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利 李荔
摘 要:本文結合已有文獻,對農科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的相關概念進行界定,確定了農科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的主體及配置方式。并對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與效率進行分析,確立了研究教育資源配置公平與效率的相關指標及研究方法。通過綜述得出以下結論,在已有教育資源配置的研究中,對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的研究不多;同時對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的研究中,缺乏對各類型高校更具針對性的研究。因此,本綜述將作為對農林類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公平性與效率研究的基礎,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指標體系及研究方法。
關鍵詞:農科;研究生教育;教育資源配置;公平;效率
中圖分類號:G4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1-0262-02
一、相關概念
(一)農科
農科是農業(yè)科學的簡稱,農業(yè)科學研究將揭示農業(yè)生產的現(xiàn)象、本質和規(guī)律以提升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為目的,其研究內容涉及農業(yè)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和經(jīng)濟規(guī)律。因涉及農業(yè)環(huán)境、作物和畜牧生產、農業(yè)工程和農業(yè)經(jīng)濟等多種科學而具有綜合性。
(二)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指在本科教育后的高層次專業(yè)學歷教育,其特征是以研究為主。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高階段,碩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兩個層次。作為第一所把培養(yǎng)研究生放在首位的霍普金斯大學,其創(chuàng)始人John Hopkins認為:研究生教育階段主要是對學生的科學研究和探索能力進行針對性的培養(yǎng)。秦惠民(1994)也認為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階段,其目的是培養(yǎng)高層次的專門人才。[1]楊漢清(1997)等通過對比分析本科生(Undergraduate Education)與研究生(Graduate Education)的英文單詞的內涵,指出作為更高層次的“畢業(yè)后”的教育,研究生教育過程中所培養(yǎng)的學生是以準研究者的身份接受教育并參與科研的,并不僅僅只是本科學制的簡單延長。[2]
(三)教育資源
在我國,最早提出“教育資源”概念的是韓宗禮。他(1982)在《試論教育資源的效率》將教育資源定義為社會為進行各種教育所提供的財力、人力、物力條件。[3]顧明遠在《教育大辭典》上對義務教育資源做出令人信服的詮釋,即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總和。
對研究生教育資源概念的界定,主要參考于高等教育資源的定義。其原因有兩點:第一,對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進行研究的文獻較少;第二,研究生教育資源隸屬于高等教育資源的范疇。彭莉君(2012)將研究生教育資源劃分為人力資源、財政資源、物質資源、政策資源。[4]趙敏祥、曹春霞等(2011)將研究生教育資源分為研究生人力資源、經(jīng)費資源和平臺資源三大類。其中人力資源中對研究生教育影響最大的是導師資源;高校研究生經(jīng)費主要來自政府撥款、科研經(jīng)費和社會捐贈,在經(jīng)費資源中政府撥款目前居于主要地位;平臺資源指的是學科、學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等。[5]
綜上所述、本文將研究生教育資源分為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和政策資源。具體指標如表:
(四)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
對于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概念的界定,康寧(2005)認為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是指社會對高等教育事業(yè)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各種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6]王善邁(2000)根據(jù)西方經(jīng)濟學的觀點,指出有限性是資源的特征之一。對稀缺資源使用的選擇問題是資源配置問題的實質。[7]王敬紅(2011)認為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是指社會對高等教育事業(yè)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各種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8]曹春霞(2012)認為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研究生教育產出的最大化,其方法是將例如經(jīng)費、平臺、師資等各種用于研究生教育發(fā)展建設的資源,在各個地區(qū)、方面、領域進行分配以實現(xiàn)投入資源的最大效益。[9]
結合以往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和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的概念界定,我們可以將農科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定義為:為了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實現(xiàn)研究生教育產出最大化,社會各相關組織、群體對農林類研究生教育事業(yè)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政策等資源在宏微觀層次進行有效合理配置的過程。
二、農科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主體及方式
根據(jù)公共產品理論,高等教育屬于準公共產品,研究生教育的配置主體應該是多元的??祵帲?004)認為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本質上是市場、學術和政府三方面的力量在綜合發(fā)揮作用。[10]彭江(2008)認為我國研究生教育資源的三個基本配置主體分別是政府、市場、大學。[11]
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方式主要是由不同的資源配置主體決定的。馮艷,高巖鷹(2012)認為在計劃經(jīng)濟時代,政府是作為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唯一主體,其配置方式采用的是一種計劃模式;在市場經(jīng)濟背景下,遵循市場經(jīng)濟的規(guī)律是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的首要準則。[12]隨著研究生教育的發(fā)展,高等教育的產業(yè)化,以及單純依靠政府計劃抑或是僅僅憑借市場調節(jié)都是不合理,不科學的。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應該采取一種由市場決定教育資源供給與需求的混合模式,由政府進行宏觀把握及微觀調整,來科學合理地配置高等教育研究生資源。
綜上所述,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主要包括政府、市場、高校以及社會(高校協(xié)作單位、國內外社團、企業(yè)、個人)這四大主體。資源配置的方式根據(jù)配置的主體不同以及經(jīng)濟體制的不同,可以分為計劃配置模式、市場配置模式和混合配置模式。
三、農科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公平的內涵和方法
關于教育資源配置公平的內涵,郭雅嫻(2012)將其定義為教育領域通過社會總資源配置所取得的所有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公正和平等分配;[13]戴平生(2012)認為其是受教育者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資源的狀態(tài),是受教育者得到同等教育服務的物質保障,反映的是教育過程公平。[14]白麗新、彭莉君(2015)認為研究的教育資源配置公平指兩方面公平,一方面是研究生教育資源在受教育者之間分配是否公平,另一方面是研究生教育資源在各地區(qū)間的分配是否公平。[15]研究生教育屬于高等教育,其資源配具有準公共產品的屬性,應追求在受教育者之間的公平分配,使受教育者得到同等的研究生教育資源。同時考慮到實現(xiàn)教育公平需要給予弱勢群體資源補償,所以資源配置公平還應兼顧地區(qū)間的均衡,將各種資源公平平等地分配于各個地區(qū)。
教育資源配置公平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教育基尼系數(shù)、教育公平指標體系法、洛倫茲曲線、層次分析法。例如周金燕(2006)運用教育公平指標體系法并綜合運用教育基尼系數(shù)首次建立了適合于我國整體評價和省區(qū)比較的教育公平綜合指標體系。[18]張長征等人(2006)選擇教育基尼系數(shù)作為教育公平程度的量化指標,估算了1978——2004年間我國歷年教育公平程度。[19]王海燕和高麗(2008)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教育公平的各種影響因素的影響因子進行定量化研究。[20]
四、農科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研究
彭安臣(2006)指出投入從廣義上指系統(tǒng)運轉所需的各種資源和要素。在教育領域,教育投入是提高目前勞動力的智力能力水平的人力、物力的貨幣表現(xiàn),是指一個地區(qū)或者國家,根據(jù)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需要,用于教育、培訓勞動力和專門人才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21]因此,高校研究生教育投入是指投入到高校,用于研究生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總和。關于教育產出,一般認為高校具有教學、科研、直接為社會服務三大功能。教育產出分為直接產出與間接產出兩部分。直接產出指的是高校培養(yǎng)的各種為社會服務的勞動力和專門的人才,以受教育者勞動能力的提高為表現(xiàn)形式。而間接產出指的是受教育者對社會做出的貢獻,產生的直接或者簡介的經(jīng)濟效益。因此,教育除了人才培養(yǎng)的產出之外,還有科研成果和社會服務成果。
因此,對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本質上是對其投入與產出的對比分析研究。而要對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的投入與產出進行研究,必須建立具體的評價分析指標。由于評估對象的差異,現(xiàn)在對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評價指標設置主要分為以下兩種:以產出為主要評估對象。厲以寧(1984)建立的指標體系涵蓋了包括能力工資、知識與技能標準分等七項指標的產出評估對象。第二是以投入為主要評估對象。這種評估分為單項指標和綜合指標兩類。單項指標有可分為人力、物力、財力的資源利用率,其實際應用更為廣泛價值更高。[22]
確立了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指標體系后,就要選擇以哪種研究方法來分析這些指標,進而判斷資源配置是否有效。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教育生產函數(shù)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教育資源利用效率法和數(shù)據(jù)包絡分析法。其中數(shù)據(jù)包絡(Data Envelopement Analysis,DEA)分析法是國內外學者進行效率研究所使用的最多的一種方法。例如,彭安臣(2006)應用DEA模型對我國的58所部署高校研究生的教育資源配置進行效率評價,認為我國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的效率不高,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各類型高校資源配置效率差異大。[25]彭莉君(2012)運用DEA交叉效率模型、基于DEA的資源配置模型及產出導向的整數(shù)線性DEA模型等方法對資源配置效率進行了評價和優(yōu)化。[26]李元靜和王成璋(2014)利用DEA模型對我國 31 省(市、區(qū))的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進行測度,然后通過空間數(shù)據(jù)對區(qū)域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進行空間相關性分析,研究表明高等教育資源的集聚擴散效應是導致資源配置效率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27]
五、結語
通過查閱已有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對教育資源配置進行了大量的有效的研究,在教育資源的配置方式、配置主體、公平性以及效率方面取得了許多的成果??v觀以往的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對教育資源配置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探討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效率及公平性問題。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塔尖,兼具極強的創(chuàng)新職能和社會職能,對于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具有重大的意義,但是目前對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不多。
另一方面,從已有的對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的研究看,缺乏對各類型高校更具針對性的研究?,F(xiàn)有的研究大多是站在比較宏觀的國家層面,對整個研究生群體教育資源配置的研究,缺乏對綜合類、軍事類、理工類、師范類、農林類等不同類型高校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的針對性研究。對不同類型高校的區(qū)分與對比研究,更有利于各類高校認識自身的實際情況,提高各類型高校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的效率,實現(xiàn)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
農科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農業(yè)科學技術人員的培養(yǎng)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我國農業(yè)科學的進步和發(fā)展產生著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本綜述將作為對農林類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公平與效率研究的基礎,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指標體系及研究方法。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
參考文獻:
[1]秦惠民.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大辭典[M].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994.
[2]楊漢清,韓弊.比較高等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韓宗禮. 試論教育資源的效率[J]. 河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2 (4): 60-70.
[4]彭莉君. 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現(xiàn)狀研究[D].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2.
[5]趙敏祥, 曹春霞, 勵立慶. 基于 DEA 的高校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研究——以浙江工業(yè)大學為例[J]. 現(xiàn)代經(jīng)濟: 現(xiàn)代物業(yè)中旬刊, 2011 (11): 158-160.
[6]康寧, 閔維方. 中國經(jīng)濟轉型中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制度創(chuàng)新[J]. 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6(6): 6-6.
[7]王善邁. 中國基礎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和資源配置[J]. 中小學管理, 2000, 3: 38-39.
[8]王敬紅, 李文長. 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模式與績效研究述評[J]. 評價與管理, 2011 (3): 38-44.
[9]曹春霞. 創(chuàng)新強省視野下浙江高校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研究[D]. 浙江工業(yè)大學, 2012.
[10]康寧. 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規(guī)律與變遷趨勢——學術、市場、政府在優(yōu)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中制衡的約束條件[J]. 教育研究, 2004(2): 3-9.
[11]彭江. 我國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主體分析[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8 (1): 49-53.
[12]馮艷, 高巖鷹. 高等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基本理論問題研究述評[J]. 現(xiàn)代教育管理, 2012 (11): 18-23.
[13]郭雅嫻. 中國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研究[D]. 長春: 吉林大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