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含作者(implied author)是韋恩·布斯(Wayne Booth)1961在《小說修辭學》中提出的概念,所謂隱含作者就是“隱含在作品中的作者形象,它不以作者的真實存在或者史料為依據,而是以文本為依托”[1]。本文將從隱含作者角度對唐寅與陳維崧的同題之作《悵悵詞》進行分析對比研究,通過編碼、文本、解碼這三個維度來解讀真實作者的生平際遇、隱含作者的文學選擇與讀者推導的作者形象,從而觀照唐寅與陳維崧相似的人生遭遇和不同的詩歌創(chuàng)作之間的異同,并從這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矛盾中發(fā)掘兩位詩人以及其創(chuàng)作的張力。
關鍵詞:隱含作者;唐寅;陳維崧;悵悵詞
作者簡介:程龍(1993.3-),男,江西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02
本論文將從作者編碼、文本生產、讀者解碼這三個角度出發(fā),分析兩首《悵悵詞》的隱含作者身份,通過文本細讀和隱含作者身份分析,展示唐寅和陳維崧在《悵悵詞》中表現出來的不同身份和文化心態(tài)。讀者在解碼隱含作者的過程中需要依托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出來的隱含作者形象,豐富作者形象與性格,使之更具張力。
一、作者編碼:相似的生平際遇和人生階段
往往同一個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滲透著不同時的特點和風格,那么兩首《悵悵詞》分別是作于何時呢?
有人認為唐寅是在初為諸生也就是十七歲的時候創(chuàng)作了《悵悵詞》,“《吳郡二科志》:寅初為諸生,嘗作《悵悵詩》,其詞曰:悵悵莫怪少時年,百丈游絲易惹牽;何歲逢春不惆悵?何處逢情不可憐?杜曲梨花杯上雪,灞陵芳草夢中煙;前程兩袖黃金淚,公案三生白骨禪;老后思量應不悔,衲衣持缽院門前。允與其事合,蓋詩讖也。按:此詩收入《六如居士全集》卷一,作《倀倀詞》,字句微有差別?!盵2]但是也有認為是在“科考舞弊案”之后所作,“《四友齋叢話》中載他(唐寅)廢歸后‘嘗作《悵悵詞》,其詞日:悵悵莫怪少時年……衲衣持缽院門前?!盵3]通過對《悵悵詞》文本的細讀會發(fā)現,這首詞不會是一個年僅十多歲的“諸生”所能創(chuàng)作的,駱明玉也提出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 到他三十歲那年,赴北京參加會試,因牽涉科場舞弊案,徹底失去了在政治上進取的希望。人到中年,經歷嚴重挫折,難免要回顧往事,計較一生得失?!稅潗澰~》就是他三十多歲時回顧少年生活的詩(有人說作于諸生時,不確)?!盵4]因此根據目前掌握的史料大致可以確定,《悵悵詞》是在唐寅三十多歲遭遇人生挫折后回首少年往事時創(chuàng)作的作品。
陳維崧早年,“時家境優(yōu)裕,其年不無聲華裙屐之好,多為柔媚側艷之詞?!盵5]1644年明朝滅亡,其父陳貞慧閉門不出,堅守遺民氣節(jié)。家道中落,又遭仇家構難,陳維崧遵父命前往江蘇如皋冒襄家避難八年,應鄉(xiāng)試不中,中年窮困潦倒。陳維崧的《悵悵詞》也作于人生遭遇重大挫折之后,“余七試省闈不遇,闐門對婦,奮髯抵幾,歌所作《悵悵詞》以自悲,氣色殊惡。”(據陳維崧,《贈儒人儲氏行略》)
作者在現實狀態(tài)下受到不平與艱難,往往會在作品中選擇一種理想化的狀態(tài)進行創(chuàng)作,從而發(fā)泄自己的情感,滿足自己的創(chuàng)作需求和欲望,形成與現實狀態(tài)幾乎完全不相同的隱含作者形象。唐寅和陳維崧相似的人生際遇為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相似的現實基礎。隱含作者理論認為,隱含作者是真實作者的“第二自我”,隱含作者站在幕后,對文本的總體布局、文化價值觀負責。那么作為文本控制者的隱含作者在兩位有著相似遭遇、在相似創(chuàng)作階段創(chuàng)作出的同題之作的作者身上是如何體現的呢?
二、文本產品:相異的文學狀態(tài)和選擇
布斯的隱含作者理論強調指出,一個人在創(chuàng)作時常常會處于跟日常生活不同的狀態(tài),一個作品的隱含作者形象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個作品時期所作出的選擇的總和。唐寅《悵悵詞》中的隱含作者儼然是一個淡渺、高遠的僧者在訴說人事,但這僧者似乎已經看透這一切,或者這一切都似乎與己無關。祝允明曾在《唐子畏墓志銘》中寫道:“子畏罹禍后,歸好佛氏,號六如。”唐寅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時候投向了禪宗的懷抱,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也有意無意地化身為老僧。而“日夕此間,以眼淚洗胭脂面”、“誓從今傅粉上須眉,簪歌釧”則塑造了一個郁結、憤懣的伶人在哭天搶地,人生困擾著他,他憤恨這人世,憤恨自己不得賞識,但只能郁郁終生,放浪自己。一直以豪放詞風聞名于世的陳維崧在這首《悵悵詞》里卻顯得有些“婉約”,然而這種婉約中其實也充滿了力量。
“隱含作者既是作品中隱含的作者形象,又是作品的生產者。隱含作者有意或者無意地選擇我們會讀到的東西?!倍@種或虛空淡薄或婉約的文學狀態(tài)也體現在文本選擇之中。
少年時的唐寅,年少英俊,才氣奔放,不管在家還是在外面都是關注的焦點,都是大家的寵兒;陳維崧出身文學世家,從小深受熏陶,也過著貴族公子的生活。然后在經歷了人生重大挫折之后,世事變遷,物是人非,對于往事,最好不要提起,一提起就免不了傷感。況且,從小引以為豪的才學都不被人認可和重視,這般傷心,更與和人訴說。唐寅似乎自我欺騙似的說道,“悵悵莫怪少時年,百丈游絲易惹牽。”,不要責怪少年時的那些人那些事,那本來就是一個多情的年紀,都容易傷感。陳維崧則有點恨恨地表明自己的委屈和傷痛,“誰復惜、松螺腳短,不堪君薦”,現如今沒有人賞識原來那個才華橫溢的我了。
“何歲逢春不惆悵?何處逢情不可憐?”,“問何為潦倒”,雖然兩位作者都處在潦倒惆悵的現實狀態(tài)當中,但是卻有著不同的理想狀態(tài)和文學選擇?!袄虾笏剂繎换冢囊鲁直K院門前?!笔Y一葵在《堯山堂外紀》中記載到,唐寅曾和同學張靈及祝允明一起,扮作乞丐,唱著《蓮花落》討錢,討到錢之后買了酒在荒郊野寺中豪飲,同本詩可以互證。這里僧人身份控制著文本的發(fā)生,一切都是僧人的思維在操控著,這樣寫,還帶有象征意義。前接“前程兩袖黃金淚,公案三生白骨禪”,這里是表示:社會既然拋棄了自己,一切道德規(guī)范,風雅體面,都已顯得無聊,只有任由真情的生活,才值得珍視。唐寅科舉失敗以后的生活,更加放任不羈?!袄洗笈路牯民R輩,癲狂合入煙花院?!币话涯昙o仍不為用,已經不敢見飛黃騰達的達官貴人了,深知即使能得見亦無用,不如且讓“我”佯作癲狂放蕩在這風月之所吧??刂莆谋镜膬?yōu)伶將那個豪邁的陳維崧拋向了一邊,以自己的情志發(fā)出了如此感嘆。
三、讀者解碼:相似的情感表達與志向
讀者解碼往往使作者單一化、淺薄化、類型化,尤其是在兩位有著相似人生際遇與創(chuàng)作主題的作家身上。因此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討和分析兩位作者情感與志向表達的異同之處。
兩位作者有驚人相似的人生遭遇,雖是相隔百年的兩位作者的同題之作,但很明顯的,兩首《悵悵詞》都是對于自身遭遇的傾訴,都是對人生不遇的不平之鳴?!按耸祝攘曜杂鳛楸瘎〉┙?,須頻亮相,內心痛苦,不言而喻。中間列敘古代英雄事跡,借以抒發(fā)悲慨,表達了怨而怒或怨而恨的心情。橫眉怒目,筆力千鈞?!盵6]但是除了這些單一定型的評價之外,我們必須看到隱含作者的地位與作用,也要看到隱含作者與真實作者之間的矛盾與張力。
“讀者對隱含作者的感覺不僅包括作品人物的行動和受難中得出意義,而且還包括他們的情感和道德?!碧埔鳛橐粋€傳統(tǒng)文人士大夫的代表,其文本卻是完全體現出一個佛教僧人形象,這與其人生選擇不無關系。禪宗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一種區(qū)別于傳統(tǒng)“修齊治平”的終極選擇,它將“及時享樂”作為人生價值取向,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深受禪宗影響的典型表現。而陳維崧則化身為民間倡優(yōu),語含深怨,甚至有自暴自棄之感,這也與深受文學世家熏陶的風流才子形象相去甚遠。因此兩篇作品都可視為作家在理想自我的文學狀態(tài)之下突破自我的選擇,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隱含作者這一角度分析唐寅與陳維崧的同題之作《悵悵詞》發(fā)現兩者相似的人生遭遇,但是以幾乎相反的兩種隱含作者身份表達出不同的應對心態(tài),讀者解碼時往往以往閱讀經驗為主,將兩者簡單化、類型化,從而忽略了隱含作者的地位和作用。僧人與伶人體現出的是唐寅和陳維崧在面對人生挫折時不同的理想狀態(tài)和文化選擇,在相似的遭遇下創(chuàng)作出的同題之作顯示出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這異中之同、同中之異體現出作者和作品的矛盾與張力。
注釋:
[1]申丹:《何為“隱含作者”?》,《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第136-145頁。
[2]楊繼輝:《唐寅年譜新編》,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3]劉廷乾:《江蘇明代作家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4]駱玉明:《<悵悵詞>賞析》,《名家讀宋元明清詩》,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5]陸勇強:陳維崧年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56 頁。
[6]周韶九:《中國古典文學名家選集》,《陳維崧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