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胡近
摘要: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普及,網絡文藝的發(fā)展尤為引人注目,給網絡生態(tài)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網絡文藝作為文藝的一種新形式,由于其創(chuàng)作主體的多元化以及規(guī)模大、傳播快、受眾廣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在思想傳播和價值導向功能上較之傳統文藝有著更大的影響力。網絡文藝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且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聯系表現得更為緊密。正確把握網絡文藝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不僅是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迫切需要,更是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網絡文藝、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話語權的現實要求。只有堅持以中國精神為導向,以內容建設為中心,以隊伍建設為依托,以黨的領導為保障,才能更好地發(fā)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網絡文藝的引領作用。
關鍵詞:網絡文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引領
中圖分類號:I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6)06-0155-07
“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tài),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雹俳陙?,我國網絡文藝發(fā)展迅速,在豐富廣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也使得網絡生態(tài)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建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
為抓好網絡文藝建設,中共中央于2015年10月出臺《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明確提出要大力發(fā)展網絡文藝。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深刻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tài)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tài)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雹诩訌娋W絡文藝創(chuàng)作生產的正面引導力度,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引領作用,不僅對于凈化網絡空間、讓網絡文藝更好造福人民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是新時期構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體系面臨的新課題。
一、網絡文藝的本體闡釋
與網絡文藝作品的大量產生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理論界目前對網絡文藝的認識和評價尚存在較大的分歧,甚至對其概念解析依然未達成明確的共識。因而,有必要分別從“網絡”和“文藝”這兩個范疇切入,從內涵、外延、特征等方面對網絡文藝進行本體論上的闡釋。
所謂“網絡”,是指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物理電子脈沖技術,通過數字信號與電子脈沖之間的相互轉換,來達到信息傳遞、接收和共享的虛擬平臺。運用網絡可以把任何一臺與之開放關聯的信息終端設備連接起來,實現點、線、面、體之間的信息和資源共享。隨著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走進千家萬戶,人們可以借助互聯網輕松地閱讀文字越來越難以分割。
“文藝”的概念在學術界尚有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文藝是文學和藝術的統稱;另一種觀點認為,文藝就是指文學,其與藝術是一種并列關系。而在2011年我國學科體系劃分改革中,原本從屬于文學學科門類的藝術學被單列出來,成為第十三個學科門類,這結束了長達一百多年在學科體系劃分中藝術從屬于文學的歷史。結合當前的大眾語境來看,顯然前一種觀點更加合理和符合實際,即文藝包括文學和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曲藝、雜技、影視等各種藝術形式。
“網絡文藝”作為一種新的文藝樣式,其本質內涵是指經信息化處理后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發(fā)布和傳播的各類文學和藝術形式的統稱。從其外延來講,它不僅涵蓋了網絡動漫、網絡演出、網絡劇、微電影、網絡音樂、脫口秀、段子等各類網民創(chuàng)作的新型藝術形式,也包括文學和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曲藝、雜技、影視等傳統文藝的網絡化作品形態(tài)。與傳統文藝相比,網絡文藝主要有以下四個特征。
第一,創(chuàng)作主體以大眾網民為基礎。網絡文藝的創(chuàng)作主體中雖然存在一部分傳統的文藝工作者,但主要來源仍是帶有“草根性”的普通大眾網民。他們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具有不同職業(yè)背景,群體數量龐雜。
第二,作品內容以“多而不優(yōu)”為表現。相對傳統文藝的正統性,網絡文藝更傾向于娛樂化。其中雖然不乏優(yōu)秀作品,但在消費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影響下,網絡文藝的生產不免夾雜著一些低俗與庸俗的內容,導致其作品質量參差不齊。
第三,傳播方式以數字化媒介為載體。網絡文藝作品中的文字、圖片、影像和數據等復雜的信息只有先轉變?yōu)閿底只P?,再轉化為計算機二進制代碼,才能完成作品在互聯網的傳播過程。這是網絡文藝與傳統文藝最為本質的區(qū)別。
第四,受眾群體以青年一代為主體。相對于傳統文藝的“老少皆宜”,網絡文藝的受眾群體主要集中在“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其中,僅網絡文學的讀者群體就高達2億多人,并以年輕人居多。這使得網絡文藝與青年人的日常生活聯系十分緊密,對其思想和行為產生著廣泛影響,并表現為一種“粉絲”文化。
二、網絡文藝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辨析
論證網絡文藝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首先需要厘清文藝和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這是個困難而又復雜的問題,我國學術界對此有兩種不同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文藝與意識形態(tài)在本質上是同一的。這種觀點主要是從意識形態(tài)的概念界定出發(fā),并從馬克思、恩格斯經典原著的論述中挖掘文藝完全內含于意識形態(tài)的文本根據。這部分學者較為關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以及恩格斯晚年著作中關于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論述,認為其中最有力的一段文本證明是:“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qū)別開來:一種是生產力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fā)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雹茉诖嘶A上,他們進一步對文藝的概念、內容和形式等分別做了分析闡述。據此,這些學者認為,文藝雖然是一種遠離經濟基礎的觀念上層建筑,但依然受經濟關系的支配,理應全部歸結到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里。
另一種觀點則持相反意見,他們雖然也從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出發(fā),但又不完全拘泥于原著文本,而是從“意識形式”與“意識形態(tài)”這兩個概念的區(qū)別入手,認為馬克思只強調了文藝作為社會意識形式的一種,只是包含著意識形態(tài)的因素,或者僅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性。也即是說,意識形態(tài)性只是作為文藝的屬性之一,而非全部。因此,兩者在本質上不具有同一性,不能將文藝的本質完全歸結為意識形態(tài)。
我們認為,要把握文藝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有必要回到意識形態(tài)的概念界定上。把意識形態(tài)從外延上界定為“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的觀點,是一種較為機械的見解。而本文傾向于這樣一種觀點:“真正理解意識形態(tài)的總體性,需要從一般和特殊的辯證關系上來把握意識形態(tài)同各種社會意識形式的外延關系?!雹菥唧w來說,即除去自然科學、語言學、形式邏輯等以外的各種社會意識形式中,只是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包含著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元素,并非其全部的思想觀念都是意識形態(tài)。換言之,意識形態(tài)只能廣泛地、縱向地散布于各種社會意識形式之中,而不是將其機械地、橫向地等同為各種社會意識形式的總和。在此意義上,并非所有文藝作品都必須歸到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之中。然而,意識形態(tài)又必須以各種社會意識形式為依托而存在,文藝在各個歷史時期都不同程度地擔負了意識形態(tài)的某些功能,承擔了引導社會價值取向和調整社會思想觀念的任務。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文藝只是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我們既反對一些“純文藝論者”完全將文藝與意識形態(tài)割裂開來的觀點,也不認同那些將文藝全部納入到意識形態(tài)范疇中的看法。
網絡文藝作為文藝的一種新形式,由于其創(chuàng)作主體的多元化以及規(guī)模大、傳播快、受眾廣等特性,在思想傳播和價值導向功能上較之傳統文藝有著更大的影響力。網絡文藝同樣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且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聯系表現得更為緊密。在一定程度上,它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導向功能超過了以往很多傳統的社會意識形式。究其原因,我們可結合網絡文藝的表現特征來分析。
第一,由于網絡文藝的低門檻,其創(chuàng)作主體來自各個不同的階層,社會背景的復雜性導致不同主體之間的思想差異沖突表現明顯。正如習近平所言:“網民大多數是普通群眾,來自四面八方,各自經歷不同,觀點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門的,不能要求他們對所有問題都看得那么準、說得那么對?!雹抟蚨谒麄兊膭?chuàng)作中,其思想觀念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融入到作品中去,造成多元思想的頻繁交流和激烈碰撞,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
第二,由于網絡文藝的發(fā)展受到消費主義和市場化的影響,在資本和利益的驅使下,以“井噴式”的速度產生了海量的文藝作品,涵蓋著大量或好或壞的信息。而在娛樂化傾向的誘導下,這些信息相比法律、道德、宗教等傳統的價值觀念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人們的日常行為與思維方式。
第三,在文藝發(fā)展中,互聯網技術的融入打破了傳統文藝的傳播機制,使得網絡文藝作品的內容信息傳遞得更快、更深、更廣。同時,網絡技術自身的特點,加大了對網絡文藝作品監(jiān)管的難度,對保持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構成了一定挑戰(zhàn)。
第四,由于網絡文藝的受眾群體以青年一代為主,且數量驚人,而青年一代的思想具有較高的活躍性和不穩(wěn)定性,在“粉絲”文化的作用下更加容易被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所感染,對他們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建立和改變具有深刻影響。青年一代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他們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對我們將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對此,習近平深刻指出:“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億萬網民在上面獲得信息、交流信息,這會對他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會對他們對國家、對社會、對工作、對人生的看法產生重要影響?!雹?/p>
綜上所述,部分網絡文藝作品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各類思潮、各種主義進行思想傳播的載體與工具,潛移默化中對人們的思想認知和價值判斷產生影響。因此,必須要承認網絡文藝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但需要強調的是,這并非代表所有網絡文藝作品都要與意識形態(tài)掛鉤。這種劃分與界定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這將避免今后我國在文藝治理工作中出現泛意識形態(tài)化的局面。
三、把握網絡文藝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重要價值
網絡文藝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比傳統文藝更強,其對社會思想和大眾生活的影響更大,具有較為明顯的價值導向功能。因此,正確認識和把握其意識形態(tài)屬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客觀需要
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新表述與新發(fā)展,具有極強的現實性和時代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光輝文獻。網絡文藝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新生力量,是時代背景、歷史使命和文藝形式高度結合的產物。在這一背景下,充分認識網絡文藝的意識形態(tài)性十分必要,這是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人民性”原則的客觀需要。列寧曾指出,我們的文藝應當“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⑧。毛澤東早在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就對“我們的文藝是為什么人的”這一問題做出明確的回答:“在我們,文藝不是為上述種種人,而是為人民的。”⑨鄧小平同樣十分重視文藝工作,他曾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文藝,要通過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真實地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反映人們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本質,表現時代前進的要求和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并且努力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民,給他們以積極進取、奮發(fā)圖強的精神?!雹庥纱丝梢?,“人民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核心思想與內涵。
而網絡文藝的創(chuàng)作不僅是為了人民,更是來源于廣大人民,因此它體現著更加深厚的“人民性”精神。把握網絡文藝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就是要堅持“為人民而創(chuàng)作”的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指導。倘若否認其意識形態(tài)的屬性,不把握好它們的關系,網絡文藝就無法完全自覺地體現“人民性”這一原則,其發(fā)展方向就會偏離社會發(fā)展的主流軌道,就不能真正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同樣強調了“只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fā)揮最大正能量”。不僅如此,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奧秘,就在于它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而網絡文藝作為一種新型的文藝形式,厘清它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直接關系到我們黨今后領導文藝事業(yè)發(fā)展的方針和政策,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保持與時俱進理論品質的生動反映和時代表現。因此,正確、科學地把握網絡文藝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是不斷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客觀要求。
2.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網絡文藝的內在要求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網絡在大眾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普及,激發(fā)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迅猛增長,也為網絡文藝的發(fā)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和廣闊的空間。在這一背景下,我國網絡文藝創(chuàng)作生產活躍,內容形式豐富,風格手法多樣,發(fā)展成果顯著。從1998年網絡文學代表作《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發(fā)表至今,我國網絡文藝經過十幾年的發(fā)展,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較大規(guī)模的產業(yè)。其中,僅網絡文學一項在2013年的中國市場收入規(guī)模就達到46.3億元。但網絡文藝也還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和“有高原缺高峰”等方面的不足。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出精品力作的任務依然繁重。
而如何正確、健康地推動社會主義網絡文藝大發(fā)展大繁榮,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厘清網絡文藝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使之不能偏離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方向。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睆奈覈惹刂偌覡庿Q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從西方之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文藝作為創(chuàng)新風潮的精神動力和思想引擎在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文藝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始終體現著每一個時代的精神,也必然與這個時代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文藝的發(fā)展只有代表了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才能創(chuàng)作出真正符合人民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才能積極推動社會和歷史的向前發(fā)展。而在任何時期,文藝的創(chuàng)作倘若背離了其當下時代的主旋律和引領社會向前發(fā)展的主流價值觀,都終將會被歷史的車輪所湮沒,遭到人民群眾的拋棄。因此,網絡文藝作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yè)未來繁榮發(fā)展的強大生力軍,它的發(fā)展只有站穩(wěn)正確的歷史立場、政治立場和道德立場,把握正確的創(chuàng)作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文明的優(yōu)良傳統來鼓舞與教育大眾,才能真正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穩(wěn)固推進網絡文藝事業(yè)的健康和繁榮發(fā)展,這也是其自身能夠得以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與保證。
3.把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話語權的必然要求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fā)展,思想的多元化極大地挑戰(zhàn)著當前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網絡成為當前意識形態(tài)斗爭最激烈的地帶之一。對此,《意見》在分析文藝工作當前面臨的問題時指出:“意識形態(tài)領域形勢十分復雜,鞏固思想文化陣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任務更加緊迫。”而網絡文藝作為網絡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一些作品常常打著文化傳播的幌子,借文藝之名,行反黨反社會主義之實,使得網絡文藝在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夾雜著一些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相背離的內容。不僅如此,海量的網絡文藝作品中還暗含了不少低俗、惡俗、媚俗的內容,消磨人們的意志,毒害青年人的思想,敗壞社會公序良俗,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背道而馳。這使得網絡生態(tài)惡化,與廣大人民的利益相違背。然而,這些內容往往又帶有很大的隱蔽性和欺騙性,無形之中對我們的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和價值理念造成了沖擊。總之,它們試圖與處于主流地位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爭奪話語權,不斷地消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地位。毛澤東曾早有論斷:“在社會主義國家里,馬克思主義的地位不同了,但是就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還是有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存在,也有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存在。”這段論述在當今信息時代條件下依然具有很強的適用性。
網絡在提供便捷多樣的文藝生產和傳播渠道的同時,也給一些“非馬”和“反馬”的思想或觀點提供了存在空間,這給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tài)工作帶來了諸多的困難。例如,網絡文藝作品的審核和清查實際上難以全面覆蓋,相關管理部門的工作思路和管理水平還未能緊緊跟上網絡時代的步伐,在網絡意識形態(tài)的建設上有時還處于較為被動的局面。因此,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多元網絡文藝生態(tài)中確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領導權,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話語權,關系到我們國家和社會的長久穩(wěn)定發(fā)展。
四、發(fā)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網絡文藝
引領作用的路徑選擇明確把握網絡文藝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重要意義和基本依據,需要進一步探討如何在此基礎上促進網絡文藝的健康和繁榮發(fā)展。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發(fā)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網絡文藝的引領作用。
1.堅持以中國精神為引領,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網絡文藝的價值引導作用
中共中央在《意見》中不僅提出要“讓中國精神成為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而且也強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和時代表達”。因此,推動網絡文藝健康繁榮發(fā)展,必須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所以能夠引領網絡文藝的發(fā)展,有兩方面原因。其一,它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和道路的高度凝練,涵蓋了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全方位價值準則。網絡文藝自然內含于該價值體系之中,因而該價值體系對其具有全面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其二,它承載了當前全國人民實現復興中國夢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是維系整個國家與民族的精神紐帶。網絡文藝作為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載體,天然地擔負著精神紐帶的價值功能。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網絡文藝才能充分反映時代發(fā)展的前進方向;只有以中國夢和中國精神為核心,網絡文藝才能凝聚中國力量、踐行中國價值。而如何凸顯中國精神對網絡文藝的引領地位,關鍵在于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形態(tài)導向作用。
習近平在“8·19”講話中曾指出,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存在“三個地帶”,即主流媒體和網上正面力量構成的“紅色地帶”,網上和社會上一些負面言論構成的“黑色地帶”,以及處于兩者之間的“灰色地帶”。這段形象的比喻真實地反映了當前網絡文藝作品的現狀。具體而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就是正確處理好這“三個地帶”的問題。
首先,對傳遞向上向善價值觀念、提倡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宣揚革命優(yōu)良傳統的文藝作品進行大力推廣,不斷推出能夠反映核心價值觀的優(yōu)秀網絡文藝作品,充分發(fā)揮正面引導的作用。只有“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滋養(yǎng)人心、滋養(yǎng)社會”,才能“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其次,對含有錯誤思潮尤其是反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抹黑黨和政府形象以及低俗、惡俗的網絡文藝作品,要堅決“亮劍”,組織力量對其進行清理?!盎ヂ摼W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網絡鼓吹推翻國家政權,煽動宗教極端主義,宣揚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動,等等,這樣的行為要堅決制止和打擊,決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同時,也要充分調動“正能量”網民參與網絡文藝建設的積極性,暢通網絡舉報機制,鼓勵對那些明顯與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的網絡文藝作品進行檢舉揭發(fā)。
最后,對其余的網絡文藝作品,要以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來理解“引領”一詞的內涵?!靶纬闪己镁W上輿論氛圍,不是說只能有一個聲音、一個調子。”所謂“引領”,就是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相對網絡文藝的“居高”姿態(tài),強調對后者的價值導向作用,而并非對所有非馬克思主義的作品都要進行抑制。這種“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促進“灰色地帶”向“紅色地帶”轉變、防止其向“黑色地帶”的蛻變上。
2.堅持以內容建設為中心,在尊重其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支持和鼓勵網絡文藝的繁榮發(fā)展
做好網絡文藝工作,不僅要把握正確的發(fā)展方向,還要在充分認識、尊重和順應其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貫徹落實“重在建設”的方針,大力支持與鼓勵網絡文藝的繁榮發(fā)展。
首先,要以創(chuàng)新精神為引導鼓勵原創(chuàng)作品的生產。一方面,大力支持網絡原創(chuàng)精品。提倡原創(chuàng)作品在觀念內容、風格流派和題材形式等方面積極創(chuàng)新,對優(yōu)秀網絡原創(chuàng)精品進行大力推廣與傳播,重點推動新興網絡文藝類型的蓬勃有序發(fā)展。另一方面,積極倡導傳統文藝與網絡文藝的創(chuàng)新性融合。以數字化網絡信息技術為傳導來廣泛促進傳統文藝與新技術、新平臺、新媒體的有機結合,從而推動優(yōu)秀傳統文藝作品的網絡傳播。
其次,要善于運用網絡文藝的傳播途徑。促進網絡文藝繁榮發(fā)展和建設水平的提升,重點還在于要懂得把握其傳播規(guī)律,增強作品的傳播能力。這不僅需要在傳統的網絡平臺中打造和扶植一批重點與優(yōu)秀的文藝網站,繼續(xù)擴大其宣傳力和影響力,守好傳統的網絡文藝傳播主陣地,還需要善于運用和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與特點,加強原創(chuàng)精品和優(yōu)秀作品在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載體的傳播,開辟和占領網絡文藝傳播新陣地。同時,還要利用好這些網絡平臺與新媒體,實施網絡文藝“走出去”戰(zhàn)略,使其在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斷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文藝的強大活力。只有把握好網絡文藝傳播規(guī)律,才能增強中國好聲音的傳遞力度和范圍,更加有利于擴大我國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
再次,要建立規(guī)范的網絡文藝發(fā)展機制,加快文藝體制改革。習近平指出:“對傳統文藝創(chuàng)作生產和傳播,我們有一套相對成熟的體制機制和管理措施,而對新的文藝形態(tài),我們還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這方面,我們必須跟上節(jié)拍,下功夫研究解決?!币虼?,面對迅猛的網絡文藝發(fā)展態(tài)勢,要加快構建規(guī)范的引導和保障機制以建立健全網絡文藝管理體系。不僅如此,還要不斷促進文藝體制深化改革,以適應網絡文藝發(fā)展需求的新形勢。
最后,要真正了解網絡文藝受眾群體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尤其要認真研究青年群體關注的興趣熱點中所內含的規(guī)律,善于將主流價值觀與其興趣愛好巧妙結合,創(chuàng)作出生動活潑、認可度高、青年人喜聞樂見的作品。
3.堅持以隊伍建設為依托,培養(yǎng)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的網絡文藝人才
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網絡文藝的引領,離不開一大批網絡文藝人才隊伍。只有深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文藝工作者,才能主觀能動地創(chuàng)作出真正符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文藝作品。
首先,要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培養(yǎng)一批德藝雙馨的網絡文藝名家。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支持和領導下,以文聯、作協或文化事業(yè)單位為橋梁和紐帶,成立專門的網絡文藝家協會,將那些長期活躍且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網絡文藝組織、團體與個人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定期開展和組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教育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學習活動,提高網絡文藝人才隊伍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水平。
其次,要注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評論隊伍的建設,加大對網絡文藝評論的支持。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引領網絡文藝發(fā)展,不是為了禁錮和限制思想的傳播,相反是要促進網絡文藝的“百花齊放”與“百家爭鳴”。那么,就必須要妥善處理好“一”與“多”的關系。凸顯“一”的價值導向功能,并不意味著抑制“多”的存在與發(fā)展。如何把握“一”與“多”的統一,重點在于文藝理論界要加大對網絡文藝評論工作的力度,而關鍵在于文藝評論人才的隊伍建設和培養(yǎng)。只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與方法,提升網絡文藝評論的解釋力與說服力,才能切實發(fā)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網絡文藝的價值引領功能。
最后,要成立專門的網絡文藝管理隊伍。鑒于黨中央對發(fā)展網絡文藝的高度重視,也必然需要成立一支相應的專業(yè)管理隊伍?!吧朴谶\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是新形勢下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作為網絡文藝發(fā)展建設工作的管理者和掌舵人,應優(yōu)先任用同時具備較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和豐富網絡治理經驗的黨內同志。只有打造一支政治立場堅定、業(yè)務能力水平高的管理人才隊伍,才能有效確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網絡文藝的指導地位。
4.堅持以黨的領導為保障,把握好網絡文藝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關系
堅持中國精神的引領,促進網絡文藝的繁榮發(fā)展,抓好人才隊伍的建設,都離不開黨的領導。列寧曾在《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中提出無產階級文藝的黨性原則,明確規(guī)定了無產階級革命文藝的性質、對象和任務,并根據文藝特征正確解決了文藝工作和黨的領導的關系。毛澤東也曾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重申了列寧關于無產階級文藝是無產階級總的事業(yè)的一部分,無產階級文藝事業(yè)必須接受無產階級和黨的領導的原則。同樣,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講話中也提到,“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文藝發(fā)展的根本保證”。因此,網絡文藝的發(fā)展必須要堅持黨性原則,否則就會偏離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大方向。
從網絡文藝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征來講,人民性原則更是其不可或缺的屬性。因為其創(chuàng)作的主體來自廣大人民,創(chuàng)作素材也來源于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生動地反映著人民大眾的社會生活實踐,帶有天然的人民性色彩。過去,我們黨在文藝工作中曾走過彎路,致使后來有人提出要淡化文藝的黨性原則,給文藝界帶來了一定的思想混亂。因此,如何處理好黨性與人民性兩者關系十分重要。網絡文藝講黨性原則,強調黨的領導,并不是要對網絡文藝進行泛意識形態(tài)化處理。因為網絡文藝雖然帶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但并不代表所有的作品都必須掛上意識形態(tài)的符號與標簽。網絡文藝目前還處于需要大力鼓勵和支持的發(fā)展初期階段,加強黨的領導不是用黨性原則去束縛和限制它,而在于對其發(fā)展的引領與指導。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黨的領導與人民性之間不存在沖突和矛盾。只要以黨的領導為根本,把握為人民創(chuàng)作這個立足點,就能正確處理好政治立場與創(chuàng)作自由之間的關系,也就能把握好黨性與人民性之間的統一關系。如此,既保證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也促進了網絡文藝自身的健康繁榮發(fā)展。
注釋
①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②⑥⑦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4月26日。③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2015年7月22日。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頁。⑤陳錫喜:《論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功能、總體性及領域》,《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⑧《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6頁。⑨《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5頁。⑩《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0頁?!督瓭擅裎倪x》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7頁。孫書文:《論網絡文藝發(fā)展與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山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吨泄仓醒腙P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人民日報》2015年10月20日?!睹珴蓶|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0頁。
責任編輯:采薇
Discussion on the Ideological Attribute and Its Leading Strategy
of Our Country′s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Yang YangHu Jin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and new media,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is striking, which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the good ecological network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as a new literary form,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its creation subject, large scale, fast transmission speed, wide audienc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it has a greater influence than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art in terms of idea transmiss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function. Correctly grasping the ideological attribute of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is not only the urgent need of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but also the realistic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as well as mastery of the discourse power in ideological work. Only by adhering to the guidance of the spirit of China, taking content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 relying on team building, tak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for security can we give better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socialist ideology in the 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Key words:network literature and art; socialist ideology; l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