3)壓力和溫度同時影響著臨界流量。但是壓力對臨界流量的影響較大,其占主導因素。(4)油管對流量的直接影響是隨著管徑的增大臨界攜液流量增大,因此在氣田開發(fā)中后期隨著地層能量和產(chǎn)量的降低,氣井的產(chǎn)水應該采取小直徑管進行排水采氣。
Hagedorn-Brown實驗研究認為,理論持液率和4個無因次參數(shù)有關,分別是:液體速度數(shù)、氣體速度數(shù)、管子直徑數(shù)和液體黏度數(shù)有關,計算公式如下:
在求出理論持液率之后,分別用下式(氣液兩相流的壓力基本方程)就可以計算氣液混合物的密度和井筒各段壓力。
圖7 低氣液比氣井不積液示意圖
在計算出理論持液率和井筒各段壓力后,根據(jù)實際持液率的公式可以計算出實際持液率,計算出理論和實際持液率之后,分別繪制出兩者與井深的關系曲線,積液井和未積液井的持液率分布(見圖6,圖7),從圖6中可以看出,氣井的理論持液率在下部小于實際持液率,說明該井積液。圖7氣井的理論持液率始終高于實際持液率,則說明該井正常攜液。由于算法人工計算復雜,這一類計算目前更多偏向于編寫軟件對這一類井進行分析。
(1)通過影響因素分析得出:臨界攜液流量隨著溫度的增加臨界流量減小,隨著壓力的增大臨界攜液流量增大,油管對流量的直接影響是隨著管徑的增大臨界攜液流量增大。
(2)運用灰色理論對影響臨界攜液流量模型的因素進行敏感性分析,經(jīng)計算得出影響最大的因素為油管內(nèi)徑,其次為壓力,最后為溫度。
(3)通過持液率舉例計算低氣液比氣井,可以為同類氣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李世倫,等.天然氣工程[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8.
[2]解亞鵬.蘇里格氣田氣井積液診斷方法探討[J].石油化工應用,2015,34(4):37-39.
中圖分類號:TE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285(2016)06-0067-04
DOI:10.3969/j.issn.1673-5285.2016.06.017
*收稿日期:2016-05-10
作者簡介:徐勇,男(1984-),碩士研究生,工程師,長慶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氣廠采氣工藝研究所,長期從事氣井現(xiàn)場施工管理及排水采氣方面的科研工作,郵箱:7151716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