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娛
【摘要】本研究探討了課堂參與的維度構成如何?研究結果顯示課堂參與由行為參與、認知參與、情感參與以及互動參與構成。本文采用定性的研究范式并對教學實踐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課堂參與 問卷編制
一、引言
隨著現(xiàn)代教學不斷的發(fā)展和探索,從事教學的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學生的參與存在的問題并且有大量的實證研究開始專注于分析學生的參與。劉秋云(2012)研究發(fā)現(xiàn)97.5%的大學受試者無論專業(yè)和性別都經(jīng)歷過隱性逃課的行為。這些問題證實了教育工作者實際上是對學生課堂參與的認知不足的問題并且對學生不愿參與的深層原因知之甚少。本文通過自制大學生課堂參與問卷并科學地研究了學生課堂參與維度的構成。
二、文獻綜述
曾琦(2001)通過混合研究方法發(fā)現(xiàn)小學生的課堂參與特點和結構并將課堂參與劃分為主動參與、非參與、負向參與、自控下的被動參與和他控下的被動參與五類。Handelsman 等(2005)編制了學生課堂參與問卷并對課堂參與進行了劃分為技能參與、情感參與、互動參與以及表現(xiàn)參與??灼笃剑?003)在數(shù)學課堂與學生課堂參與結合的研究中提出了課堂參與應該分為行為參與、認知參與以及情感參與。
劉亞玲(2014)通過視頻案例以中外課堂教學為研究對象從課堂教學中觀察學生的行為參與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行為參與觀察指標可細分為參與人數(shù)、參與時參與形式和參與方式。王遠芳(2011)采取了定量和定性結合范式調(diào)查了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以及桂林理工大學三所高校的261名學生發(fā)現(xiàn)英語專業(yè)學生在綜合英語課堂上的課堂活動參與頻率不高,在綜合英語課堂的四個互動模式中小組活動型課堂參與模式平均值最高。孫園園(2015)的研究結果表明初一學生的性別與語文成績對課堂參與有顯著影響,女生比男生的課堂參與度更高,語文成績好的學生比成績中下的學生課堂參與度更高。王常智(2013)從工讀學校的學生參與度作為切入點發(fā)覺老師上課播放視頻的頻率越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越高,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教學用具越多學生參與動手的機會就越多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越高,教師授課時語言的激勵對學生課堂參與影響力很大。
三、研究設計
1.研究問題。本研究擬回答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課堂參與維度構成如何?
2.研究對象、工具及方法。本研究選取某外國語大學216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為了保證研究對象的廣泛性研究對象的專業(yè)以及年級分布均不相同回收有效問卷199份。
本研究采取了定量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工具是采取自制量表大學生課堂參與問卷。本研究是基于Handelsman、孔企平的課堂參與問卷,以及參與基礎學習和教學方法作為理論框架,編制出了高信效度的大學生課堂參與問卷。問卷的題項是以5級量表的形式呈現(xiàn)。在對預測問卷進行了因子分析之后并刪除部分題項之后,形成了20個選項的正式問卷,并再一次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信度檢驗,運用SPSS17.0軟件進行內(nèi)部一致性檢驗,結果表明大學生課堂參與問卷的信度(Cronbach alpha)為0.730, 高出了可接受的信度系數(shù)0.70。
四、結果及討論
本研究主要采取主軸旋轉(zhuǎn)因子提取法,進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并根據(jù)其特點對析出因子逐一進行命名。在大學生課堂參與問卷中,對預測中的24題進行了球形Bartlett 檢驗,p<0.01, KMO=0.808,表示時候進行因子分析。采用主要成分分析法對問卷進行初步分析發(fā)現(xiàn)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有4個,可累計的方差為80.186%。在刪除因子負荷量過低的題項以及被兩個因子同時析出題項后,研究者對剩余的20題項再次進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發(fā)現(xiàn)特征值大于1的有4個因子,可累計的解釋的方差為82.034%。方差極大旋轉(zhuǎn)后各因子的負荷量在0.747-0.930之間。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課堂參與由四個維度構成,四個因子因為分別體現(xiàn)了四個維度類型的特點因此命名為行為參與、認知參與、情感參與以及互動參與。
五、結論及建議
通過以上的信效度檢驗的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顯示課堂參與可以劃分為四個維度:行為參與、認知參與、情感參與以及互動參與。本研究的最大貢獻在于提出與以往的課堂參與維度完全不同的嶄新框架,從新的視角出發(fā)打破并完善了課堂參與的傳統(tǒng)維度劃分。通過筆者的資料收集、分析以及數(shù)據(jù)的結果證實了課堂參與概念維度重新劃分的科學依據(jù)和參考價值,可為以后課堂參與的實證研究作為理論框架,有著較高的信效度的問卷也為進一步探究大學生中何種課堂參與度低并探究其原因作出鋪墊。
參考文獻:
[1]Handelsman,M.M.,Briggs,W.L.,Sullivan,N.,& Towler,A.(2005).A measure of college student course engagement.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98,184-191.
[2]劉秋云.某地方院校大學生隱形逃課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J].柯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2).
[3]曾琦.小學生課堂參與類型研究[J].課程研究與實踐,2001(1):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