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國恢復研究生制度。在鄧小平的直接推動下,1978年1月,教育部和國家計委制訂了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2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決定面向全國招收研究生。
在全面展開招收大學生、研究生的過程中,鄧小平等人又遇到了新的問題。作為現(xiàn)代大學教育,要不要實行學位制度?如果要實行學位制度,采用哪種學位制度?
實行學位制度是一個國家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制度安排。世界上有不同的模式和做法:一種是西方國家普遍采用的三級學位制,即設立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另一種是蘇聯(lián)采用的兩級學位制,即只設博士、副博士學位,大學本科不設學位。由于新中國成立后受蘇聯(lián)高等教育體制的影響,就沒有再采用西方國家的三級學位制,只是實行研究生教育。1961年至1964年,由國務院副總理、國家科委主任聶榮臻主持草擬的學位條例基本上參照的是蘇聯(lián)模式,但是這一條例沒有成為正式制度。
當鄧小平考慮中國籌建什么樣的學位制度時,有兩個重要人物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一是胡喬木,二是蔣南翔。這與他們都在清華大學上過學,了解西方的學位制度有關。教育部部長蔣南翔主持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草案)》,于1980年2月12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獲得通過。該《學位條例(草案)》采用了國際上通行的三級學位制,以利于派遣留學生和國際學術交流。
(筱蕾摘自《當代中國史研究》2015年第2期,胡鞍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