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杰
徽州米粿不僅色、香、味俱全,叫人大快朵頤,回味綿長,而且外形秀氣玲瓏,造型各異,讓人愛不釋手,大飽眼福,簡直就是一件能吃的工藝品。
傳統(tǒng)的米粿雖說原料單一、做工簡單,可年粿和生日粿動輒一做數(shù)百個,需求量大,如果做個模具批量生產(chǎn)豈不事半功倍?于是粿印應運而生。
銀杏木和烏桕木材質(zhì)細膩滑潤,是雕琢粿印的好材料。其形狀除了我們常見的圓餅形,還有橢圓形、元寶形、長方形和壽桃形。挑一塊沒有疤痕的木板,又削又刨成五指并攏的手掌狀,在中心位置鑿出意想中的輪廓,圓鑿潤邊,底部削磨平整了,精雕細琢上豐富多彩的圖案,一個粿印就大功告成了。
米漿炒熟成了粉團,起鍋趁熱反復搓揉,掐起鴨蛋大的一團,順勢按進剛涂過熟菜油的粿印中,邊邊角角有序按到位了,反轉(zhuǎn)粿印,在案板上一敲,“啪”的一聲,一枚輪廓分明、惟妙惟肖的粿坯應聲而落。點染上朱砂紅,上蒸籠蒸,不消半小時,掀開籠蓋,騰騰熱氣中一排排豐滿圓潤的米粿躍然入目。那壽桃形的米粿,桃子尖很自然地歪向一邊,中心位置福、祿、壽三星容光煥發(fā)、神采奕奕,外形卻活似一人形:半圓的葉柄似人頭,伸展的葉片似雙手,剛點的朱砂紅分外悅目,恰如《西游記》中小巧玲瓏、淘氣可愛的人參果,或是敦煌壁畫上長袖善舞、裙裾飄飛的飛天。這般精巧的米粿,哪讓人下得了口。
米粿攤晾個三五天,待“封皮”了,就浸入“三九”天的冷水中,一直可以吃到來年春茶后。
徽州人過生日有做粿全村散發(fā)的習俗:一歲與十歲的孩童過生日,由孩子的外婆發(fā);二十歲的女子如已定親,則由女子的公婆發(fā);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如逢十歲大慶,則歸老人出嫁的女兒發(fā)。挨家挨戶一個灶臺一雙粿,從村頭發(fā)到村尾,外地人見了,不由得感嘆一句:“好闊氣喲!”
徽州人還喜歡做糕。糕有糧糕和麻糕之別,因是零食,糕印較粿印要袖珍得多。糧糕是熟玉米面拌飴糖印制成糕坯在熱火上烘干而成,人們干重體力活時,兜里少不得揣幾塊糧糕當“壓縮餅干”加油助力。麻糕是芝麻與蘇麻(紫蘇果實)磨成泥糊狀,調(diào)入適量熟米粉印制而成,存放時再撒一層白糖隔離。因為麻糕色澤烏黑,孩童多不喜歡,可在上了年紀的“老徽州”眼里,這糕點潤肺養(yǎng)顏,回味綿長,是營養(yǎng)豐富的滋補品,若非深交或至親大駕光臨,主人才不舍得端出共享呢。
形形色色的粿印也是各家的標記,雖說各家的粿原料大同小異,但做粿時差有早晚,火候有老嫩,濃郁鄉(xiāng)情潤染著的徽州人潛意識里更有“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意念,樂于把自家做的粿送左鄰右舍嘗嘗鮮。每每當家主婦前腳出門去送粿,后腳進門就見自家灶臺上擺著鄰家熱氣騰騰的粿——誰家送的,看一眼粿印,便了然于心。
吃百家粿糕長大的徽州人情深意重,即便人在天涯,少不得情系桑梓,逢年過節(jié)回鄉(xiāng)省親給七大姑八大姨送禮品時,少不了左鄰右舍的份,這也是憑借粿糕所延續(xù)下來的鄉(xiāng)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