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剛華
摘要:北魏早期官制中,有諸多漢胡文化雜糅的因素。城門校尉作為兩漢、魏晉時期都城防衛(wèi)的重要官職,在北魏前期卻由于少數(shù)民族禁軍制度的發(fā)達而不受重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晉官制的諸多因素重新進入北魏體系。城門校尉亦得以在世宗、肅宗時期再次出現(xiàn),且任職人員更換頻率頻繁。東西魏時期,隨著宇文泰軍事制度的改革,出現(xiàn)十二柱國將軍,有兩大將軍專屬禁軍,城門校尉亦正式退出城門屯兵這一軍事制度。
關鍵詞:北魏;城門校尉;禁軍
中圖分類號:K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6)06-0112-06
城門校尉,初設置于西漢高帝時期。漢武帝時增設城門屯兵,由城門校尉統(tǒng)領,其權利逐漸擴大。①其最重要職責是統(tǒng)領北軍禁衛(wèi)部隊,掌管京師十二城門防衛(wèi)。②古代文獻資料對城門校尉多有詳細記載③,今天學術界對其研究亦是頗豐④。但具體到北魏來說,關注北魏城門校尉的成果仍為少數(shù)。實際上,北魏城門校尉上承兩漢、曹魏,下延北齊城門寺、北周宮門中士,對隋唐左右監(jiān)門將軍、城門郎亦有影響,官職雖小,實為重要。故本文擬在前人研究基礎上,考察北魏城門校尉一職,求教于方家。
一、北魏前期的城門校尉
北魏什么時候設置城門校尉,《隋書·百官志》《通典》《唐六典》均未明說,如《唐六典》曰:“后魏置城門校尉,第三品下;太和末,第四品上?!雹輰嶋H上,有關北魏城門校尉的記載最早見于太祖道武皇帝皇始初年。有庾路者,“皇始初,從征慕容寶為城門校尉,遷司隸校尉,爵高平公而誅”⑥。庾路之事,附于庾業(yè)延傳記之后。庾業(yè)延,代人,后賜名岳,“其父及兄和辰,世典畜牧,稍轉中部大人”。庾業(yè)延則“與王建等俱為外朝大人,參預軍國”。天賜四年(407),被太祖誅殺。“后世祖討赫連氏,經(jīng)其墓宅,愴然動容,遂下詔為立廟,令一州之民,四時致祭。求其子孫任為將帥者,得其子陵。從征有功,聽襲爵?!雹邚娜温毘情T校尉時間和傳記附屬在庾業(yè)延之后來看,庾路當為庾業(yè)延之弟,而非其子。
北魏為草原民族政權,早期都城不定。昭皇帝繼位后,“分國為三部:帝自以一部居東,在上谷北,濡源之西,東接宇文部;以文帝之長子桓皇帝諱猗統(tǒng)一部,居代郡之參合陂北;以桓帝之弟穆皇帝諱猗盧統(tǒng)一部,居定襄之盛樂故城”⑧。其后,穆皇帝“總攝三部,以為一統(tǒng)”⑨?!傲辏鞘芬詾楸倍?,修故平城以為南都。帝登平城西山,觀望地勢,乃更南百里,于灅水之陽黃瓜堆筑新平城,晉人謂之小平城,使長子六脩鎮(zhèn)之,統(tǒng)領南部。”⑩此時,京都一變?yōu)槎?,北為盛樂,由穆皇帝居住,一為小平城,為長子六脩鎮(zhèn)守。惠皇帝時,曾“筑城于東木根山,徙都之”。其后,烈皇帝“城新盛樂城,在故城東南十里?!闭殉苫实凼惨黻凹次挥诜碑囍?,時年十九,稱建國元年”?!岸甏?,始置百官,分掌眾職。”“夏五月,朝諸大人于參合陂,議欲定都灅源川,連日不決,乃從太后計而止。”其后36年,昭成皇帝皆以云中為都,居住在盛樂宮。太祖道武皇帝即位后,亦以云中為都城,一直至天興元年(398)建早期北魏官制是漢胡雜糅,其漢文化因子,多來自晉制?!拔菏鲜谰?,遠統(tǒng)口臣,掌事立司,各有號秩。及交好南夏,頗亦改創(chuàng)。昭成之即王位,已命燕鳳為右長史,許謙為郎中令矣。余官雜號,多同于晉朝?!痹诮娫O置上,登國元年(386)“置都統(tǒng)長,又置幢將及外朝大人官。其都統(tǒng)長領殿內(nèi)之兵,直王宮;幢將員六人,主三郎衛(wèi)士直宿禁中者,自侍中已下,中散已上,皆統(tǒng)之”??梢?,北魏前期禁軍設置主要在宮內(nèi)禁衛(wèi),所設官職及人員選擇多是采用早期拓跋鮮卑軍制遺留,人員構成多來自“拓跋鮮卑及其附從各部族之酋長及其子弟”。
皇始元年(396)七月,深受漢晉文化影響的代人,右司馬許謙“上書勸進尊號,帝始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蹕,于是改元”。“皇始元年,始建曹省,備置百官,封拜五等,外職則刺史、太守、令長已下有未備者,隨而置之?!贝藶楸蔽涸缙谥贫冉ㄔO的又一個重要舉措,官職制度、禁軍設置亦成規(guī)矩,且多仿效晉。此次官職設置,就有城門校尉。即“(庾路)從征慕容寶,為城門校尉”。征伐慕容寶事件發(fā)生在皇始元年八月,即在建制官職,設置禁軍之后一個月?!段簳肪矶唬骸埃ò嗽拢┘汉?,大舉討慕容寶,帝親勒六軍四十余萬,南出馬邑,逾于句注。”六軍,即皇帝禁軍部隊,其中亦包括城門校尉所轄部隊。
世祖時,有樓稟擔任城門校尉。他“字法生,襲。拜太子宮門大夫,稍遷趙郡太守。更滿還京,除冠軍將軍、城門校尉。出為征虜將軍,平城鎮(zhèn)將。遷朔州刺史,仍本將軍。入為衛(wèi)尉少卿。卒,年五十八。贈撫軍將軍、恒州刺史”。
人員來源上,庾路、樓稟皆為代人,且驍勇善戰(zhàn)。前者父親、兄長曾任中部大人、內(nèi)侍長以及外朝大人等北魏高官。后者之父樓伏連,為酋帥,領部落。二者父輩、祖輩皆為皇帝信任,高官顯貴之人??梢?,蔭封與軍功結合,是北魏早期城門校尉的人選來源。
選任程序及升遷上,皇始元年七月,由于庾路跟隨太祖征伐慕容寶,故起家就被封為城門校尉,隨軍出征,其后由于戰(zhàn)功升遷司隸校尉,爵高平公。按城門校尉,西晉官品為四品,北魏前期設置城門校尉,為第三品下,孝文帝太和末年,官制改革為第四品上。司隸校尉,兩漢時,即負責京師與地方的糾察事物,掌察皇太子、三公以下犯法之事,與九卿同位,權高位重。北魏早期隨漢晉制,設置此官,為第二品上,故庾路有戰(zhàn)功,由第三品下城門校尉升遷為第二品上的司隸校尉,更為太祖重用。樓稟,初任太子宮門大夫,從第四品下,后外出為趙郡太守,期滿回京都,為冠軍將軍,從第三品,后任城門校尉,第三品下,大致平級。后外遷征虜將軍,第三品上,后實授平城鎮(zhèn)將、朔州刺史。
城門校尉,官職雖四品,但由于負責掌管京師十二城門防衛(wèi),是保護京城的第一道防守部隊,且作為禁軍護衛(wèi),隨皇帝對外作戰(zhàn),其執(zhí)掌非常重要。兩漢、曹魏、西晉、后秦的城門校尉,多由皇親國戚、重要高官專任或兼任。如東漢有郭況、竇友、竇穆、劉悝等擔任過此職。曹魏時有范陽王伯擔任過城門校尉。后秦則有尚書令、輔國將軍、宗正卿姚旻兼領城門校尉。但是到了北魏前期,城門校尉設置時有時無,任此職者較少,以高官或皇親國戚擔任此職者更為罕見。僅有上述兩人被記載,前者為太祖時期都城云中城的城門校尉,后者為平城城門校尉。究其原因,一者與北魏前期都城的頻繁變動有關,正如上文所言,北魏早期的都城有盛樂、云中、小平城、平城等,且不定期變動,直至以平城為都城后,才較為固定。這種現(xiàn)象則造成了城門校尉的不固定性。其二,北魏早期職官制度的變化性亦造成了城門校尉的時有時無。所謂“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內(nèi)外百官屢有減置,或事出當時,不為常目”??梢姡蔽呵捌诠俾毜脑O立隨意性較強,因時而設,因需而廢,沒有制度化,城門校尉設置較少,亦與此有關。其三,北魏時的城門校尉,其政治地位降低,這也是其設置較少,更少有皇親貴族擔任此官的重要原因。其政治地位的降低與北魏前期禁軍制度的發(fā)展有很大關系。漢晉城門校尉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皇家禁軍部隊的主力之一,既負責皇城安危,又負責對外作戰(zhàn)。但北魏前期的禁軍制度與漢晉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
“北魏前期發(fā)達的禁軍制度,尤其是幢將郎衛(wèi)制度,構成了整個北魏早期禁軍制度的整體。幢將郎衛(wèi)負責以殿中為核心的禁衛(wèi)事務,保衛(wèi)皇帝?!笨梢哉f,幢將郎衛(wèi)既負責殿中的禁衛(wèi)事務,也承擔大部分宮中、外城的守衛(wèi)任務。而以往負責都城保衛(wèi)任務的城門校尉則直接或間接被排除在最外圍。這種變化是導致城門校尉從漢晉時期的重要管理者走向常規(guī)化城門管理者的主要原因。
由上可見,北魏最早在太祖道武帝皇始初年,就設置城門校尉。但由于其早期都城的頻繁變動以及官制設置上的不固定性,最重要的是由于北魏前期禁軍制度的變化,城門校尉的政治地位、軍事職能不斷下降,造成了城門校尉設置較少,品級降低,擔任者由以往的皇族國戚、權貴高官轉變?yōu)樯贁?shù)民族高官子弟。這種不常設性到孝文帝改革時,方有改變。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城門校尉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前、后政治文化變化的轉折點。這一系列改革表現(xiàn)在官制變革上,就是拋開了北魏前期胡漢雜糅的官制,大部分采取了魏晉制度,并以為定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十二月下詔曰:“降車、驃將軍,侍中、黃門秩,依魏晉舊事。十九年八月,初置直齋,御仗左右武官。二十三年,高祖復次職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為永制?!边@種變化表現(xiàn)在禁軍制度上,則是北魏前期最具特色的禁衛(wèi)武官制度被完全廢除,取而代之的則是具有魏晉、南齊特點的禁衛(wèi)制度。正如有學者所言:“后令所載禁衛(wèi)武官基本上全都是領、護二衛(wèi)系統(tǒng)職官?!彼^領、護指的是領軍將軍、護軍將軍。前者主要“掌內(nèi)軍,負責宮城內(nèi)禁衛(wèi)”?!氨蔽哼w都洛陽以后,領軍將軍負責禁衛(wèi)的范圍擴大到京城地區(qū)”。后者主要負責京城之外的禁衛(wèi)防御。領軍將軍為禁衛(wèi)軍最高長官,下轄左衛(wèi)、右衛(wèi)將軍,武衛(wèi)將軍、直閤將軍以及直衛(wèi)等職。
在這次禁軍制度改革中,歷來被兩漢、曹魏、西晉重視的城門校尉,重新走上歷史舞臺,被納入到禁軍中,擔負起洛陽城的禁衛(wèi)事務。其重新設置的原因,一方面與上文提及孝文帝采取魏晉舊制有關,更大關聯(lián)則與孝文帝改革時的政局有關。
北魏孝文帝系列改革遭到以太子恂為首的代人貴族的強烈反對。因此,加強洛陽內(nèi)外禁衛(wèi)防守成為孝文帝的首要任務。當時洛陽宮城禁衛(wèi)最高長官為領軍將軍——元儼。時“(太子)恂留守金墉,于西掖門內(nèi)與左右謀,欲召牧馬輕騎奔代,手刃道悅于禁中。領軍元儼勒門防遏,夜得寧靜”??梢姡栽獌盀槭椎慕l(wèi)部隊與太子恂之間的戰(zhàn)斗十分激烈。而受孝文帝重視,負責洛陽城門禁衛(wèi)事務的則是城門校尉——元偃。元偃是景穆太子拓跋晃的孫子,濟陰王拓跋小新成的兒子?!段簳肪硎艑ζ鋬H有“字仲琁,位太中大夫”的簡單記載。但據(jù)其墓志可見,元偃在太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之前,為使持節(jié)、安北將軍、賀侯延鎮(zhèn)都大將、始平公。太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加安西將軍。太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乙未朔,癸亥除制詔光爵元偃今除城門校尉。太和廿二年六月辛亥朔,七日丁巳除制詔城門校尉元偃今除大中大夫”??梢?,在太和十九年十二月至太和廿二年六月,這三年,也是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政亂頻發(fā)的時期,元偃一直擔任洛陽城門校尉,負責洛陽城門禁衛(wèi)事務。
從上可見,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依據(jù)“魏晉故事”進行官制改革,鑒于洛陽政局不穩(wěn),內(nèi)亂不斷,城門校尉在此時期重新設置。世宗時期,繼續(xù)實行孝文帝時期的官制,并以為定制。城門校尉亦在世宗、肅宗朝頻繁出現(xiàn)。其主要職能、升遷方式在兩朝亦有不同的變化。
世宗初期,城門校尉為鄯乾,他是“司州河南洛陽洛濱里人也。侍中鎮(zhèn)西將軍鄯鄯王寵之孫,平西將軍青平?jīng)鋈荽淌粉粉吠跖R澤懷侯視之長子”。他生于顯祖皇興二年(468),死于世宗永平五年(512)?!熬趸?,以王孫之望,起家為員外散騎侍郎。入領左右輔國將軍城門校尉,出為征虜將軍安定內(nèi)史。春秋卌四,以永平五年歲次壬辰正月四日薨?!睆氖妨蟻砜?,鄯乾為少數(shù)民族,作為“質(zhì)子”久居洛陽,故其墓志上刻其籍貫為河南洛陽。其祖父、父親皆受北魏厚待與重用,他起家為員外散騎侍郎,為孝文帝貼身近侍。后入禁軍為左、右輔國將軍,從第三品,又由輔國將軍轉為警衛(wèi)都城守衛(wèi)的城門校尉,深得世宗重用。根據(jù)其死亡時間與經(jīng)歷來看,他大致在三十歲至四十歲之間任城門校尉,即在太和二十三年至世宗初年之間任職城門校尉,很有可能為元偃的繼任者。
其后擔任此職的還有孟威、崔秉、谷楷、侯剛、元騰、元坦、元怡七人。世宗朝擔任城門校尉者有八人,平均一年半更換一次,變動次數(shù)較為頻繁。八人中,皇族出身的三人,為元騰、元坦、元怡。元騰傳記不見于《魏書》,但有《大魏故城門校尉元騰墓志銘》?!疤诿髟实壑鴮O,使持節(jié)都督秦雍涇涼益五州諸軍事開府儀同三司衛(wèi)大將軍雍州刺史樂安宣王范之孫,使持節(jié)都督秦雍涇涼益五州諸軍事開府儀同三司衛(wèi)大將軍雍州刺史樂安簡王良之第八子也。正始四年歲次丁亥四月十一日薨于第?!睆哪怪緝?nèi)容來看,城門校尉是元騰唯一擔任過的官職,很有可能是死后贈官。元坦、元怡皆由步兵校尉起家,后轉城門校尉。“(元液)父坦,元士,除步兵校尉、城門校尉?!痹捌鸺也奖N?,轉城門校尉”。北魏步兵校尉、城門校尉皆隸屬領軍將軍禁衛(wèi)系統(tǒng),此為禁軍系統(tǒng)內(nèi)部轉任。
漢人大族出身的有一人,即崔秉,博陵安平人,崔鑒之子?!疤椭?,為中書學生?!薄昂鬄樗究罩鞑荆D掾、城門校尉,長兼司空司馬。遷長史,加輔國將軍。出除左將軍、廣平內(nèi)史?!贝顺錾硪蝗?,即侯剛,字乾之,河南洛陽人,“世宗以其質(zhì)直,賜名剛焉。稍遷奉車都尉、右中郎將、領刀劍左右,加游擊將軍、城門校尉?!睓噘F后裔者一人,即谷楷。昌黎人,濮陽公谷渾的曾孫?!吧赃w奉車都尉。時沙門法慶反于冀州,雖大軍討破,而妖帥尚未梟除。詔楷詣冀州追捕,皆擒獲之??鹨荒慷陨鯂廊?,前后奉使皆以酷暴為名。時人號曰‘瞎虎。尋為城門校尉。”此外,還有孟威,雖非權貴后裔,但憑借軍功,亦擔任過城門校尉?!坝榔街校枣?zhèn)遠將軍、前軍將軍、左右直長,加龍驤將軍,出使高昌。還,遷城門校尉、直閤將軍、沃野鎮(zhèn)將。”
從上可見,世宗朝任職城門校尉者,既有皇族子弟,亦有質(zhì)子、普通代人、漢人,說明出身不是擔任城門校尉的決定要素。世宗更看重其忠誠和武力。
在世宗朝城門校尉頻繁變動下,由步兵校尉、直長、內(nèi)侍、奉車都尉等具有禁軍色彩的武官出任城門校尉成為一種主流,其升遷方式亦是在禁軍內(nèi)部升遷為直閤將軍,或是至外地任鎮(zhèn)將等武職,其任職者亦多為能征善戰(zhàn)之人,軍事化、禁衛(wèi)性仍是世宗時城門校尉的特色。但這一軍事化特色至肅宗時有所改變,文官化傾向加強,禁衛(wèi)性消失成為肅宗時城門校尉改變的明顯特點。
肅宗在位期間共有四人擔任城門校尉,皆為皇室宗親,平均三年一換。如敬宗(元子攸)“幼侍肅宗書于禁內(nèi)。及長”,“拜中書侍郎、城門校尉、兼給事黃門侍郎,雅為肅宗所親待,長直禁中。遷散騎常侍、御史中尉。孝昌二年八月,進封長樂王”。元超,肅宗初“拜城門校尉、通直散騎常侍、東中郎將。尋除光祿大夫,領將作大匠”。元周安,“神龜元年,除城門校尉,營構明堂都將”?!捌淠昙嫣蜕偾?,本官如故。孝昌三年,除通直散騎常侍,加龍驤將軍。”元誨,“年十二,為散騎侍郎,轉城門校尉。后為通直常侍”。此四人擔任城門校尉者皆為皇室宗親,且多為文官起家,轉入城門校尉,后又轉入文官。如元子攸先后為中書侍郎、城門校尉、兼給事黃門侍郎,后遷散騎常侍。元超亦是由城門校尉轉為通直散騎常侍。元周安則由城門校尉轉為明堂都將,兼太仆卿,后任通直散騎常侍。元誨則是十二歲為散騎侍郎,轉城門校尉,后為通直常侍,侍奉肅宗。四人多不為驍勇善戰(zhàn)之將,無論起家,升遷等皆多出于文官,與世宗時城門校尉相比,其原有的軍事職能漸被剝離,轉而成為高級內(nèi)侍文官的途徑之一。其原因與肅宗朝長期政局不穩(wěn),宮廷內(nèi)斗不斷,禁衛(wèi)權力輪流集中于元叉、劉騰、胡太后手中有關。如正光元年(520),侍中元叉、中侍劉騰發(fā)動政變,“幽皇太后于北宮”,“總勒禁旅,決事殿中”。元叉親任領軍將軍,“總勒禁旅”,掌握洛陽城內(nèi)外所有禁軍部隊。胡太后雖被廢黜,但多次策劃宮廷政變。先有“太后從子都統(tǒng)僧敬與備身左右張車渠等數(shù)十人,謀殺叉,復奉太后臨朝,事不克,僧敬坐徙邊,車渠等死,胡氏多免黜”。后正光二年,“甲午,右衛(wèi)將軍奚康生于禁內(nèi)將殺元叉,不果,為叉矯害”。最后,由于“太后與肅宗及高陽王雍為計,解叉領軍。太后復臨朝”,政變才成功。
肅宗朝頻繁的宮廷政變,其導致的直接結果是掌權者對禁軍系統(tǒng)控制更為集中。正如上所言,北魏孝文帝之后京城內(nèi)外禁衛(wèi),實質(zhì)上已經(jīng)由領軍將軍、護軍將軍屬下分割禁衛(wèi),宮城城門由前者負責,京城城門由后者負責。城門校尉具有禁衛(wèi)洛陽城門的重要職能,更為篡謀者重視。奪其城門禁衛(wèi)職能,使之從武官化轉向文官化,更易于掌權者控制洛陽內(nèi)外禁衛(wèi)。
肅宗之后,《魏書》與魏晉南北朝墓志中很少再有城門校尉記載。僅有一次記載在西魏文帝大統(tǒng)初期,有王懋,“從盟迎魏悼后還,拜城門校尉”。此時,西魏政權已經(jīng)旁落宇文泰,魏文帝實為傀儡。城門校尉一職在北魏末年已經(jīng)基本消失。
西魏初期,宇文泰改革軍事制度,創(chuàng)建府兵制,設置十二柱國大將軍?!疤嫖豢偘俎瘢级街型廛??!薄按送饬?,各督二大將軍,分掌禁旅,當爪牙御侮之寄?!笨梢?,十二柱國大將軍的設置,總控朝野軍隊,其中有專屬兩大將軍,分掌禁軍,對內(nèi)負責京城、宮殿的防衛(wèi)事務,對外負責征伐攻占之事。對內(nèi)直接負責京城內(nèi)外禁衛(wèi)者亦稱領軍將軍,沿襲北魏禁衛(wèi)制。從上可見,北魏后期、西魏初期,城門校尉軍事禁衛(wèi)職能已被剝奪,不受重視,實屬自然。
從上可見,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緊張政局的出現(xiàn),是城門校尉在孝文帝時重新設置的主要原因。世宗時的城門校尉仍然保持著其原有的軍事禁衛(wèi)職能,無論是擔任者,還是其選任、升遷的途徑或從禁軍內(nèi)部流轉,或是流轉至地方鎮(zhèn)將,但武官化仍是這一時期城門校尉的主要特色。肅宗時,由于宮廷政亂不斷,導致掌權者更加控制禁軍,使城門校尉剝離了其軍事職能,無論是選任者,還是遷轉途徑,多從以往的武官轉為文官。西魏初期,隨著府兵制的實行,禁軍部隊由兩大柱國將軍負責,專門負責京城內(nèi)外的禁衛(wèi)任務,故城門校尉亦慢慢消失。
三、北齊、北周新城門官的出現(xiàn)
北齊典章制度多源自北魏,“其兵制也不例外,大體仍遵循北魏舊制。但在兵革擾攘之際,權力轉移之間,作為國家權力支柱的軍隊制度,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創(chuàng)革”。其論不差,但其“創(chuàng)革”源自何處?
若具體到城門校尉而言,北齊則是雜糅宋、齊和北魏后期制度為一體。宋、齊、梁、陳無城門校尉之職,前者以衛(wèi)尉領,后者以光祿卿主之?!八锡R俱以衛(wèi)尉掌宮城屯兵及管鑰之事。梁陳二代依秦漢,以光祿卿等掌宮殿門戶,亦無城門之職?!?/p>
北齊沿襲北魏舊制,設有城門校尉?!氨饼R衛(wèi)尉寺統(tǒng)城門寺,置城門校尉二人,掌宮殿城門并諸倉庫管鑰之事?!笨梢姡饼R城門校尉主要負責京城內(nèi)外城門的開閉以及倉庫管理事務,且歸屬于衛(wèi)尉管轄。其原有掌管城門屯兵以及負責都城警衛(wèi)的職能被廢除了。這一禁衛(wèi)事務在宋、齊由衛(wèi)尉負責。在北齊,則由宮城防衛(wèi)和京畿地區(qū)駐防的京畿兵負責。兩者功能一分為二,既有北魏城門校尉的遺留,又有宋、齊因子之影響。
北周官制,仿《周禮》六官之制?!吨軙の牡奂o下》曰:“西魏恭帝三年春正月丁丑,初行《周禮》,建六官?!惫势涔俾毭Q、職能多從六官之稱。上言宋齊、北魏、北齊城門校尉的功能不斷刪減與變化。北周時,仿效《周禮》,又有變化。《周禮》地官原“有司門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蓋城門郎之任也”。北周仿此,設置“宮門中士一人、下士一人,掌皇城五門之禁令;又置城門中士一人、下士一人,掌皇城十二門之禁令,蓋并其任也”。其職僅負責宮、城門的開閉。原有的軍事職能早已消亡,宮城倉庫保管職能則由司倉下大夫負責。
總的來說,北魏皇始元年七月,就已出現(xiàn)城門校尉,其既有防衛(wèi)北魏早期都城云中、平城之職責,亦有作為皇帝禁軍,隨皇帝出征外戰(zhàn)之職能。其人員的選任,并不像兩漢、曹魏、西晉、后秦那樣,由皇親國戚、重要高官專任或兼任,受到皇帝重視。但是到了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之后,尤其是世宗時,城門校尉設置成為一種常態(tài),其主要負責洛陽城的警衛(wèi)工作,人員來源主要是皇室宗親,或部分由皇帝內(nèi)侍官員升遷,且成為這批內(nèi)侍官員轉成地方行政長官、軍事長官的途徑之一。肅宗時期,是城門校尉由武官化走向文官化的主要階段,更多擔任者為皇室宗親。北魏末年,東、西魏建立,逐漸廢除城門校尉,北齊將其軍事功能廢除,只剩下宮殿城門的開閉以及倉庫管理,西魏則由于宇文泰的軍事改革,由領軍將軍、護軍將軍負責京城內(nèi)外的警衛(wèi)工作。城門校尉亦在北周變成了負責城門開閉的宮門中士??梢哉f,漢魏較重要的城門校尉至西魏、北齊、北周時,已完全消失,其原有職能亦被衛(wèi)尉、領軍將軍、護軍將軍、城門中士、宮門中士等不同部門瓜分殆盡。隋唐時,則演變?yōu)橥耆撠煶情T開閉的城門郎。
注釋
①參見張金龍:《魏晉南北朝禁衛(wèi)武官制度研究》上冊,中華書局,2004年,第47頁;張立鵬:《東漢城門校尉略論》,《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②左丘明撰,杜預注,孔穎達正義,浦衛(wèi)忠等整理《春秋左傳正義》第九曰:“周禮地官之屬有司門下大夫二人,掌授管鍵,以啟閉國門。鄭玄云:若今城門校尉,主王城十二門?!保ū本┐髮W出版社,2000年,第299頁)③《漢書》《隋書》《通典》《唐六典》等對城門校尉均有記載。如《通典》卷二一《職官三》曰:“漢置城門校尉員一人,掌城門屯兵,有司馬及丞各一人,十二城門候各一人,出從緹騎百二十人,蓋兼監(jiān)門將軍之職。魏因之。晉氏銀章青綬,絳朝服,武冠,佩水蒼玉。元帝省之。宋齊俱以衛(wèi)尉掌宮城屯兵及管鑰之事。梁陳二代依秦漢,以光祿卿等掌宮殿門戶,亦無城門之職。后魏置城門校尉。北齊衛(wèi)尉寺統(tǒng)城門寺,置城門校尉二人,掌宮殿城門并諸倉庫管鑰之事。后周地官府置宮門中士一人,下士一人,掌皇城十二門之禁令,蓋并在其任。隋氏門下省統(tǒng)城門局,校尉二人。煬帝大業(yè)三年,又隸殿中省。十二年,又減一人。后又改校尉為城門郎,置四人,又隸門下省。大唐因之。”(中華書局,1988年,第558頁)這些史書提及北魏城門校尉時或以多一言簡之。④目前學術界研究城門校尉,多在兩漢。如楊鴻年的《漢魏制度叢考》,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年;孫聞博的《從南北軍到軍兵——兩漢京師宿衛(wèi)的統(tǒng)合與演變》,《文史》2015年4期;張立鵬的《東漢城門校尉略論》,《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3期等。專門研究魏晉南北朝制度有鄭欽仁的《北魏官僚機構研究》,臺灣牧童出版社,1975年;鄭欽仁的《北魏官僚機構研究續(xù)篇》,臺北稻禾出版社,1995年;嚴耕望的《北魏前期政治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洼添慶文的《魏晉南北朝官僚制度研究》,汲古書院,2003年;張金龍的《魏晉南北朝禁衛(wèi)武官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4年;俞鹿年的《北魏職官制度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等論著,對北魏城門校尉研究皆較簡略。⑤李林甫等撰,陳忠夫點校《唐六典》卷八《門下省》曰:“漢置城門校尉員一人,秩二千石,掌城門屯兵;有司馬及丞各一人,十二城門候各一人,出從緹騎百二十人,蓋兼監(jiān)門將軍之職。魏因之。晉氏品第四,秩二千石,銀章、青綬,絳朝服,武冠,佩水蒼玉。元帝省之。宋、齊俱以衛(wèi)尉掌宮城屯兵及管鑰之事。梁、陳二代依秦、漢,以光祿卿掌宮殿門戶,亦無城門之職。后魏置城門校尉,第三品下;太和末,第四品上。北齊衛(wèi)尉寺統(tǒng)城門寺,置城門校尉二人,第四品上,掌宮殿、城門并諸倉庫管鑰之事。后周地官府置宮門中士一人、下士一人,掌皇城五門之禁令;又置城門中士一人、下士一人,掌皇城十二門之禁令,蓋并其任也?!保ㄖ腥A書局,1992年,第249頁)⑥⑦魏收:《魏書》卷二八《庾業(yè)延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685、684—685頁。⑧⑨⑩魏收:《魏書》卷一《序紀第一》,中華書局,1974年,第5、7、8、8、11、12、12頁。魏收:《魏書》卷一《序紀第一》曰:“三年春,移都于云中之盛樂宮?!薄八哪昵锞旁?,筑盛樂城于故城南八里。五年八月,還云中?!薄岸甏?,帝東巡,至于桑乾川。夏四月,帝還云中?!薄岸吣甏海囻{還云中。”中華書局,1974年,第12—16頁。魏收:《魏書》卷二《帝紀第二·太祖紀》,中華書局,1974年,第23、26頁。魏收:《魏書》卷一一三《官氏志九第十九》,中華書局,1974年,第2971、2971、2872、2976、2993頁。張金龍:《魏晉南北朝禁衛(wèi)武官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4年,第663、730、758頁。魏收:《魏書》卷二《帝紀第二·太祖紀》,中華書局,1974年,第27頁。魏收:《魏書》卷三〇《列傳第十八》,中華書局,1974年,第718頁。見《魏書》卷一一三《志第十九·官氏九》、《唐六典》卷八《門下省》,又見張金龍《魏晉南北朝禁衛(wèi)武官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4年,第759頁。參見《晉書·志第十四·職官》《通典·職官十四》。太和十八年前《職員令》沒有司隸校尉,但有司州刺史,即司州牧(《魏書》卷一一三《官氏志九第十九》,中華書局,1974年)。魏收:《魏書》卷一一三《官氏志九第十九》,中華書局,1974年,第2983、2980頁。張立鵬:《東漢城門校尉略論》《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陶弘景:《真誥》卷一四,明正統(tǒng)道藏本。釋僧佑:《出三藏記集》卷序七《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jīng)序第十九》,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本。張金龍:《西魏禁衛(wèi)武官制度考論》《民族研究》,1999年第6期,第78、78、78—86頁。魏收:《魏書》卷二二《孝文五王列傳第十》,中華書局,1974年,第588頁。魏收:《魏書》卷一九上《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上》,中華書局,1974年,第448頁。趙超編:《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6頁?!稘h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6、66、109—110、271、247、274頁。此等贈官例子太多,不一一列舉。更多研究參見洼添慶文《關于北魏的贈官》,《文史哲》1993年第3期;秦?。骸侗蔽嘿浌佾@得者的資格與贈官授予方式考述》,吉林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等論著。《魏書》卷一九下《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下》,中華書局,1974年,第508、518頁。魏收:《魏書》卷四九《崔鑒傳附子秉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104頁。魏收:《魏書》卷九三《恩幸傳·侯剛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2004頁。魏收:《魏書》卷八九《酷吏傳·谷楷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926頁。魏收:《魏書》卷四四《孟威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005—1006頁。魏收:《魏書》卷十《孝莊紀》,中華書局,1974年,第255頁。魏收:《魏書》卷九《肅宗紀》,中華書局,1974年,第230、232頁。魏收:《魏書》卷一三《皇后列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339頁。令狐德棻等:《周書》卷二〇《王懋傳》,中華書局,1971年,第334—335頁。關于府兵制,前輩學者研究甚多,如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第六《兵制》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年),不贅言。令狐德棻等:《周書》卷一六《列傳第八》,中華書局,1971年,第272頁。楊耀坤:《東魏北齊兵制概論》,《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86年,第119、124頁?!锻ǖ洹肪矶弧堵毠偃?,中華書局,1988年,第558頁。令狐德棻等:《周書》卷二《文帝紀》,中華書局,1971年,第36頁?!短屏洹肪戆恕堕T下省》,中華書局,1992年,第249頁。《唐六典》卷三《尚書戶部》,中華書局,1992年,第83頁?!短屏洹肪戆恕堕T下省》曰:“城門郎掌京城、皇城、宮殿諸門開闔之節(jié),奉其管鑰而出納之?!保ㄖ腥A書局,1992年,第249頁)
責任編輯:王軻
The Prosperity and Demise of the City Gate Commandant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Cao Ganghua
Abstract:The Northern Wei Dynasty′s bureaucracy mixed both Han and barbarian elements. The City Gate Commandant was an important official post during the Western Han, Eastern Han,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 protecting the capital city. However, because the system of Imperial Guards was very developed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the Northern Wei under the minority rule, City Gate Commandant was underemphasized. After Emperor Xiaowen of Northern Wei′s reforms, the Northern Wei bureaucracy absorbed various elements from that of Han and Jin Dynasties. Thus, City Gate Commandant reemerged during the reigns of Emperors Shizong and Suzong, and the appointment shifted very frequently. During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Wei Dynasties, the Twelve Generals-in-chief of the Military "pillars of state" emerged with the military reforms, and two of them specifically took charge of the Imperial Guards. As a result, the City Gate Commandant was officially abolished.
Key words:the Northern Wei Dynasties; City Gate Commandant; Imperial Gu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