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曉鳴
?
卓爾不群佛頂山
文馬曉鳴
佛頂山云海美景 攝影/崔卿
佛頂山對我來說是不陌生的,它一直如佛般聳立在我的某個世界許多年了。
在這個春天,我終于要去一趟佛頂山。去佛頂山的路有無數(shù)條,我是從貴州省石阡縣甘溪鄉(xiāng)扶堰方向出發(fā)的,經(jīng)過大約一小時車程,抵達(dá)佛頂山腳下。
明晃晃的陽光灑在山坡上,天空湛藍(lán),我們一行十余人徒步逆一條秀麗的小河而上,沿途峽谷幽深,披綠掛翠,溪水潺潺,小鳥啁啁。不疾不徐的河水清澈見底,或大或小的鵝卵石散落其中,河底的石板上還自然呈現(xiàn)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奇妙圖畫,這就是洞塘河。在這里,我從自己拍攝的風(fēng)光圖片中竟意外發(fā)現(xiàn)一座山峰酷似人頭!像人頭的地方是裸露的石塊,高約12米,寬約6米,其“眼”“鼻”“口”“下巴”等一應(yīng)俱全,輪廓清晰,令人稱奇,它緊閉雙唇,平視前方,顯得威武嚴(yán)峻,其神其形渾然天成、惟妙惟肖。峽谷處處是奇峰絕壁,兩旁的石壁有時僅三四米寬,如削的石壁直插云天,遠(yuǎn)觀恰似一道道石門,有好比蝴蝶翅翼向上起舞的“蝴蝶門”,有如同當(dāng)?shù)刎i圈木欄的“金豬門”,有栩栩如生的“石巷子”等,在此行走有一種柳暗花明之感。那條汩汩流淌的洞塘河透明、靈動,恍若來自另一個世界。有那么一刻,我尋了幾塊石板,四仰八叉地躺在洞塘河邊,一任溪水嘩嘩,我用詩歌的語言對自己說:“我想做一塊洞塘河中的石頭,日日夜夜讓純凈的水洗滌我世俗的牽牽絆絆?!倍閭冎活櫹蚯?、向前。
峰回路轉(zhuǎn)處,三觀廟躲于高大的叢林和陡峭的石壁間,時隱時現(xiàn),如夢如幻。三觀廟是歷代遠(yuǎn)近布衣朝神拜佛的地方,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總會上演一場隆重的草根祭拜。駐足三觀廟前,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偶爾有陽光從晃動的葉縫中透出。不遠(yuǎn)處的石壁上刻有一首《四足歌》,百十余字飽含哲理,讀得內(nèi)心純亮、茅塞頓開。在三觀廟的附近,溪水一拐彎就飛瀉直下了,形成數(shù)十個梯級瀑布群,它們奔馳在怪石嶙峋、古樹參天中,瀑布水流如注,聲響如雷,雨霧飄繞,蔚為壯觀。聽說在枯水季節(jié),溪流如帶如練,似琴聲悠悠,別有一番風(fēng)味的。
跨過兩叉河,就開始爬山了。路很陡很窄,越往上越感覺遠(yuǎn)離了滾滾紅塵。在海拔千米的地方散落著十來戶仡佬族人家。門前的土中生長著青青的蒜苗、菜薹,水田像一面面鏡子把遠(yuǎn)山近樹倒映其中。突然傳來了一陣陣狗叫聲,木門中有人探出了腦袋。在這寂靜的世界,我們好像是多余的。身處佛頂山半山腰的地方,寨子的名字卻叫“河底下”。一位年過六旬的老農(nóng)熱情地抬出幾條木凳,剛剛坐下,有兩三個村童在院壩坎下好奇地打量我們。短短的歇息之后,我們又起程了。
②佛頂大瀑布(高108米) 攝影/崔卿
③佛頂山瀑布 攝影/王濟(jì)文
④佛頂峭壁 攝影/崔卿
佛頂山中的古村落 攝影/楊艦
不多時,我們一行人抵達(dá)了今天的目的地——犀牛洞寨子。寨子門口,一匹馬好奇地打量著我們。向?qū)дf,這里山高路遠(yuǎn),馬是村民們重要的交通和農(nóng)事工具。走進(jìn)寨子,七十八歲的曹國軍和其老伴接待了我們,剛坐下,老人端出了自己釀造的甜米酒。老人說,兒子媳婦及孫輩們都外出打工去了。老人的手腳很利索,不一會就炊煙裊裊、菜香撲鼻了。原汁原味的臘肉、燃燒的柴禾和漫漫的夜幕把我們淹沒在木房中。好客的主人和我們拉家常、談瑣事,其樂融融。我像一個經(jīng)年漂泊的游子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聽爹娘嘮嘮叨叨。寨上的人知道他家來了客人,也三三兩兩地過來陪我們坐坐、說說話,于是我知道了犀牛洞的名稱是大有來頭的。曹國軍告訴我,寨子旁有一洞,犁耙下田的季節(jié)就會涌出一股水,一直持續(xù)到稻谷收割前夕,它年年歲歲滋潤著佛頂山半坡上三十余戶人家的稻田,而平時是滴水不出的。傳說這個洞中有犀牛,所以這個寨子就叫犀牛洞。那天晚上有月亮和星星,它們素潔地掛在犀牛洞巴掌大的天空上。深夜,寨子上有人家舉行新裝大門的進(jìn)門儀式,似唱非唱的歌聲在夢里夢外飄來飄去。
起床后站在木樓上四顧,只見天空不再晴朗,有些灰蒙蒙的。佛頂山的主峰就在犀牛洞的背面,看上去近在咫尺。向?qū)дf這還有“一望路”。一望路等于多遠(yuǎn)?向?qū)дf就是看去近、走半天的路程。上坡上坡再上坡,在無止境的上坡過程中我尋了一截干枯的樹枝當(dāng)拐杖,拄著它往上爬?;仡^間,我看見同行的差不多都拄著七長八短的樹枝在行走,像一支打了敗仗的隊伍在征途中?!翱?,那就是珙桐!”林海中一片數(shù)畝大的珙桐林顯得超群絕倫。其花朵的形狀宛如展翅飛翔的的小白鴿,且清香艷麗。向?qū)Ц嬖V我們,被喻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是國家一級保護(hù)植物,又名中國鴿子樹,是馳名世界的珍貴觀賞樹木。據(jù)資料記載,佛頂山是珙桐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qū)之一,在佛頂山神秘莫測的林海里,生長著約500株珙桐。這些超凡脫俗的珙桐如同深山里的精靈,瞬間提振了大家的精神。大自然是如此的奇妙!
本來是要去對面薄刀嶺的,但大家擔(dān)心天黑前下不了山,只有遠(yuǎn)遠(yuǎn)地打探它了。橫臥于離佛頂山主峰不遠(yuǎn)處的薄刀嶺,恰似一把菜刀仰置嶺頂之上,險峻陡峭、氣勢磅礴,時濃時淡的云霧繚繞于“刀刃”和群山間。山脊長約千米,嶺上只生少許雜草、灌木,其上是寬不足一米的小道。行走于上,兩旁陡峭如立,深澗無底,就像踩在懸空的鋼絲索上。如果站在“刀刃”上放眼四顧,定會有一種“身入云霄足壓刃,下視青天萬里開”的感覺油然而生吧。人行至此,往往心驚膽寒,但這一場刀尖上的舞蹈深深地吸引著一批批古往今來勇敢的人們。
佛頂望天石 攝影/崔卿
佛頂山鴿子花 攝影/崔卿
一條小路在竹海間蜿蜒而上,沿著這條清幽的小路走啊走,跨過鴉雀口后,我們已經(jīng)走在佛頂山的脊梁上,這里可以一腳踏銅仁、遵義、黔東南三個地區(qū)(市、州),還可以眺望遠(yuǎn)近的山川、村落。我一直想邂逅傳說中那位騎虎的和尚,然后和他在佛頂山騎著虎來去自由,過一種樸素簡單的生活。而現(xiàn)在是一截干枯的樹枝和我一步一步地行走。
佛頂雙尖 攝影/崔卿
著名攝影家尚源華先生曾在佛頂山拍過一張題為“風(fēng)向樹”的照片,照片上的樹如火炬般迎著風(fēng)在落日前挺立,顯得偉岸而蒼茫,是佛頂山早年的一張名片。今天,風(fēng)向樹一如既往地接受著風(fēng)的洗禮,而尚老已經(jīng)去到另一個世界。面對這一株分不清姓氏的樹,我肅然起敬,尚老慈祥的面容和在無數(shù)個場合出現(xiàn)過的風(fēng)向樹照片在我的腦海中疊印……景物依舊、物是人非,阿彌陀佛。
就要到達(dá)佛頂山的主峰金頂了。我們在一片叢林間作最后的休息,林間的樹蒼翠蔥綠,樹枝和翠葉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大帳篷。在佛頂山,樹是會讓人眼花繚亂的。向?qū)Ц嬖V我們,具有“動植物基因庫”之稱的佛頂山是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qū),這里保存著原生性較強(qiáng)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物種資源豐富,據(jù)說生長棲息著各類生物1600余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hù)野生物種、國家重點保護(hù)珍稀和瀕危植物數(shù)十種。遺憾的是沒有親眼目睹豹、獼猴、大靈貓等珍稀動物的身影。我們在樹叢間或坐或站,有風(fēng)穿過樹林嗚嗚作響。一縷陽光打在我滿是胡須的臉上,我依在一株布滿青苔的樹干上,有人定格了我這個瞬間。樹林里每一根樹枝都顯得蒼勁有力,樹的根部鋪滿了厚厚的樹葉,石碑上的文字記錄著它們來自清朝或者更遠(yuǎn)的年代。
遠(yuǎn)眺金頂 攝影/崔卿
上金頂?shù)穆吠瑯佑袩o數(shù)條,在無數(shù)條路的盡頭,就是佛頂山的主峰金頂了。在海拔1869.3米的金頂上,引人注目的是石砌的古廟及“佛頂名山”的石碑。明末崇禎年間就香火興盛的佛頂山,迎來送往著一批又一批來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至今仍香火裊裊。佛頂山以保存完整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黔東佛教圣地及仡佬族文化的深厚底蘊,讓它在多山的西部顯得與眾不同。因此,佛頂山還在2009年榮膺“中國十大非著名山峰”稱號,2014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駐足金頂,眾山云天盡收眼底。若天色晴朗,可眺望石阡、余慶、施秉縣城。若漫步徘徊,如置身云里霧里,難辨天上人間,不知今夕何夕。在金頂,誰不會心胸開朗、滿心澄澈、萬念俱釋,塵世之?dāng)_一下煙消云散呢?
我們選擇從另外一條路下山,走著走著突然眼前一亮:哦,杜鵑花!一樹樹杜鵑花綿延數(shù)公里,漫山遍野成了花的海洋,場面十分壯觀。從山腳到山頂一望無垠,只見紅波浮動,暗香陣陣,動人心魄。從向?qū)幍弥?,佛頂山的杜鵑每年三月中下旬開花,清明節(jié)前后是盛花期,直到五月才芳菲盡?;ㄩ_時節(jié),佛頂山的杜鵑花色多樣,有粉紅色、紅色、白色,在盛開的季節(jié)它們是那樣的爭奇斗艷,令人目不暇接。佛頂山的杜鵑花團(tuán)錦簇、花朵碩大,與其他地方的杜鵑花截然不同。它的樹枝也很有特色,或龍蛇走筆,或枝條倒掛,變化萬千。
“佛頂歸來厭杜鵑”,是啊,一睹了佛頂山杜鵑的芳容,領(lǐng)略了“萬畝杜鵑”的壯麗,誰還想去別處看杜鵑花呢?(責(zé)任編輯/凌云設(shè)計/毛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