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斌
分酒器這玩意兒,我原先以為是“地方風(fēng)味”,行之不遠的,不想在北京也撞見。起初還道是因那次吃飯在一家淮揚菜館子,飲酒也一概維持地方特色,后來去一家浙江餐館,也有。再一問,一在中旅當(dāng)差的老同學(xué)說,好些高檔酒樓里都有:不僅北京,上海、杭州,好多地方,若擺開架勢喝白酒,你多半能見到。
所謂“分酒器”,我到現(xiàn)在所見,都是一種形制:玻璃制的小壺,無蓋無塞,有幾分像化學(xué)實驗室里的燒杯,可注酒二兩上下。席上所見,定規(guī)是一壺一杯,成雙作對地出現(xiàn)。杯是玻璃高腳酒杯,身量特小,一杯止得五錢,當(dāng)是為喝白酒“量身定制”。喝酒而用此“器”,一般的程序是先將瓶中酒倒入壺中,再由自己傾入小杯,一杯一杯地來。有好戰(zhàn)者逮著了什么人上前搦戰(zhàn),則會廢小杯不用,端起壺來“先干為敬”,接下來便等著對方就范。又或已喝到尾聲,有人便提議端起壺一氣喝下便散席。這有個名目,叫作“拎壺沖”——當(dāng)然是諧大俠“令狐沖”的音。
洋人喝紅酒的醒酒家伙,也有叫“分酒器”的,那是一細頸大肚瓶,葡萄酒打開后傾入其中,放一陣再喝,謂之“醒酒”。我們的分酒器,用途卻不在此。首先是白酒沒“醒酒”一說,再者它那里是再往各人的杯里“分”,我們則酒到壺里已然是分派已定,落實到人頭了。
從身量上說,我們的分酒器倒更近于過去用的酒壺。就是過去北京的大酒缸,南邊的小酒館極常見的普通的口小肚大沒脖子的酒壺?,F(xiàn)在大城市里已不大見到,除非是店家要弄點懷舊的調(diào)調(diào)。倒是日式的餐廳里,還能見到老派酒壺的遺風(fēng)。一壺二兩或半斤,再大似乎就沒有了。這也不奇怪:日本人習(xí)慣轉(zhuǎn)場式的飲酒,一晚上喝下來,沒準(zhǔn)去了好幾間“居酒屋”,不是拎著酒瓶子到處跑,是到一處喝一處,這便要有零拷的酒供應(yīng)。零拷的酒要有東西裝,都是論壺,不似西方人酒館的論杯賣。這對店家也方便——點一點桌上的酒壺,便知客人喝了多少。國內(nèi)餐館里大體上零拷的酒已然絕蹤,小飯館里也是以“小二”之類的瓶裝酒代替零拷,酒壺之設(shè)也就顯得多余了。
是知酒壺、分酒器所裝雖是內(nèi)容相同(不是洋酒),卻還是兩事。到店里雖然也可一人要上一壺酒,從“體制”上說,還是共飲的性質(zhì),這從成套酒具的配置上即見分曉——都是一個壺,幾只杯,斷不似分酒器的人手一個,從頭里就分而治之。另一方面,酒壺是給店家數(shù)的,分酒器卻是供喝酒的人看的。
要這玩意兒干什么呢?原來是為了公平,防止偷奸?;哔嚲啤>谱乐?,一瓶酒上來就給均分了,行的是“包干制”,不欺不滅。均為玻璃材質(zhì)也就好解釋了,一目了然嘛。至于照例配五錢的小酒杯,我想那是方便干杯吧?一仰脖子下去半兩酒,還行,也就可以頻頻干杯、頻頻出擊了。
分酒器算得上是個“新生事物”,20世紀(jì)90年代以前,絕對是沒有的。大概已經(jīng)是這個世紀(jì)了,有次一撥子人到淮陰去,當(dāng)?shù)厝苏写燥垼染茣r有新鮮事,是喝酒的人面前除酒杯外,又有小碗一只、調(diào)羹一柄,小碗先聚到桌子中央,服務(wù)員一一倒酒,務(wù)使平均,而后人取一碗,以調(diào)羹舀到小杯里喝。使調(diào)羹為的是酒杯杯口小,碗直接倒容易倒出杯外——雖然用調(diào)羹要做到涓滴不遺,也還是不易。
據(jù)說,這就是分酒器的濫觴了。這是好多年后又到淮陰,當(dāng)?shù)匾还賳T酒桌上告訴我的,其時已有了更專業(yè)化的分酒器,且分酒器已然沖出江蘇,走向全國了。他說這些年淮陰經(jīng)濟不咋地,卻有兩大發(fā)明,一是打撲克之“摜蛋”,一是分酒器。言下不知是自豪,還是自嘲,也許兼而有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