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暉
1913年5月,王恩茂出生在江西省永新縣禾川鎮(zhèn)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里。7歲時,他被送到新式學堂讀書,后來在舅舅的資助下,考取了禾川中學。讀書期間,他閱讀了一些革命書籍,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影響。1928年,王恩茂就參加了革命工作。
1949年10月,王恩茂隨王震一同率軍進疆,先駐喀什,主持南疆政治軍事工作。在隨即開展的建黨建政、恢復生產、減租反霸、改造起義部隊等各項工作中,腳踏實地,為南疆人民做了大量好事。1952年7月,王恩茂就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書記。從此,他主持土地改革、實施民族區(qū)域自治、組建生產建設兵團,自下而上建立新疆各級民族自治領導機構,為新疆的開發(fā)建設、社會進步與繁榮發(fā)展建立了不朽功勛。
腳踏實地,開啟了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基礎
為早日完成進軍新疆的任務,1949年10月,解放軍第一兵團開始向新疆進發(fā)。10月20日,乘坐飛機或戰(zhàn)車的先頭部隊抵達新疆省會迪化(今烏魯木齊)。徒步進軍的第二、第六軍主力部隊于1950年1月20日前,分別進駐新疆各地,把紅旗插遍天山南北。
王恩茂與軍長郭鵬所率領的第一兵團第二軍,原是王震三五九旅的老班底,一向以能吃苦、善打硬仗著稱。早在進疆途中,部隊就已經了解了新疆的大體情況。王震為照顧進軍新疆前才新編入第一兵團的第六軍,就把自己的老部隊——由王恩茂、郭鵬率領的第二軍部署在條件艱苦的南疆各地和阿勒泰、博樂、溫泉等北疆邊遠地區(qū),而把第六軍留在了迪化和周邊地區(qū)。
從1949年10月始,第一兵團第二軍以徒步方式進軍南疆,不到兩個月時間就進駐焉耆、巴楚、伽師、岳普湖、喀什、阿克蘇、和田等南疆重地。王恩茂與郭鵬把所屬五師、六師分別駐守在阿克蘇、庫爾勒和喀什等地,自率軍指、軍直和四師部隊,于1949年12月來到塔里木西部邊緣地區(qū),把指揮部設在南疆重鎮(zhèn)喀什。剛到達目的地,就得到報告,潛伏在和田地區(qū)的一伙民族分裂分子正策動叛亂。王恩茂、郭鵬等第二軍領導運籌帷幄,立即命令五師十五團從阿克蘇向和田緊急進軍,這支部隊迅速穩(wěn)定了和田社會,對整個南疆的穩(wěn)定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不久,王恩茂與郭鵬、左齊、楊秀山等在喀什第一次見到了奉命率民族軍一部和工作團由北疆趕來的伊敏諾夫、賽甫拉也夫等。經過協商,他們立即攜起手來,根據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新疆軍區(qū)的安排,著手開展建黨建政,組建喀什行署(南疆行署)、喀什軍區(qū)(南疆軍區(qū))等項工作。王恩茂先后擔任了南疆區(qū)黨委第一書記,南疆軍區(qū)黨委書記、政委等職務。
南疆的黨政軍等領導機構一經組建,王恩茂等人即根據新疆分局和王震的要求,和賽甫拉也夫、伊敏諾夫等人一道,陸續(xù)開展了部隊大生產運動。同時,南疆各地恢復生產、發(fā)展經濟,減租反霸、社會改革等各項工作也隨著依次展開。在工作中,王恩茂等內地干部與伊敏諾夫、賽甫拉也夫等本地干部互相關心,互相支持,努力工作,結下終生友誼。
王恩茂一邊組織開展工作,一邊熟悉了解社會情況,以便掌握主動權,為下一步工作做準備。遇有不清楚的問題,就和當地少數民族干部一同商量研究。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社會、了解群眾,他到達喀什后就開始學習維吾爾語,后來又把學習維吾爾語當作一項制度在廣大漢族干部中進行推行。
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調查,王恩茂明確認識到:南疆是新疆的重要農業(yè)生產區(qū),減租反霸工作任務非常復雜和繁重。由于歷史的根源和特殊的環(huán)境,宗教的剝削壓迫特別嚴重,當時的南疆社會形態(tài)還帶有政教合一的性質,一些地主同時兼有伊斯蘭教教職。面對經濟剝削、政治壓迫和精神奴役,翻身農民的斗爭目標是壓迫者。因為長期忍受剝削壓迫,減租反霸運動中被發(fā)動起來的農民們斗爭的積極性與勇氣特別高,莎車縣的農民有的已經開始自發(fā)組織起來,斗爭地主、惡霸,甚至發(fā)生了打死打傷人的情況。
為了解決問題,王恩茂一邊坐鎮(zhèn)指揮著整個南疆的社會改革和開荒大生產,一邊仔細思考著不斷報到案頭的個案。為了有針對性,他甚至利用每天晚上的時間到一些村莊里做社會調查。通過深入細致地調查和了解,發(fā)現因經濟壓迫而牽連宗教人士和宗教財產的情況頗為不少,王恩茂深感擔憂。他認為在減租反霸和其后將要開展的土地改革中,應注意團結宗教人士,注意在宗教問題上采取慎重穩(wěn)健的方針,應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逐步消除一些宗教特權,做一些必要的改革,實現政教分離的政策,宗教不得干預政府工作。在減租反霸和土地改革進程中,對宗教上層人士的利益要給予適當的照顧,但這決不能影響到減租反霸和土地改革運動的進程。為此,王恩茂起草了《關于宗教問題的請示報告》,向新疆分局提出了他的見解。
4月4日,王震代表新疆分局回電王恩茂,同意他關于宗教問題的看法,以及政策策略的基本精神。4月19日,中央西北局也復電新疆分局,并轉中共中央和西北各省委,指出,王恩茂關于宗教的政策問題的意見很好,轉發(fā)各省參考。
接著,王恩茂又把在新疆民主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和思考寫成意見,于4月5日發(fā)給王震。王恩茂在電文中說:必須很好地執(zhí)行人民民主統一戰(zhàn)線政策,我們的政策應孤立敵人,而不能自己孤立自己。因此打擊的人不能太多,這在新疆民族地區(qū),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孔约簞趧又\生為主的富農分子可以吸收參加農會,但領導權不要為其竊取,這樣將會更好地團結中農,增加農會反惡霸斗爭的力量。王恩茂還認為,群眾婚喪嫁娶等事,須由人民政府管理,但政府處理之后,人民愿意按宗教儀式進行,是應該允許的。人民愿意給阿訇某種報酬,也是可以允許的,但敲詐勒索是應該廢除的。
1950年5月16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新疆第一屆黨代會召開,王恩茂代表南疆區(qū)黨委在新疆分局會議上作了《關于南疆的社會和工作情況》的匯報。新疆分局隨即印發(fā)了這份十分詳盡的社會調查和工作報告,供黨員干部學習。
當時的南疆是新疆農業(yè)生產最集中的地區(qū),雖然也有牧業(yè)區(qū),但新疆的主要農業(yè)人口都集中在這一地區(qū)。因此,這里也是減租反霸和土地改革工作量最大、情況最為復雜的地域。由于王恩茂堅定地執(zhí)行黨的慎重穩(wěn)進的方針,在宗教問題和打擊面問題上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對部分牧區(qū)則采取不分不斗,不劃階級成分的辦法,積極開展牧區(qū)工作,得到了廣大農牧民包括廣大宗教人士的熱烈擁護,致使南疆各項工作順利完成,為后續(xù)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面實施民族區(qū)域自治,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
1952年8月,王恩茂接替王震,擔任新疆分局第一書記、新疆軍區(qū)政委,開始全面主持新疆工作。
1952年9月土改工作在新疆普遍推開后,王恩茂根據南疆工作的經驗,從新疆分局層面提出統一要求,各地普遍召開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和民族上層人士、宗教人士協商會、座談會,討論土改問題,并吸收了1200多名各族各界人士參加當地的土改委員會,使他們了解土改政策。在土地改革中,對宗教寺院土地作了妥善處理,規(guī)定凡在土改前未調劑給農民的寺院土地仍歸寺院,有些寺院土地在土改前被調劑后保留太少的,說服農民交一定的租子,以維持寺院開支和宗教職業(yè)者的生活。對于地主分子也采取區(qū)別對待的政策,各個專區(qū)、縣市都確定了保護名單。對有影響的上層人士,不但在政治上保護,在經濟上也適當照顧。配合農村土改,在城鎮(zhèn)各族各界人士中則著力宣傳土改的有關政策,實施了保護工商業(yè)的政策,地主所開辦的工商業(yè)也一律不動;牧區(qū)實行不斗、不分、不劃階級的政策,爭取團結牧區(qū)上層人士,吸收一批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上層人士參加各級政權工作。還多次召開牧主、部落頭領和宗教人士座談會,宣傳黨的政策,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在大力推進農業(yè)改革、工農業(yè)生產的同時,王恩茂還把一部分精力投放到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的學習貫徹上。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各項工作的開展,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廣大少數民族人民群眾的支持。為了新疆的革命和建設,就必須大力培養(yǎng)少數民族干部。而當時新疆的情況是,干部數量少,根本不能滿足工作需要,尤其是少數民族干部更是缺乏。為此,王恩茂主持分局工作后,把培養(yǎng)少數民族干部工作當作全疆貫徹執(zhí)行黨的民族政策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為讓少數民族干部盡快成長,他首先從各地的干部訓練班抓起,從新疆分局到各地黨委,都舉辦干部培訓班,培養(yǎng)機關和基層干部。他還注意從少數民族農牧民中選拔優(yōu)秀分子,進行政治思想文化知識教育,讓他們參加減租反霸和土地改革運動,通過革命實踐鍛煉,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豐富他們的工作經驗,讓他們在工作中增長才干,嶄露頭角。一旦發(fā)現好苗子,就重點培養(yǎng),大膽使用,給職給權。后來成為國家領導人的鐵木爾·達瓦買提就是在王恩茂的發(fā)現培養(yǎng)下成長起來的優(yōu)秀的維吾爾族干部的典型代表。
鐵木爾·達瓦買提原是托克遜縣土改運動中涌現出的積極分子,因為對黨有深厚的階級感情,工作表現非常突出,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的熱情也很高,在土地改革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基層干部。為了重點培養(yǎng),王恩茂親赴托克遜縣,到鐵木爾工作的農村實地考察,了解鐵木爾的綜合情況。不久,年僅27歲的鐵木爾·達瓦買提就被提拔到托克遜縣縣長的位置上。1964年,他就已經被提拔到自治區(qū)副主席的領導崗位上。時隔多年,已經擔任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鐵木爾·達瓦買提說起王恩茂,仍心存感激,稱王恩茂是他的伯樂、導師和引路人。在南疆時就與王恩茂結識和一起工作、后來擔任自治區(qū)重要領導職務的伊敏諾夫、司馬義·牙生諾夫等人則將他視為兄長和良師益友,保持終生友誼。
在地方是這樣,在軍隊也是這樣。1953年,在王恩茂的具體指導下,陸續(xù)從解放軍第五軍(前身為新疆民族軍)選調一批師以上民族干部到軍事學院、中央高級黨校新疆班、中央民族學院學習,有的干部還被派到蘇聯留學。除此之外,新疆軍區(qū)還選送一批年輕有為的民族干部戰(zhàn)士到內地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術,使得新疆少數民族干部隊伍日益壯大,結構不斷完善,素質不斷提高。
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成立。王恩茂擔任自治區(qū)黨委第一書記,新疆的革命建設事業(yè)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為了更多更好地培養(yǎng)少數民族干部,1955年,王恩茂特地向中央寫了專題報告,建議中央黨校專門開辦新疆民族班,獲得了中央批準。從此之后,自治區(qū)自上而下,層層學習培訓,凡縣級以上的少數民族干部都被分批派赴中央黨校學習進修。后來,王恩茂又建議在中央黨校開設學制建制的民族干部理論學習班。受到此建議啟發(fā),一些部委所屬院校、中央團校等也陸續(xù)開設了新疆少數民族干部訓練班,從不同學科、不同門類為新疆培養(yǎng)對口專門人才和后備干部。
王恩茂不僅重視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yǎng)成長,也非常關心他們的生活。20世紀60年代曾任自治區(qū)黨委常委、自治區(qū)副主席的扎克羅夫因病在北京治療,按要求可以派秘書照顧,但扎克羅夫為節(jié)約經費堅決拒絕了。后來,因為他的病情確實需要有人照料,人民政府就通過扎克羅夫妻子的單位,以單位名義派他妻子去北京照料。扎克羅夫病愈回來后,卻有人以帶老婆去北京療養(yǎng)、費用超標予以指責。王恩茂得知情況,立即派人說明,明確告訴那些不明真相的人:扎克羅夫愛人系代替秘書照料扎克羅夫副主席,這是組織安排,從而消除了個別領導的誤會。扎克羅夫知情后,也深深感慨:王書記總是這樣細致入微地關心干部,和他在一起工作踏實、放心。
王恩茂從南疆工作時期起,就特別強調民族平等,重視民族團結。1951年5月5日,王恩茂在一次喀什地區(qū)黨政軍民干部大會的講話中說:“新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關系,與舊的中國——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中國的民族關系是根本不同的,新中國的民族關系是民族平等、友愛、互助、團結,這種新的民族關系已經隨著新的中國誕生而實現了?!苯又槍M疆初期新疆漢族干部與少數民族干部中因相互了解不夠而產生的某些隔閡及其他一些不團結的現象,反復強調漢族干部與少數民族干部團結的重要性。他說:“少數民族干部有許多優(yōu)點,他們對于本地情況熟悉,語言、生活、習慣與群眾完全一致,各方面與群眾有密切聯系,沒有他們是不可能把工作做好的。”
堅決打擊分裂分子的破壞活動,為創(chuàng)造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掃除障礙
1953年6月8日,王恩茂在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擴大會議上的總結發(fā)言中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國內民族關系起了根本的變化,即結束了歷史上的民族壓迫,實現了民族平等,各民族的團結、友愛正在空前未有地日益發(fā)展中?!?
但是,也有極少數人伺機進行分裂或破壞搗亂活動。1954年末,和田依禪教大依禪阿不都·依米提以宗教身份為掩護,糾集一批潛藏下來的宗教頭目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軍政頭目、保甲長和惡霸地主為骨干,利用群眾對農業(yè)合作化運動中基層干部工作作風簡單粗暴的不滿情緒,從1954年12月31日起,分別在墨玉、洛浦、和田等縣發(fā)動反革命暴亂,宣布成立所謂“斯拉木政府”,阿不都·依米提自任“主席”。
暴亂發(fā)生后,王恩茂等人當即做出決策,依靠人民群眾,果斷平息了暴亂。但是,僥幸脫逃的阿不都·依米提不甘心失敗,一邊逃匿,一邊繼續(xù)組織煽動暴亂。從1954年末起,先后在和田地區(qū)發(fā)動制造陰謀暴動案10起,其中6起暴亂前被破獲,4起暴亂后被平息。這幾次反革命暴亂,均以宗教為幌子,以成立所謂“斯拉木政府”為號召,利用統一戰(zhàn)線工作、糧食收購工作、農業(yè)合作化運動中的若干缺點,將不明真相的群眾煽動起來,裹脅進去。
為徹底揭穿和田分裂分子的反動宣傳,揪出幕后策劃者,以王恩茂為首的自治區(qū)黨委要求自治區(qū)公安部門,緊緊依靠各族人民群眾,加大偵破力度。在各族人民群眾的協助下,阿不都·依米提被逮捕歸案。1958年4月28日,在自治區(qū)黨委擴大會議的總結報告中,王恩茂分析了新疆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的目光短視:這種人“沒有看到解放后民族關系已經發(fā)生了根本變化,舊的民族關系已經破除,新的民族關系已經建立,民族壓迫已經消滅,民族平等已經實現,各民族的友好、互助和團結正在日益增強”。
在這次反對民族分裂主義的斗爭中,王恩茂嚴格執(zhí)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嚴格掌握斗爭界限。他說:“宗教界還可能有某些人發(fā)生違法活動,還有披著宗教外衣的反革命分子進行反革命活動?!彼貏e強調,“必須注意將違法和非法宗教活動區(qū)分,注意將披著宗教外衣進行破壞活動的反革命分子和盲目跟隨反革命分子的信眾區(qū)分開來。前者堅決打擊,后者堅持團結教育的方針”。同時王恩茂還認真總結了這次斗爭的經驗教訓,指出了工作中的缺點和不足,為今后工作開展指明了方向。即使在全國經濟困難時期的“大躍進”期間,面對當時的情況,王恩茂仍然堅持不跟風、不激進的沉穩(wěn)作風,注重實事求是抓工業(yè)生產,特別注重農牧業(yè)生產。因此,“大躍進”期間新疆的農牧業(yè)雖受到消極影響,然而仍有小幅度的進步。
1962年3月到5月,由于蘇聯當局利用領事館和蘇僑協會等組織進行煽惑、組織,加上國內一些民族分裂主義分子的暗中配合,新疆發(fā)生了震驚全國的“伊塔邊民外逃”事件和伊寧“5·29”圍攻伊犁區(qū)黨委和州政府的反革命暴亂事件,有6萬多邊民非法越境去了蘇聯。自治區(qū)黨委及時將有關情況向中央和西北局做了匯報。遵循中央指示,以王恩茂為首的自治區(qū)黨委迅速采取措施,加強邊境防衛(wèi)力量,派出干部組成工作組來到伊犁協助工作,充分發(fā)揮少數民族領導干部熟悉本地情況的優(yōu)勢特點,緊密依靠各級干部和人民群眾,制止事態(tài)的繼續(xù)發(fā)展。采取堅決措施,平息了“5·29”反革命暴亂。隨后又按照中央部署,對事件善后作了妥善處理。
在此后一段時間里,王恩茂根據新疆實際情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一方面結合社教運動認真開展一個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條道路(走社會主義道路)、一個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三個一”教育活動;一方面按照毛澤東提出的指示,迅速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fā)展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工農業(yè)生產,大力開展經濟建設,較快地恢復了國民經濟,一步步挽回了由于“大躍進”造成的損失,走出了經濟困境。
在發(fā)展經濟過程中,王恩茂一直在為探索適合新疆建設發(fā)展的路子而進行著認真的探索。為此,他長期深入農村蹲點,與各族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以下簡稱“三同”),以了解農民的真實生活狀況和真實思想。根據調查研究所得出的體會和認識,結合新疆實際情況,王恩茂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兵團方向、公社特點、全面規(guī)劃、逐步實現”的建設方針。根據這個建設方針,王恩茂1964年在視察麥蓋提時的一次干部會議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達到“五好”,即一要有好條田,二要有好水渠,三要有好道路,四要有好林帶,五要有好村莊(好居民點)。不久,自治區(qū)黨委向各地下達了建設“五好”新農村的指示。此后,新疆建設“五好”新農村的活動由點到面在天山南北全面展開并逐步形成高潮。
平易近人,與新疆各族人民結下了深厚情誼
王恩茂長期在新疆工作生活,足跡踏遍了新疆的山山水水。說起王恩茂的謙和,原先在自治區(qū)黨委大院工作過的干部職工都記得這樣的情節(jié):王恩茂每逢上班,小車一進大院門口,他就會從車上走下來,步行走向辦公室。遇到上班的干部,無論認識不認識,他都會主動打招呼問好,聊上幾句,問問所在部門或個人生活的情況。做工間操時也是如此。
因為平易近人,無論是漢族干部還是少數民族干部,有什么事都愿意跟他說,而他也愿意聽。遇到干部有困難,尤其是少數民族干部遇到困難,他都根據情況,真心幫助。1958年3月,正在參加自治區(qū)黨委擴大會議的蒙古族干部格爾夏忽然接到通知,要他到中央黨校學習,為期兩年。因為學習時間長,他未婚妻的父母要求他與女兒完婚后再去,格爾夏沒理由拒絕??僧敃r他在博爾塔拉工作,在烏魯木齊舉行婚禮頗為困難。正在為難之際,自治區(qū)黨委管理處的處長找到他,說婚禮由管理處代他籌辦,他和新娘子商定時間就行了。結果,婚禮辦得很隆重,大會餐廳就成了他們的婚禮典禮處。王恩茂和參會領導都參加了婚禮,并向這對新人表達了祝福。事后,格爾夏才知道,是王恩茂親自指示讓管理處的同志為他們操辦布置了婚宴儀式,這讓他終生難忘。
據曾擔任自治區(qū)政協主席的哈薩克族領導干部賈那布爾回憶:1960年到1965年,他和一批新疆少數民族干部被派到中央黨校理論班學習。那段時間,王恩茂每逢到北京出差,都要去學校看望新疆學員。當他了解到當時北京物資供應緊張時,為了照顧少數民族干部的生活習慣,就親自安排,從新疆調運了兩車活羊,放養(yǎng)在北京,使少數民族學員在整個學習期間的生活改善都有了保障。王恩茂還經常詢問學員們的學習和家庭情況,每遇到問題,就敦請當地有關組織幫助解決。
后來擔任過自治區(qū)政協主席的蒙古族領導干部巴岱說,“文革”期間,在開王恩茂的批判會時,有人逼著他喊打倒王恩茂的口號,可他堅稱“王恩茂是新疆的好書記”,頂著壓力,既不開口,也不舉手。
在機關單位如此,在農村牧區(qū)也照樣如此。王恩茂在下鄉(xiāng)調研或蹲點時,對遇到的農村社員一樣和藹親切?!拔母铩鼻埃褪沁@樣利用各種方式和機會,接近群眾,熟悉了解群眾的所想所思。為了深入群眾,全面掌握情況,他曾走遍了當時新疆80多個縣,只有位于巴州一隅的且末、若羌兩個縣未曾去過。王恩茂去農村,深入到各族人民群眾中間,和他們交朋友,通過近距離地接觸農村和農民,獲得了大量鮮活的第一手資料,為新的建設方針的提出尋找根據。
1964年在昌吉蹲點,為了真正做到“三同”,王恩茂特意選擇在一戶生活貧困的維吾爾族社員家吃住,一方面了解貧困社員生活的真實情況和原因,另一方面因為干部在社員家吃住交的食宿費比實際費用要高,這也是對貧困戶的一種幫助。他住在這戶社員家的一間柴房里,白天同社員一起勞動,晚上挨家挨戶進行訪問,詳細了解農民的生產生活和他們的想法。著名的庫爾班·吐魯木一心想見毛主席的事就是他在下鄉(xiāng)期間發(fā)現的。當他得知庫爾班老人因解放后分得田地,通過辛勤勞動過上幸福生活而分外感謝毛主席,幾次準備騎毛驢到北京看望毛主席的故事后,有感于老人的一片真誠,王恩茂幫助他實現了這個美好愿望。
1959年在哈密農村蹲點期間,有一天,王恩茂正與農民在田間商量怎樣消滅棉鈴蟲的事,一位農民從自家院里的桑樹上摘了一大碗桑葚送到王恩茂等人面前,請大家品嘗。由于天氣炎熱,王恩茂吃下不久,開始腹瀉、高燒,被送進醫(yī)院治療。負責保衛(wèi)工作的人員把送桑葚的農民當成懷疑對象,讓民兵把他關押起來。王恩茂知道情況后,立即下令釋放這位農民,并告訴大家自己鬧肚子是很平常的事。病好后他還親自看望安慰了這位農民,同他成了朋友。
“文革”期間,王恩茂因被誣為執(zhí)行了“修正主義路線”,“對毛主席有二心”而受到沖擊。從北京來新疆串聯的學生也把這些誣陷之言作為“重磅炸彈”,煽動新疆本地學生和群眾起來造自治區(qū)黨委的反,打倒王恩茂。在自身受到迫害和造反派圍攻的逆境中,王恩茂仍然盡力保護一些干部免受沖擊,維持自治區(qū)黨委、政府的工作運行,以免社會陷入無序和動蕩。
1967年初,王恩茂在北京被北師大的學生帶到學校批斗。當他發(fā)現在北京工作的一些少數民族干部也被拉來陪著他接受批斗時,生怕他們受到更大沖擊,就盡快安排他們返回新疆加以保護。不久,他又聽到自治區(qū)黨委書記處書記、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主席賽福鼎·艾則孜也被造反派列為揪斗和打倒的目標,非常著急。他不顧自身處境的艱難,向中央報告了情況,提出建議,同時設法竭力保護賽福鼎。為此,他又背上了包庇賽福鼎的罪名。中央得知情況后,立即致電區(qū)黨委,明確指出:中央根據民族政策,決定對賽福鼎同志采取保護方針。王恩茂同志正確執(zhí)行了中央的決定,并非包庇賽福鼎。這樣,賽福鼎才免遭一劫,也維持了自治區(qū)工作的正常運轉。
1969年1月,一伙造反派采用陰謀手段,把王恩茂誘出黨委大院,強行推上卡車,在零下30℃的嚴寒中,進行游街批斗。中央出于保護的目的,讓他到北京一家工廠,與一些“靠邊站”的老領導一起參加勞動。王恩茂由此離開了新疆,兩年后又被下放到安徽蕪湖市,任副書記。
1973年秋天,蕪湖市火車站走出兩個身背哈密瓜的維吾爾族老人。他們走在大街上,逢人就問:“王書記在哪兒?我們要看王恩茂書記。”
王恩茂聽說新疆來人找他,立即派秘書看個究竟。秘書把兩人帶進家里。兩人一見王恩茂,放下身上的口袋,疾步走向王恩茂,緊緊握住他的手:“王書記,我們是從新疆哈密來的,1959年的時候,您在我們那里住了一個月呢。”原來,在人民公社成立初期,中央號召領導干部與群眾實行“三同”,王恩茂于是來到哈密的五星公社,開展調研工作。調研期間,他就住在普通農民家里,每天與那里的農民一起勞動,一起生活,結識了許多農民朋友。他真誠地張開雙臂,和兩位老人熱烈地擁抱。
兩位老人坐定之后,用夾生的漢語說:“您是我們新疆人民的好領導、好書記。我們這次就是特意來看望您的?!闭f著從口袋里掏出千里迢迢背來的哈密瓜,真誠地交給了王恩茂。接著,兩位老人又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說起了他們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的苦難。他們滿懷深情地對王恩茂說:“您在我們那里調研的時候,大家互相信任,多和睦啊。鄉(xiāng)親們都非常想念您,都希望您還能回新疆工作,領導我們各族人民一塊兒把新疆建設得更好?!?/p>
1975年末,“文革”漸近尾聲,王恩茂離開安徽蕪湖。他先是被調到南京軍區(qū)擔任副政委,不久又被調到吉林省任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委會主任,沈陽軍區(qū)副司令員。
1981年,根據新疆人民的意愿,中央決定王恩茂重返新疆工作。得到消息,王恩茂心情非常激動。當中央領導與他談話,問他有什么困難時,他什么也沒說,只堅決地表示:完全服從中央決定,絕不辜負中央的信任。
1981年10月19日,胡耀邦召集新疆黨政軍負責人談話,代表中央宣布了王恩茂任自治區(qū)黨委第一書記、烏魯木齊軍區(qū)黨委第一書記的決定。離開北京之前,鄧小平特地請王恩茂去家中做客。王恩茂也正想聽取他對新疆工作的指示,于是立即驅車前往拜訪。
鄧小平告訴王恩茂:你熟悉新疆情況,熟悉新疆干部,最重要的是新疆的同志歡迎你回新疆去,所以,中央經過反復考慮,才決定你回到新疆工作。希望你回新疆后,要在實際工作中認真考察培養(yǎng)中青年干部;不要搞小圈圈,要團結大多數;要在政治上與中央保持一致;在工作中要反對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堅持“兩個離不開”。
就這樣,王恩茂踏上征程,再次來到闊別十多年之久的新疆。
重返新疆,為創(chuàng)建新疆和諧幸福家園再立新功
1981年10月27日,自治區(qū)黨委召開各地、州、市書記、專員、州長、市長,各部、委、辦、廳、局負責同志和烏魯木齊軍區(qū)部分師以上干部大會,自治區(qū)黨委第二書記谷景生傳達了中央關于任命王恩茂為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委員會第一書記的決定和中央領導對新疆工作的重要指示。這是王恩茂重返新疆的正式亮相。
會后,王恩茂本打算到天山南北的各地、州、縣做調研,看望各族干部群眾。可就在王恩茂上任的第六天,喀什發(fā)生了“10·30”事件。公安部門本已將肇事者控制并開始調查,但少數壞人利用這一事件,煽動不明真相的人聚眾鬧事,以致發(fā)展成大規(guī)模的騷亂。
經過對事件的認真了解和深入分析,王恩茂認為這一事件發(fā)生之初是刑事案件,本身屬人民內部矛盾;但事情發(fā)生后,挑起這么大的動亂,產生這么大的影響,背后有民族分裂主義分子的組織、煽動。王恩茂的解決辦法是兩條:第一,派少數民族干部去解釋做工作,消除民眾疑惑;第二,對背后的組織煽動者堅決清理打擊。自治區(qū)工作組和喀什地區(qū)根據王恩茂的意見,最終把事件平息下去,并在后來的調查中挖出了煽動鬧事的一伙骨干分子。
事情得到妥善處置后,王恩茂婉謝了大家的勸阻,不顧年邁體弱,繼續(xù)他南北疆深入農村牧區(qū),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的行程,連續(xù)在南北疆的工礦、農村牧區(qū)走訪調研,實地了解城鄉(xiāng)基層各族群眾的生活、生產情況。他向隨行人員坦誠地說:“離開新疆十幾年,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我需要到全疆各地走走,了解基層的真實情況,這樣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從實際出發(fā),少走彎路,避免錯誤?!?/p>
有一次,王恩茂在阿木冬·尼牙孜陪同下來到塔里木南緣的和田地區(qū)策勒縣博斯坦鄉(xiāng),他不要當地干部陪同來到村里的一戶人家,和這家的上了年紀的男主人隨意聊起天來。當他得知這位老農在“文革”期間為保自己挨整時,就問他:“你見過王恩茂嗎?”農民說沒見過?!澳悄銥槭裁幢K??”王恩茂微笑著問。
老農動情地說,王恩茂帶領解放軍步行來到和田解放我們,讓我們不受欺負,后來還分了田,過上好日子。這樣的好人為什么不保?
老農的一席話讓在場的人無不深受感動,王恩茂更是動容落淚。
通過深入考察和調研,王恩茂深深認識到,要做好新疆工作,民族團結是關鍵,沒有民族團結這個基礎,就沒有社會穩(wěn)定的環(huán)境,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為此,他率先在新疆開展了“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
1982年1月,王恩茂在自治區(qū)五屆人大四次會議和政協自治區(qū)四屆四次全委會議的專題講話中強調了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他還對新形勢下加強民族團結提出了八點要求,并要求廣泛深入和持久地進行民族政策和民族團結的教育。
1982年5月,自治區(qū)黨委發(fā)出通知,確定從5月中旬起,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集中進行一次民族政策和民族團結的教育。這一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中央書記處認為,新疆的做法和提出的要求是正確的”。
1982年11月,自治區(qū)召開首屆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受中共中央委派,時任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喬石專程前來出席這次大會。大會一致通過的倡議書建議:從1983年起,將每年的5月定為“民族團結教育月”,在全區(qū)集中進行民族團結教育。
在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同時,廣泛開展創(chuàng)建和表彰民族團結進步模范活動,也成為推動新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發(fā)展的一種重要方式。從1982年11月自治區(qū)首次召開民族團結表彰大會開始,在王恩茂的積極倡導下,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軍民團結模范縣”活動有計劃、有組織地在自治區(qū)迅速展開。隨后,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模范單位、民族團結大院和軍民共建、警民共建、工農共建、地方與兵團共建等多種創(chuàng)建活動不斷出現。通過幾年的努力,新疆各民族間出現了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學習、互相諒解的新局面,為新疆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fā)展奠定了溫馨和諧的社會氛圍。
隨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的開展,自治區(qū)又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了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之中。1982年11月10日,王恩茂在談到民族團結的大好形勢時說:“在今年3月開展的‘全民文明禮貌月活動中,我們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集中地解決了一批妨礙民族團結的問題,使全區(qū)的民族關系得到了改善?!彼麖娬{:要“把搞好民族團結作為搞好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進一步把民族團結教育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為保證民族團結教育和創(chuàng)建活動長期有效并發(fā)揮作用,王恩茂還為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法制化軌道做了努力。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頒布后,王恩茂要求把它作為普法教育的重要內容,組織干部群眾認真學習和貫徹執(zhí)行,并提出,要把是否重視和搞好民族團結作為干部考核、選拔和衡量共產黨員黨性的重要標準。他在講話中多次強調這一標準。1985年9月30日,王恩茂在自治區(qū)成立30周年干部大會的講話中指出:“大力培養(yǎng)和提拔少數民族干部……把是否重視和搞好民族團結作為選拔干部的重要標準?!?/p>
1985年10月,王恩茂退居二線,擔任了自治區(qū)顧問委員會主任。但他并沒有就此放棄責任,而是從更深的層面上對新疆的長治久安問題進行思考。
2001年,88歲的王恩茂溘然長逝。
王恩茂曾多次深入南北疆調研,有一次路過輪臺縣,他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地對隨行人員說:“漢代的張騫、班超,離鄉(xiāng)背井,建功西域,后來就從這條路上回到長安。而今天我們是往前走,不回頭,要一輩子扎根新疆。將來我死后,就埋在天山腳下?!焙髞硭衷诓煌瑘龊戏磸驼f過,“我熱愛新疆,熱愛新疆各族人民,我要一直守在那里”。根據王恩茂的生前遺愿,他的骨灰被安葬在烏魯木齊公墓。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他埋骨天山,與新疆各族人民長相守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